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专访杨广文:力争用世界第一机器算出第一的成果

2017-06-22 | 沈忠浩 | 来源 新华社2017/6/21 |

在19日于法兰克福开幕的第32届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上,由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第三次位列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

对此,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在法兰克福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每半年发布一次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神威·太湖之光”连续3次夺得头名,反映出中国在高精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世界高度认可。“当前的核心任务是怎样用世界第一的机器算出世界第一的成果。”

“过去一年来,我们的工作聚焦于如何将这台机器变得好用,以及如何用好这台机器。”据杨广文介绍,截至目前,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全机应用已达15项。同时,这台全球最快计算机已完成20多个领域上百项应用的计算任务。

他告诉记者,继去年中国项目首次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之后,今年又有2项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运行的应用入围该奖。

“作为国家重器,‘神威·太湖之光’将进一步支持我国科学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同时将支持国家重大装备研发,例如深海工作站。”杨广文说。

此外,“神威·太湖之光”将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支撑。杨广文表示,关于利用这台超级计算机支持江苏省和无锡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已基本完成布局。“我们计划做出几个超算支持制造业的成功模板,并推广到全国,从而支持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19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上,中国超算“神威·太湖之光”与“天河二号”占据前两位,而美国超算“泰坦”被瑞士的“代恩特峰”挤到第四。这是20年来美国首次跌出前三名。

杨广文说,虽然美国超算跌出世界前三“有点意外”,但美国的超算能力不容小觑。他说,美国超算的研制水平、生态环境、支撑水平、应用水平等方面仍具备很强的能力,“这次跌出前三可能与超级计算机的制造周期有关。”

美国能源部近日宣布,将在未来3年拨给6家科技公司总额2.58亿美元的资金,以加速下一代超级计算机技术的研制,目标是到2021年交付至少一台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计算的超级计算机系统。

对此,杨广文认为,超算技术可以引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它不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象征,所以各国都很重视。“我们国家已经率先布局,百亿亿次超算原型系统已进入研制阶段,”杨广文说。他认为,就超级计算机研发来说,中国已达到世界级水平。

谈及世界超算发展的趋势,杨广文认为,超算尚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技术路线,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不过,未来超算很可能向低功耗和定制的方向发展,即针对某类具体应用去研制适合这类应用的超级计算机,从需求出发设计计算机的结构、芯片和软件,这样更加科学。


相关新闻

  • 072020.08

    贵州校友参观学习世界第一高桥毕都高速北盘江大桥

    8月1日上午,贵州校友会名誉会长伍祥华一行14人对世界第一高桥——毕都高速北盘江大桥参观考察。

  • 282016.03

    勇争第一

    勇争第一(热4班 任立兵提供)

  • 262021.11

    院士张宗亮:携中国水电工程建设勇创“世界第一”

    记者20日联系到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宗亮院士表示:“当选院士仅仅是一个起点,将来要在推动实现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37年来,张宗亮扎根云南,躬耕于绿色...

  • 252009.08
  • 082023.08

    陈杨:给卫星算出一条“最优轨道”

    陈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05级本科,2013年博士毕业(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供图)陈杨已经当了整整10年的航天人,但他与航天的缘分,却是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在“航天大院”长大,从小就不断接触到各种航天方面的知识。他的爷爷是1957年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建院时的首批职工之一。物理课开始学力学,数学课学圆锥曲线,当时还是个孩子的陈杨学着这些课程,就已经忍不住开始联想,这些知识在航天航空领域“肯定用得上”。“学的时...

  • 132019.08

    旷视6号员工范浩强:高二开始实习,“兼职”读姚班,25岁在CVPR斩获第四个世界第一

    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3级本科生范浩强:当初那个奥赛金牌、保送清华姚班、高二加入旷视成为6号员工的天才少年,人称小强,一度是AI界的江湖传说。

  • 072018.12

    郭永怀牺牲50周年:放眼世界,寻找第一流对手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郭先生没有站在欢呼的人群里。他正冒着生命危险,躲在一个随时可能塌方的掩体后面,测量原子弹的爆炸效果。”郭永怀的学生、上海大学....

  • 142022.10

    “祖国需要我”,他是荣获世界地质学最高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

    1996年8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气氛热烈。被誉为国际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国际地质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来自世界101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位地质科学家齐聚一堂。此次大会还评选出了国际地学最高奖“斯潘迪亚罗夫奖”,而获奖者正是我国沉积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1950-1952地质)。他也是百年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刘宝珺(1931.9-),沉积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实,这既不是...

  • 212020.07

    专访颜海平:跨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始终亟需的能力

    颜海平的个人经历和学术研究都沿着跨文化的脉络延展,其中本科期间创作的历史剧《秦王李世民》、美国任教时期的学术著作《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

  • 162021.06

    傅熹年的古典文化世界

    傅熹年的古典文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