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薛其坤院士领衔实现高温超导重大突破

2025-02-23 |

突破常压下高温超导新极限:镍基材料在45K实现零电阻与抗磁性

2月18日,由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揭示了镍氧化物材料在常压下展现出高温超导电性。这一发现突破了经典的铜基和铁基超导材料的局限,将镍基化合物的临界温度推高至45K(约-229℃),首次突破了著名的“麦克米兰极限”——常压下超导临界温度不可超过40K的理论限制,为高温超导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研究亮点:镍基材料首次突破麦克米兰极限

这项研究的关键成果是研发出一种基于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材料La2.85Pr0.15Ni2O7薄膜,在常压下成功展现出超导特性。薄膜的超导转变起始温度达到了45K,并且在低温下表现出零电阻和抗磁性两种经典超导特性。该材料为双层镍氧化物,其中镧(La)元素的15%被镨(Pr)替代,材料在SrLaAlO4单晶衬底上生长,且展现出优异的四方晶体结构。研究表明,该材料在温度降至20K以下时,电阻逐渐减小至接近零,表现出接近BKT(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相变的特征。

此外,研究团队还成功通过互感法直接观测到该薄膜的迈斯纳效应,确认了材料进入了真正的超导态。这一特性是在8K时展现出与BKT相变温度一致的抗磁信号,为该材料的超导性质提供了有力证据。

突破性薄膜生长技术:自研GOALL-Epitaxy技术

为了实现这一突破,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薄膜生长技术——强氧化原子逐层外延(GOALL-Epitaxy)。这一技术能够在原子层级上精确控制薄膜的生长,突破了双层镍氧化物材料固有的技术难题。具体来说,该方法利用激光烧蚀La0.95Pr0.05OX和NiOX靶材,在强氧化气氛下逐层生长La2.85Pr0.15Ni2O7超导薄膜。该过程通过RHEED实时监测,确保了生长过程中的原子层精确控制和化学计量比的精准可控。最终得到的薄膜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层状生长模式,界面无杂质,质量稳定。

镍基超导材料的巨大潜力

此次研究不仅突破了镍基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限制,也为进一步探索高温超导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者指出,La2.85Pr0.15Ni2O7材料独特的晶体场分裂和轨道杂化可能是其表现出高温超导性质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镍基超导材料的成功突破,不仅拓展了超导材料的种类,也使得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此前,铜基和铁基超导材料已经实现了突破,但大多仍需要在高压或低温环境下才能表现出超导特性,而镍基材料在常压下的超导现象无疑为未来的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前景开辟了新的方向。

总结与展望

这一创新性研究代表了材料科学和超导物理领域的前沿进展。它不仅为常压下的高温超导材料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推动量子计算、能源传输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验基础。随着对这一新型超导材料的深入研究,未来有望在常压和更高温度下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最终助力解决人类能源利用和技术革新等重大挑战。

这项研究的成功,彰显了薛其坤院士团队在纳米材料与超导体领域的技术创新及全球科研影响力,预示着超导技术的新纪元的到来。

研究团队中有多位清华人

本项目由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超导机理实验室陈卓昱副教授领衔,两人为通信作者。

薛其坤院士自2005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1月当选中科院院士,然后再清华一路升至院长、副校长,2020年到新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担任校长(人事关系仍在清华大学)。2024年,61岁的薛其坤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该奖项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获奖者。

陈卓昱(论文通信作者),201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到斯坦福读博,博士毕业后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陈卓昱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出任物理系副教授。

论文作者中的清华人还有:

汪恒,2023年获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现为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

陈伟强,2000、2006年分获清华大学物理系、高等研究院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

孙煜杰,2001、2010年分获清华大学材料系、物理系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相关新闻

  • 162008.01
  • 172017.08

    刘春芳:室温超导之梦

    我于1967年从清华大学冶金系金属学及金属材料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一直从事超导材料研究工作,五十年没变。毕业后,一直记得在校时大家说的....

  • 242023.02

    “跨界”超导5年,她的团队收获“惊喜”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静进入了一个她不熟悉的研究领域——超导材料,而此前的60余年间,她一直从事电子显微学研究。在近10年的测定量子材料序参量的电子显微学方法研究基础上,朱静团队在超导材料中获得了一些重要发现。朱静团队与合作者利用洛伦兹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实验中首次直接观察到了欠掺杂的YBa2Cu3O6.5样品中赝能隙态下存在的拓扑磁涡旋结构。相关研究成果2月22日发表于《自然》。两位审稿人评价该...

  • 242024.06

    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薛其坤获此殊荣。回应百年关切,于中国本土实验室中,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世界首次”;挑战世界难题,带领中国科学家团队,在高温超导研究中大胆提出与主流不同的学术思想。团结协作集智攻关、不惧成为“拓荒者”,培育青年创新...

  • 252024.06

    薛其坤:把不通的路走通

    薛其坤,1963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引领性重大科学突破的杰出科学家之一。他率领团队取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高温超导两项原创性科学发现,均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学术影响。作为第一完成人,他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首位中国籍科学家,他荣获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

  • 082022.08

    薛其坤院士:关于研究的三个层次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与部分“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南方科技大学青年学者,以“关于研究的三个层次”为题,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心得与经验。他鼓励青年科学家要不畏挫折失败,坚定冲击科学前沿问题的理想与信念,勇攀科学高峰。薛其坤在“科学探索奖”跨学科交流活动中与青年学者做分享以下为精选的分享内容在今天这个非常温馨的学术交流氛围中,我想从自己熟悉的三个领域来分别谈谈关于研究的三...

  • 292020.06

    陈薇团队新冠病毒抗体研究获突破 发现有望让“鸡尾酒”疗法更高效的中和抗体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新冠病毒抗体研究中获重大突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

  • 152013.04

    清华薛其坤领衔实验攻克量子世界制高点

    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称赞这是诺贝尔奖级论文记者 顾淑霞 刘蔚如 2013年3月18日,在规模宏大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成为焦点人物——很多华人科学家和相熟的外国学者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 242021.05

    薛其坤院士自透:我是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

    5月21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出席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做了题为“誓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我的科研之路”演讲。薛其坤在演讲中回顾了自己的求学和科研经历,分享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感悟,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 112017.10

    王曦院士:创新孕育着新突破

    此次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张江实验室主任、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王曦院士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连续当选为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