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杨卫院士:勾勒人类基础研究的天际线

2020-07-06 | 方曲韵 | 来源 《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5日 |

杨卫近照 本报记者 李苑摄/光明图片

力是什么?在许多场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家杨卫都喜欢引用《墨经·经上》中的名句来阐释:“力,形之所以奋也。”意思是说,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从理论到应用、从科学到哲学、从物质到精神,杨卫一直致力于研究“力”。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锻压专业,1981年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主持多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这样的经历,使得杨卫对“力”有了越来越丰富的理解和感悟。

“创新就是一种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谈到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杨卫对信中的这句话感触颇深。

“创新就是一种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杨卫关注到,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第一时间开展科研攻关,给全世界带来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贡献,“一个是最早找到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另一个是在疫苗研发方面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

杨卫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5月下旬,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正刊上发表的新冠病毒相关研究的论文共220多篇,总引用量为11000次。其中,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为40多篇,引用量高达9600次,两三个月时间平均每篇论文的引用量约为240次。

“引用率非常之高。”杨卫感慨,这也证明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科学家所做的基础研究工作都将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

“当今世界,科学不仅是发现世界的工具,更是一种帮助人类以及人类生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手段。这次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在当今世界,我们彼此的联系更加密切,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把科技发展带来的益处视为全球的公共利益,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杨卫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还提到,要“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杨卫认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健心脏、畅通血脉、发力全身。强健心脏指形成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科技源头,其关键在于厚积基础研究;畅通血脉在于浚通从原始创新转化到关键核心技术的渠道,其关键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发力全身在于形成全民崇尚科技的氛围,其关键在于孕育我国建成科技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力学是具有包容性的新生长点”

近期,杨卫的工作重心是重返学术研究,目前他的一个身份是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主任。

“力学是具有包容性的新生长点。交叉力学就是运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全新的视角阐述自然及社会。”杨卫这样解释他当下的研究工作,“它从不界定自己的边界,永远进取;它大道至简,从而变化万千;它自我驱动,不断学习,演化出新的学科方向,例如信息动力学,生物力学等;它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对力学的认知,并建立自信。”

从不界定自己的边界,不断地融合与交叉,这也正是杨卫的人生。于他而言,过去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新的生长点。

当过大学校长,他提出了独特的办学理念——

2006年8月,杨卫接替潘云鹤出任浙江大学校长。自四校合并以来,浙江大学共有5个校区,在校生人数多达几万。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摊子,杨卫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大学是有生命的。

“正如每一个生命个体一样,大学有思想,即大学的精神与文化;有组织架构,即大学的制度与管理体制;有个性,即大学的特色与定位;有前行的动力,即大学的创新能力;还有成长和进步周期,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杨卫说。

本着这样的办学理念,在浙大的7年,杨卫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了多方面创新,也啃下了许多“硬骨头”。推动教师岗位职责改革,把原来忙于科研项目不上讲台的知名教授都请回了课堂;改变人才引进结构,减少本校留校人员比例,加大了人才交流,防止学术“近亲繁殖”……

当过自然科学基金委“掌门人”,他找准了科学基金的职能定位——

2013年2月,杨卫调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上任伊始,杨卫就确立了基金委要做“渊、源、远、愿”的事情。

杨卫解释,“渊”是拓探索之渊,要鼓励有前瞻性、探索性的基础研究;“源”是浚创新之源,要支持科学家进行源头的探索性研究;“远”是延交叉之远,要探索支持真正跨学科研究的资助模式;“愿”则是遂人才之愿,要通过科学基金的支持,圆科技工作者的探索之梦。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杨卫多次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支撑和前瞻引领作用,关系科技发展的后劲和长远未来。杨卫预言,二三十年后,中国的基础研究必定会全面崛起,届时,中国科学家将与全球科学家一道,共同勾勒人类基础研究的天际线。

“我属马,也喜欢马。”在采访的结尾,杨卫向记者介绍在客厅玄关处悬挂骏马图的缘由。画中的骏马,正一往无前,驰骋奔向远方。


相关新闻

  • 152013.04
  • 022021.04

    杨卫院士:评判学术不端,责任和能力要分清

    近年来,在科研领域,撤稿、数据图片误用、诚信失范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不乏著名高校和教授。这不禁让人疑惑,我国的科研诚信问题越来越多了吗?此外,出现学术不端,除作者外,是否也是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失职?如何保证科研诚信、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

  • 282018.09

    吴有训:搞基础研究,是为了探索未来

    吴有训是我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X射线研究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说来也巧,他出生的1897年,恰好是电子被发现、物理学新时期来临的那一年。

  • 172021.11

    基础研究突破与杰出人才培养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32008.03

    顾秉林校长做客新浪谈教育(一):中国应加强基础研究

    3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做客新浪网嘉宾聊天室,畅谈他对高考招生政策改革以及高校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并就其他教育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 182007.09

    清华获批5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新闻中心讯 科研院 华琳 供稿 襄桦 编辑】日前,国家科技部公布了2007年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前两年经费预算初步方案,清华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共获批5个项目,其中...

  • 082022.08

    薛其坤院士:关于研究的三个层次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与部分“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南方科技大学青年学者,以“关于研究的三个层次”为题,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心得与经验。他鼓励青年科学家要不畏挫折失败,坚定冲击科学前沿问题的理想与信念,勇攀科学高峰。薛其坤在“科学探索奖”跨学科交流活动中与青年学者做分享以下为精选的分享内容在今天这个非常温馨的学术交流氛围中,我想从自己熟悉的三个领域来分别谈谈关于研究的三...

  • 152017.11

    杨卫院士获力学Warner Koiter奖

    Warner Koiter奖设立于1996年,用以表彰固体力学领域中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且在国际力学界有引领作用和广泛影响的科学家。往届该奖....

  • 242021.05

    认识这个世界,是我们人类的天性——高原宁院士的科学世界

    在高原宁看来,认识这个世界,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而物理学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可见到可见,从不可及到可及,从不可知到可知——“有些时候当然会很波折、很艰难,但我依然选择乐观”。

  • 232008.06

    顾秉林等校领导与各院系学科带头人共同探讨清华基础研究质量的提高

    清华大学第16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首次专题讨论会举行  【新闻中心讯 记者 崔凯 摄影 郭海军】6月18日下午,清华大学第16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首次专题讨论会在主楼327会议室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