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陈达:将军院士备课笔记比书厚

2007-10-12 |

9月的南京,秋高气爽。陈达院士的办公室在10楼,透过窗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媚的校园一览无余。陈达,何许人?少将,著名核科学与技术专家。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测试工作,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为核爆诊断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来到南航,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医学物理本科专业。今年6月,71岁的陈达当选十七大代表,同时也收获了第一茬“和平毕业生”。

他是采摘蘑菇云的清华第一人

陈达最喜欢的两张照片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两朵艳丽的蘑菇云。黑里透金的那朵,标注:1964101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景观;白中透粉的那朵,标注:1967617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景观。

原子弹爆炸,蘑菇云上天,陈达的任务是采集爆炸后的灰烬——多年后,母校清华骄傲地称陈达是“采摘蘑菇云的清华第一人”。

65岁他在南航第二次发力起跑

2001年,65岁的陈达从核技术研究所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从军事武器领域进入护佑生命的和平医学领域。6年过去了,在陈达院士的率领下,南航从本科起步搭建专业平台,在这基础上进行尖端的物理治癌探索二次起跑的陈达依然“力道”十足。材料学院副院长戴耀东是陈达院士的助手,他说,我们最近在做纳米炭管的靶向治疗研究,实验中观察到激光诱导爆炸。搁在有些学者那儿,马上拿去发论文了。可是陈达院士很严谨,要求我们搞清楚,这到底是一种真的爆炸,还是结构性坍塌;如果是爆炸,要进行能级计算,不仅知道现象,还要把现象解释清楚。

院士的备课笔记比教材还厚

陈达院士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本科教材。对他来说,这样浅显的基础理论简直是小儿科,但从今年开始他第一次承担了为本科学生讲课的任务,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做科学研究我在行,教书育人可是半路出家,讲课艺术我还要提高呢。”

那本《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旁边就是陈达自己做的一本备课笔记,竟然比书还要厚,翻开看,红黑两色的笔迹工整清晰,除了上课内容,还有习题作业,院士竟然都亲自做一遍——这股子认真劲儿,不像院士,倒像学生。“教书育人一定要兢兢业业,每堂课都要讲好,‘差不多,没啥大毛病’可不行。”

十七大即将召开,脑子里经常会盘算

陈达是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又兼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这些年为很多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论证决策做过高参,接受采访的那天,陈达桌上放了赴新疆调研的行程。陈达说:“看得多,得的也多,正好十七大召开在即,脑子里经常会盘算盘算。”

三句不离老本行,对科技创新院士有自己的看法。政府手上的科技经费投放很谨慎,怕选不好项目钱打了水漂;而一些企业得到资金后,却不能用好,甚至还有“不要白不要”的想法。陈达觉得,中国的政府应该向美国硅谷学习,学会运用市场手段来投放这些资金,将政府直接投放转为风险投资。这样,政府和企业、项目之间无需直接发生金钱关系。

原载 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 2007-09-2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