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立华的自行车人生

2007-11-29 |

 

张立华与马约翰在赛场上 

自行车,这个在清华几乎人手必备的交通工具,对于1960级校友张立华来说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正是因为自行车,张立华以一名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一举夺得 4枚全运会金牌,成为清华当年的“体育英雄”;也是因为自行车,张立华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共打破27项全国记录,开辟了国内自行车的“张立华时代”;还是因为自行车,张立华在担任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的十几年间,坚持骑车上下班和外出办事,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变成了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

  “专业运动员赶不上业余的”

  “那些专业队的运动员非常困惑,他们整天训练,怎么就赶不上我们这些每天都要照常上课学习的业余选手呢?”张立华回顾1965年全运会上的辉煌战绩时说。

  在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张立华一举拿下了 200米行进出发、4000团体赛、500米行进出发和1000原地出发等4个自行车比赛项目的金牌,而且每一项都打破了全国记录。

  张立华从高中时起就喜欢上了自行车这项运动,并在中学生自行车比赛中崭露头角。考入清华后,他加入了清华自行车队,很快便沉浸到清华浓厚的体育氛围中。张立华回忆说:“我们那时的训练主要走两条路线,一条从清华西门到八大处,往返大约要50分钟到一个小时;还有一条是从清华骑到体院,路程相对较短,主要是做强度训练。”“马老有时看到我们准备骑车出去训练,就要和我们一起去,但他那时年纪已经很大了,我们担心他骑车赶不上,总是婉言谢绝。马老常常询问我们的训练状况,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情况。”谈起马约翰先生,张立华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专业运动员 “赶不上业余的”这一困惑,张立华有自己的理解:“专业队训练时间虽长,但强度不够,而且很容易由于训练拖得太久引起疲劳;而我们只能拿出有限的时间进行训练,所以会努力找出最有效的方法,强调少而精,在平常的训练中就达到比赛的强度,而且在训练后有一段较长的休息时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张立华时代”

  从1963年参加全国八单位邀请赛首次打破全国记录到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1000争锋赛夺冠,张立华在20多年的自行车运动生涯中共打破27项全国记录,他创下的一些记录甚至至今仍未被改写。可以说,从20世纪60年代到 80年代,国内自行车界是一个属于张立华的时代。

  张立华大学毕业后,由于“文革”的原因,体育赛事也都被迫停止了。张立华离开了清华,也暂别了他所钟爱的自行车运动。他被下放到河北沙城,和农民一起种水稻,与工人们一起开矿山,很少再有机会重持车把,让梦想随着自行车驰骋了。他回忆说:“那时每天夜里要值班到很晚,早上6点就要起来,睡觉的时间很少,但时常会梦见自己又骑上自行车去参加比赛了。”

  张立华后来被分配到位于卢沟桥的北京蓄电池厂,自行车又重新回到了他的生活中。他从来不坐厂里的班车,每天骑车往返于工厂和家中,来回一趟就是40公里。“上下班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还坚持采用当年在清华自行车队时的训练方法,只是路线发生了变化。其实那时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重回赛场了,不过可能这种训练已经成为习惯了吧。”

  他终归是属于自行车赛场的。1972年,北京市体委找到30岁的张立华,请他负责重组自行车队。“就这样,我从30岁起开始了专业运动员生涯,同时还兼任教练。”谈起自己重回赛场的经历,张立华的喜悦兴奋之情不减当年:“我的运动生涯已经很长了,39岁那年还打破了全国记录。我带的学生也很优秀,有位学生拿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铜牌,这是当时我国选手在世界级自行车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需要一生的实际行动

  退役后,张立华担任了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走上领导岗位的他仍然没有放弃对体育、对自行车的热爱。只要时间允许,他仍然经常骑车去郊区开会,通往怀柔、昌平和石景山等地的路上都曾留下他骑行的身影。

  张立华还积极参加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自行车活动,例如1995年第七届北京至南戴河自行车拉力赛、1996年北京市车协组织的双休日健身骑行活动等。1998年举行居庸关修复开放庆祝活动时,他和自行车爱好者们一起骑车抵达庆祝会场,再换上西服登上主席台。在19991121举行的“中旅杯”迎澳门回归北京至澳门自行车拉力赛上,他先在主席台上参加了发车仪式,而后又换上运动服,与运动员们一起骑向目的地。

  今年5月,65岁的张立华应邀参加日本的自行车公开赛,8小时就骑完了160公里,其中大部分是山路。他的百余名同行者大多是年轻人,但只有7人和他一起骑完了全程。

回顾自己的运动生涯,张立华深有感触地说:“大学时代只有短暂的几年,而人一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在此后的漫长时光中健康工作多少年。人的能力有大小,岗位分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只有保证健康工作,才对得起清华的培养。‘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准很高,我们要用它来激励自己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去践行。”

(原载《新清华》20071123 作者 胡齐明)

相关新闻

  • 172020.11

    傅耀良:爱好运动让我终身受益

    1964年秋季我如愿走进清华园,学程是五年半。如今,毕业离校(1970年3月)已经滿五十年了。对清华园生活的眷恋,对青春岁月的追忆,成了我精神生活的重....

  • 142019.10

    风骨清华人

    百年清华,风起云涌。清华大学的历史,承载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饱含对民族复兴的期待和向往……

  • 292016.03

    清华、自行车和我

    上课后很快发现,在清华园里没有自行车是寸步难行的。入学的时候,有些同学有先见之明,在入学的行李里就托运了自行车,其他有准备的同学也在开学一二周内相继购...

  • 112016.03

    那时候的自行车驾驶证

    那时候的自行车驾驶证

  • 252025.01

    张立华:人生不设限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62015.10

    轻客 汽车设计师改行做自行车

    去年10月份,四个清华大学“未来汽车兴趣团队”的成员聚在一起,鼓捣出了一辆“全新概念”的自行车,对,不是汽车。

  • 122020.08
  • 132020.08
  • 082024.11

    张立华︱“第一选择是回到家乡”

    上海与长春之间两头跑,是张立华(1989级本、1994级博,自动化)的工作常态。一面是产品落地应用,一面是前沿技术研发,回国十余年来,他见证了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2011年,张立华决定回国创业,他组建了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异构计算技术研发团队。此后,张立华又受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并担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负责推进新工科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研平台建设。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科学理论...

  • 07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