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侯贵松:我只是一根火柴

2014-12-31 |

“去古浪支教前,我想自己要像太阳,照亮那块地方;去了之后知道不可能,就想,做蜡烛吧;最后才发现,我只是一根火柴,照了会儿亮。但是我却找到了去基层建功立业的人生方向。” 

——侯贵松

  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硕士生,一个让企业开出优厚待遇的精英人才,却出乎所有人意料,选择将自己的人生扎根基层。而这只缘于那段在他生命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支教岁月。他便是河北省大城县县长侯贵松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1996级本科,2001级硕士)

  “西部支教生活是我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那一年给我太多感触、太多收获。”虽然已经过去整整13年,但曾参加团中央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侯贵松却依然念念不忘当年的青春时光。

  支教,让这位从清华大学走出的“天之骄子”与西部贫困地区的淳朴孩子们在最美丽的年华产生了人生交集。于是,一边是西部孩子们拥有了更加明亮的未来,更加多彩的希望;一边是青春学子收获了对自我的思考,对人生的审视。

  “去古浪支教前,我想自己要像太阳,照亮那块地方;去了之后知道不可能,就想,做蜡烛吧;最后才发现,我只是一根火柴,照了会儿亮……但是我却找到了去基层建功立业的人生方向。”

  “去祖国需要我的地方”

  2000828日,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毕业的侯贵松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作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古浪队的队长,与来自清华的另5名同学、西南师大的4名同学,共同奔赴甘肃,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扶贫工作。

  列车在黄土高原上飞驰,窗外,大地一望无际,天空蔚蓝而高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在他心头油然而生。

  而对于这次支教,他有着充分的准备。出生于河北河间的侯贵松,199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在此之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就读的高中里为数不多的学生党员。

  满载着骄傲和荣誉,他来到美丽的清华园。在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学子作为同学;有国内首屈一指的专家、教授作为老师;有最为严谨的学风、先进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四年的勤奋学习,让他获得了充足的知识,也获得了保送本校读研的机会。本科毕业之际,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保留学籍,到西北支教一年。

  这并非突然的决定,而是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有价值。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是实现自我最好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的国情,才能够真正明白我们肩上的责任,才能真正明晰我的人生方向。”

  临行前,他在日记中写道:

  这一年,也许是我生命中最为黄金的时期,如果我用来进行科学研究,也许我会创造佳绩;如果我用来工作,也许我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然而,我却选择了西部,选择了西部的土地与人民。这一年,我将把自己的知识留在这里,我将把自己的汗水留在这里,甚至,我还将把自己的心留在这里……

当时的侯贵松并没有想到,这个决定将影响他的一生。

三尺讲台上的青春

  支教地古浪二中在甘肃古浪县一个叫土门的小镇上。小镇位于祁连山脚下,背靠腾格里沙漠,昼夜温差大,时常天气阴霾,黄沙漫天。同时也是地震多发地带。支教的志愿者们被安排住在学校的教工宿舍里,由于条件有限,常常一个月也不能洗一次澡。大西北一天三顿以面条为主食的饮食习惯让北方出生的侯贵松都感到惊讶和不适。和艰苦的物质环境相比,精神生活的贫乏更让人难熬。在这里,既没有电视机,也没有互联网,每天只能靠听收音机来了解时事。

  虽然环境艰苦,但看到孩子们渴望求知的清澈眼神,听到孩子们朴实天真的无邪笑声,一切不适都随风而逝。“一见到这些淳朴的孩子,我就喜欢上他们了。” 侯贵松发自内心地说。

  刚开始工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落后便给侯贵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还记得在给同学们上的第一堂课上,他拿出一幅印有各种动物的图片,要大家说出动物的名称。只听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道:“牛——!牛——!”他非常惊讶,因为图片中根本没有牛。后来才知道原来学生们喊的是“鸟”。在当地的方言中,“牛”和“鸟”的发音很相似。

  “这里的老师一直用方言授课,大多数学生不会讲普通话,甚至听懂普通话也有困难,其他各门功课基础之差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尽管如此,孩子们上课时的活跃和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仍然感染了我,我恨不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都能教给他们。”

  在古浪二中,侯贵松要负责教10个班,3门课:高中英语、高中计算机、初中地理。这里的班容量一般都比较大,每个班都有60多将近70个学生。中学的课程对于侯贵松来说自然是不在话下,但如何保证每一堂课生动有趣,如何与学生们有效沟通,成为了新的挑战。认真备课、建立“心声快递”信箱……此外,他还给自己“加了个活儿”——每天放学之后,给初一的孩子补习英语课。有时候一天讲下来,“累得都不想动了”。但当他为学生们讲懂习题,开解思想后,学生的眼中流露出的感谢与期许,却让他又充满激情。他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真切地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每天站在这三尺讲台上,我挥洒汗水,传播知识,其实不只是传播知识,还要传播文明。我要用我的辛勤和汗水,伴着这些可爱的孩子走上一程,我知道,我不能永远陪他们走下去,但不管怎样,将来当他们回想起这段时光的时候,如果我的努力对他们产生了任何积极的影响,都将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为梦想插上翅膀

  在西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很多像侯贵松一样的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同呼吸,共甘苦,他们像风向标,带来了外部世界的新鲜空气,在精神上无形地影响和激励着西部的孩子们。

  而面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天之骄子”,孩子们脸上总是流露着新奇与崇拜的神情,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跑去他们的宿舍门口等他们回来,抛出许多问题,言谈中充满着对高等学府和未知世界的向往。平日里,学生们有时会走几小时的山路,纷纷从家里带来胡萝卜、土豆、苹果等,饱含着真诚与热情送给他们。

  侯贵松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蔬菜水果,可能是孩子们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礼物了。在一年的支教过程中,无论是平日的生活,还是去家访时的所见所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这个地区的贫困与落后。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侯贵松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家访,经常需要走3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在班上一个女同学的家里,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13岁的女孩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简陋的房间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昏暗的灯光让人一时间很难适应;而在一个聪明勤奋的高二学生家中,他看到只有三面掺杂着麦秸秆糊成的土墙,另一面只是用薄薄的塑料布遮挡,冬日的严寒肆无忌惮地从各个缝隙侵入屋内,寒气逼人,而迎面映入眼帘的却是土墙上贴的满满的奖状。

  这样的情景深深地触动了侯贵松的内心。在那之后,很多个夜晚,他都会陷入沉思,怎么能够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们?

  “能够帮助孩子们鼓起追求美好明天的勇气,是一种情谊的守护,一种信念的传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奉献,这需要我们很多人的不懈努力,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除了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为孩子们补给精神食粮,在闲暇中,侯贵松和志愿者们还积极联系社会各界人士资助贫困学生,帮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在他们资助的学生中,有一些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侯贵松欣慰地告诉记者:“其中有个小伙子很聪明,考上北京理工后一直读到博士,是当地出来的极少的博士之一。”

  在辛苦付出的同时,侯贵松也收获了感动。910日那天晚上,侯贵松过了人生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属于他的教师节。他清楚地记得,他被请到了高二(3)班和同学们进行座谈。

面对着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侯贵松鼓励他们:“当你们选定目标的时候,就要努力前行,别怕失败,也不要放弃,也许这中间会吃很多苦,会有很多不如意,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你不失去信心,总有一天,你会达到你的目标。”而迎接他的,是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扎根基层是我的人生方向”

  在大西北的日子里,有很多这样的夜晚:吃过饭,一个人在宿舍里看书看累时,侯贵松会走出宿舍,抬头往天上望去,忽然见那久违的月亮又圆了,薄薄的几片云柔柔地罩着,更增加了一种朦胧的感觉。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迷茫。“毕业以后的人生方向将在何处?”

  而问题的答案在支教的过程中渐渐明晰。

  “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深入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西部、了解了农村,到基层建功立业应该是自己的人生方向。”侯贵松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志愿者生涯结束后,侯贵松重返清华校园攻读研究生。毕业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确立的人生理想,选择到农村基层任职锻炼。期间,他拒绝了多个知名企业的邀请——尽管他们提供了令人难以抗拒的丰厚待遇。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接受河北省委组织部考察时的一段对话:“你为什么要到地方去工作?”“为一方百姓做些事。”“可是从你开始工作到能为百姓做些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关系,我有很多的时间。”

  “人必须摒弃浮躁的心态,扎根在一个地方,努力成长。志愿者经历使我理清了人生方向,我将会扎根基层,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从河北省文安县县长助理、共青团廊坊市委书记,党组书记到大城县县长,十年来,侯贵松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展开实践,工作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而今,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路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支教青春的光芒,却将始终伴随他前行。

  “奉献的同时,其实收获更多的是快乐,能够有机会用一年的时间做一辈子有意义的事,是人之幸事。志愿经历将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转自 中国青年网 2014527

相关新闻

  • 132018.12

    母亲郑逊轶事

    我的母亲郑逊1911年出生于上海。她自幼在家随老先生读古书,大约14-15岁时才上了中西女塾,没毕业就搬家了。她懂英文,参加过接待外宾的工作,会英文打....

  • 022025.03

    王大珩:为“863”计划点燃一根火柴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20世纪80年代,国内科学技术界有一个热议的话题——迎接新技术革命和挑战。那时候,美欧日苏等都在制订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计划,以期抢占高技术桥头堡,掀起新的科学技术竞争浪潮。面对这种国际局势,中国怎么办?采取什么样的对策?青年时代经历过国家积贫积弱状况的王大珩深感落后就要挨打,要始终站在科技的前沿,不断创新,永远进取,国家和民族才能立...

  • 192016.03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清华大学[1996级] 侯贵松 访谈纪实

    2000年8月28日,本科毕业的侯贵松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作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古浪队队长的他,与来自清华的另5名同学、西南师大的4名同....

  • 162009.12
  • 082008.12
  • 142009.12
  • 162021.09

    彭刚忆何兆武: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82020.09

    陈松贵 武明鑫 孙挺|且行且思 路在脚下

    200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致信张光斗先生,祝贺他奉献祖国水利水电事业七十周年和九十五岁华诞。那时,我正在系团委实践组工作,当时的实践副书记王博师兄,是一个想法很多、工作也很有热情的人。记得一次在我...

  • 232008.10
  • 092024.12

    周光召:“我只是十万分之一”

    周光召,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粒子物理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到“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周光召的一生都投入科学研究事业中。他的人生伴随着中国由战乱动荡走向科技强国,他的名字也在这一历程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