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钹院士在计算机系建系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2018-09-18 | 张钹 | 来源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公号 |

各位领导、各位系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年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建立六十周年,也是我为祖国健康工作的第六十个年头,请允许我作为一名与计算机系共同成长的老教师,代表全系教职员工向我们共同挚爱的计算机系致以最衷心的祝贺和最真挚的祝福。

我原是电机系电机电器专业的学生,1956年大三年级时由于建立新专业的需要,被调入新成立的自动控制系统专业学习,我所在的自8班人数很少,只有10名同学,是作为清华未来师资培养的,因此从那时起我就与计算机系结下不解之缘。1958年我从计算机系的前身自动控制系毕业,同年留校任教至今,共60载。当时国内自动控制专业人才很少,缺乏师资。大学期间我们只学了两门与专业有关的课程,一门是钟士模教授讲授的“自动调节原理”,另一门是由苏联专家苏其林讲授的“自动控制系统”。我学的专业名叫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代号501)。最后在苏其林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是“飞行模拟台”。

作为助教,我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在1959年春季,为自0班(即1960届)学生开设“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501属于保密专业,刚刚建立,没有教科书,其他参考资料也很少。我唯一的知识,是来自暑假旁听北航苏联专家讲授的“自动驾驶仪”课程。对于我来讲,开这门课难度确实很大。经过努力,这门课按时开出来,而且效果不错,得到学生广泛的好评。随后,我们又开出了相关的实验课。为了“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我们努力寻找科研任务,围绕飞行模拟台、机电指挥仪和自动驾驶仪等研制任务,带领各届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章燕申老师领导下,经过自9(59届)到自6(66届)共7届学生的实践,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军工建设人才。

以上历程充分代表了全系建系初期的状况,大多数教师和我一样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当,知识与教学经验都很少,却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大家凭着一股工作热情,边干边学习,用当时的话讲,叫“在战斗中成长”。我们几乎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完成所承当的教学与科研任务。

1978年为加强计算机学科建设,集中办好计算机学科,自控系更名为计算机系。我们自动控制专业的老师面临多种选择,可以调整到精仪系与新成立的自动化系,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系里,但必须改变专业转到与计算机相关的方向。由于大多数老师愿意留在这个集体,因此迫切需要找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新的学科方向。经过张毓凯,林尧瑞,石纯一和黄昌宁等老一代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最终选择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作为我们新的教学与科研方向,开启了建设“人工智能”的新历程。这个历程一度十分艰难和曲折,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的冬天”。但凭借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与中国崛起的机遇,经过40年的努力,我们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取得了很大发展。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1978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生,1983年成立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1983年在国际人工智能大会(IJCAI)上发表我国第一篇学术论文,1984年获得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个国际重要奖项,1987年第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生毕业,1990年成立全国第一个有关人工智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最近成立的跨系的交叉研究机构——“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如何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的体会是“行胜于言”,主要依靠自身的表率作用。你想让周围同事或者学生做到的事,你自己首先要做到和做好,“多做实事”。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对待每一件事。比如,每一堂课,每一次报告,甚至会议上的发言,我总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准备,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让听众有所收获。还需坚持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上,不断向周围老师和学生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人师表。举一个小例子,我们刚组织小组讨论会时,常有博士生迟到,我并没有采用口头批评的方式,而是自己坚持每次会议总是提前3-5分钟到会,从不迟到,这样很快就没有人迟到了。

到现在为止,我总共培养了77名博士生,他们中的大多数留在国内工作,奋斗在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和企业等各种工作岗位,也有少数牵头创业。正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每当得知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新进步,我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快乐。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功。

以上就是我从教60周年的一点体会,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