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知己 做少 艺术——高鹏校友在计算机系2017届毕业生大会上的发言

2017-07-04 | 高鹏 | 来源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 |

高鹏校友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17届毕业生大会上发言(2017年6月30日)

尊敬的吴建平院士,尊敬的孙茂松教授,尊敬的院系领导,尊敬的爸爸妈妈们,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下午好!

离开九井已经整整30年,但因为隔天去西操跑圈,周末到东操踢清超,物理上看,贵系“一直在我身边”。尽管30年中,陆陆续续把所学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但老师们诚实做人、严谨做事的“清华范儿”早已深深融入了我的血液中,所以,从精神上说,贵系更是“从未走远”。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班主任,计11班的蔡月茹老师和计21班的温冬婵老师,感谢我的入党介绍人严俭和老师,指导我做课题的黎达老师,带我毕业实习的刘凤琴老师,研究生接收我的史美林老师,以及所有我的老师们!

我87年本科毕业后,先是在计算机行业做了12年的职业经理人,99年转行,在传播领域开始创业,十年后,在投资领域开始第二次创业,在人生的上半场,实现了从计算机到传播领域的转身,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人的转变,又完成了从人生上半场到下半场的过渡,即从核心创业者变为核心创业者的合伙人。在人生上半场,我有两个重要的体会,第一,是知己,第二,是做少,下面我就向师弟师妹们汇报一下。

生于这个时代是幸运的,因为机会多,也是悲哀的,因为机会太多,姚明一瞥们所以没有成为姚明,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跨栏,还有不少刘翔,没有姚明的天赋,却拼命想打入NBA。要想不随波逐流,在百花齐放的世界中发现和而不同的你,就要学会审视自己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经历所形塑成的三观、性格、风格、能力等要素,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你通向未来的密码,所谓知己者明。不要一眼不眨地只盯着外部的机会,要静下来仔细打量自己,别只看风口,不看人口。我要是头猪,不会轻信“在风口,猪也能飞翔”的忽悠,我肯定躲着风口,否则风起时,飞起来了,是挺爽,但风没了咋办?我常和我的同事们说,条条道路通罗马,那是总体论,个体来看,通向罗马的路可能只有一两条,因为上帝是公平的,要把其他路留给别人,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知己比知彼更重要。这是我想汇报的第一点,知己。

几年前,麦当劳开始在全球按照LIM理念更换店面装饰,LIM,lessis more,少即是多,不仅是一种传播规律(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种装修风格(低调奢华有内涵),更是一种哲学道理,因为快慢、多少、大小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当下,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是更应该警惕的大概率事件。对于刚刚迈入职场的人,做少就是要把分配的和分内的事儿做好并力争做到极致,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这事儿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交给我做”,这类what、why的问题少想,多想how,也就是如何把事儿做成;第二,事儿做成了,再复盘一下,这类事儿窍门在哪儿,怎么做会更好。有这样习惯的人就是一个靠谱的人,就是一个精致的利他主义者,一旦有了办事靠谱的口碑,资源就自然会向你靠拢,机会会主动向你伸手。有一天,当驾驭复杂局面时你就会发现,在做少上积累的习惯同样受用:只要找到了窍门,就可以化繁为简,从容应对。以我的观察,靠谱的人最大的不幸不是无人赏识,而是往往被欣赏你的人(或你不断膨胀的野心)升职到一个你力所不能及的岗位上,最后惨淡收场,所以,要想善终,还要靠知己的那份清醒。

最后,想对师弟师妹们谈一点希望,如果前面两点体会的关键词是知己和做少,那希望的关键词是艺术。

人类在过去的3个世纪中人口从6亿飙升到70亿,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长率,再过三个世纪,人口将达到700亿,除非人类发明了更加低耗的新能源,否则还没有到那时地球资源就消耗殆尽了,或者人类找到了另外一个星球,并在那里定居。不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所以,拥有计算机方面学识的在座各位,不论从就业的现实角度,还是从人类未来的使命角度,科学技术是你们的主战场,这点毋庸置疑。但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物质极大丰富并未带来幸福感的同步提升,当你翻越一个个山丘,却发现没有心灵在等候,痛何如哉啊,而心灵的守候和滋润,需要的是文学艺术。所以,如果你出身艺术世家,或者一直对文学艺术情有独钟,我建议你考虑艺术+大数据、文学+人工智能等发展方向,机心造化本无私,智略工夫巧笑时,过客不须频眺处,人间天上有新诗。有谁知道这是那位诗人的作品?这是孙茂松教授带领的课题小组研发的九歌机器人写的一首七绝,我必须给我的老同学点赞!

同学们,请记住,我们都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出品,我衷心地希望:贵系出来的都成为人类的贵人,在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命题上,留下你的身影,刻下你的名字。

高鹏: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2级校友,盘古智库共同发起人,盘古智库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蓝色光标创始人。

现任英智传播集团董事长,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国资委特聘传播顾问。

专注于组织声誉管理和危机管理的方法研究,先后参与了中国奥申委的莫斯科申奥陈述、政府SARS危机处理和信心重塑、抗震救灾与企业社会责任、金融危机下的舆论环境管理、中国梦社会化媒体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十大关系研究、两会发布会与媒体传播等一系列政府和社会项目的规划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