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刘东生:自然之神的孩子

2008-03-10 |

杨健

  自然之神拿出一颗明珠,对青年说:这秘密被藏在几十亿层岩石和泥土之下。从今天开始,你要日夜奔波,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你要不避风雨霜雪,面对饥渴、孤独和种种艰险;你要背负沉重的行囊,永怀虔诚的心,不因任何打击而退缩和放弃;你要延续前人的血脉,代代传递,因为你无法凭一己的力量完成这宏大的目标,但你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通向谜底的锁链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当你穿越一道道大门,最后融入你终生叩击的土地,你才会看到这真理的明珠发出的永恒光彩,它让你的灵魂永得安息;你的后人才会在你的墓碑上镌下一行小字——这里长眠着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它是照亮后来者前行的灯塔。

  362221分,中国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发来短信:

  悼刘东生先生

  科星陨石归黄土,

  太阳东升又西落;

  一心解读环境史,

  滴水入海尽辽阔。

  心头一紧,刘老先生过世了!高老师转达的消息,一定不会有误。当时想给高老师去个电话,但他也已经年纪不小,这几天又很累,这个时候去电话,恐怕勾起一片愁肠,还是先不打了。

  前年就听说刘先生患病的消息,说是肝癌动了手术, 身体大不如前。那个生龙活虎的老顽童,看来是不容易再见了。的确,此后两年,很少有刘先生的消息。但总以为老先生那么结实的身子骨,不至于这么快被病魔击倒。

  心里很乱,一时难以组织像样的文字,将2002年一篇旧作里的采访手记放在这里,算是对刘东生先生的纪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

  《采访手记》

  因为跑中国科学院,我有幸结识了从刘东生院士开始的三代中国地质学家。

  刘先生是有名的“老来俏”,80多岁了,仍然思维敏捷,步履轻盈。一直到近几年,他还爬过冰川,并以受他人照顾为辱。刘先生发言喜欢站着,微微伛着背,口齿很清楚,时不时还来两段笑话。

  今年春天,刘先生得了地学界的诺贝尔奖——泰勒环境奖,在新闻界眼中成了从地层深处挖出的宝石,前来采访的人络绎不绝。中科院学部的孟辉女士给我们开“小灶”:刘先生获奖的消息刚刚传来(颁奖是在一个多月以后),她就告诉我们可以对刘先生进行前期采访。当时由于事情太多,没能联系上刘先生。等到再次找他,他已经到了领奖回来的路上。我的同事杨雪梅深夜给他发去一个传真,说明来意,他马上回电话说,第二天晚上接受采访。问起倒时差的事,他笑:“没问题,你来吧。”

  我见刘先生,是去取照片。楼下的自动门锁坏了,他从五楼走下来开门。其实这些年在中科院很多次见到他,只是没有机会搭话。刘先生穿着球鞋,在前边引路,我尽力屏住呼吸,免得让他听见一个比自己小一半多的年轻人爬几层楼就要喘。刘先生不注意这些细节,步子很轻,在他地质研究的里程表上,像这种人工环境中的路程是从来都忽略不计的。他的脚为丈量大地而生,他的头脑为探索自然而长。

  在北极遇见刘嘉琪,说是刘先生的学生,自然就多几分亲切。刘嘉琪当过所长,算是被磨过棱角的人,待人很周到,说话的时候满脸灿烂的笑容,眼睛会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尽管如此,地质学家特有的粗旷和爽朗仍然情不自禁地散发出来,那情绪会感染身边所有的人。和文气的气象学家陆龙骅呆在一起,刘嘉琪喜欢开玩笑。一次开会的时候,陆说到臭氧空洞的问题,刘嘉琪提了一连串的问题,还不让他作答,说是留的家庭作业,憋得陆老师连夜找上门来,讲了一个小时才满足地打道回府。

  有一次在南非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刘嘉琪在大街上遇到歹徒,三个黑人从后心窝上给他来了一刀,只要偏几毫米就扎到中枢神经上了。缝了好几针的刘嘉琪坚决要坐第二天的班机回国。危险过去了就不叫危险,他经历的危险太多了,根本不值得老放在心上。

  所有参加科考队的记者都能体会到储国强对刘嘉琪的敬重。说敬重不够准确,那是一种儿子对父亲的爱。无论是在驻地的走廊里,还是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我们都能听到储国强那浓重的安徽腔:“刘涝(老)师,刘涝(老)师!”这是两段紧紧贴在一起的岩层,老师在下边,学生在上边。

(来源:人民网科技 200837日)

相关新闻

  • 022025.03

    刘东生:为国所需,“献身”黄土

    1977年,刘东生在托木尔峰科学考察期间在帐篷外整理资料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位于南京的地质调查所里,师从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的32岁青年研究人员刘东生,正在进行古脊椎动物研究。他一边在中央大学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一边整理地质调查所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古生物学经典著作。此时他已经发表了数篇论文,在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刘东生对古脊椎动物研究产生了动摇之...

  • 182024.09

    刘东生:地学泰斗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62004.04
  • 072009.12
  • 222023.08

    于海童:在旷野中与自然生灵不期而遇

    “雪豹,是雪豹啊!”今年四月的青海昂赛乡,当我和两位队友顺着向导指引,把镜头对准遥远山脊上的小点时,大家都难掩激动之情惊呼起来。过去十几年,我一直在一线城市求学工作,这让我亲近自然的渴望无比强烈。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我与同学利用课余时光自驾远离城市,在没有光污染的野外欣赏星空,拍摄的作品屡获国际星空摄影大奖。出门旅行时,我也会特意拍...

  • 162004.04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6                       2月20日上午,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国黄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友刘冬生(42地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友王永志(52-53航空)双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

  • 172009.06
  • 272014.08
  • 022023.06

    丘成桐畅谈数学人生:培养伟大数学家要“顺其自然”

    “我很喜欢读《左传》《史记》,它们教会了我求真、求美。”6月1日下午,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做客中国人民大学,以“几何人生人生几何”为主题,与到场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畅谈数学人生。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丘成桐不仅数学造诣非凡,也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谈及自己的人生哲学,丘成桐旁征博引,认为其与丘氏得姓始祖姜子牙的观念不谋而合,即“顺其自然”。他...

  • 212020.10

    乐享秋日,拥抱自然|社科学院举行校友亲子参观活动

    10月17日上午9时,清华校友总会社科学院分会举行“乐享秋日,拥抱自然”主题校友亲子参观活动。本次活动前往北京市大兴区呀路古热带植物园参观游览,10个校友家庭30余人参与本次活动。为了促进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