新闻中心

陈薇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进入临床

2014-12-19 |

中国首个埃博拉疫苗获批进入临床,本月将开展人体试验

■在37℃环境下可稳定2周以上

■美国加拿大的两款疫苗需零下80℃保存运输

陈薇团队科研人员正在实验室紧张工作。张学文摄

记者18日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悉,由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正式通过国家和军队联合评审,获得临床批件,将于本月开展人体试验。这是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世界第三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埃博拉疫苗,也是全球首个2014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

据悉,今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感染者已达近2万例,死亡6900多例,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倍奋、陈志南、徐建国等17位专家评审后认为,2014基因型埃博拉病毒是1976年以来发生变异速度最快的病毒,基因同源性为97.2%,且第一次离开非洲到达欧洲和美洲。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团队研发的疫苗不仅防控针对性强,而且是全球首创冻干粉剂型,37℃环境下可稳定存储2周以上,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适合疫苗冷链条件难以保障的西非热带地区广泛使用,而国外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埃博拉疫苗均为1976基因型液体苗,需在—80℃条件下保存和运输。

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介绍,陈薇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埃博拉疫苗研究,从2006年起相继获得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和军队科研规划持续资助。今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在总后勤部统一部署下,陈薇团队在长期从事1976基因型疫苗研究的基础上,启动2014基因型疫苗研究。总后卫生部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启动应急机制,为推动2014基因型疫苗进入临床提供了有力保障。(沈基飞、张晓祺)

转自 国防部网 20141218

陈薇19662月生,1988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硕士毕业,师从丛进阳教授,同年4月入伍,19986月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

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防御研究,领衔承担了多项国家、军队重大研究项目。在SARS肆虐期间,陈薇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首先证实IFN-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并完成了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药物对防范一线医护人员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荣获第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全军“非典防治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