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崔保国:谦谦学者 殷殷期盼

2008-03-21 |

张姝

  这是《传媒人物》栏目中在许多的传媒领军人物和传媒精英当中,第一次出现学者的身影。但与崔保国老师,却是旧识。早在几年前,我就去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听过他的课,记得他从庄子《逍遥游》的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谈起,把媒介比喻成在信息社会大海中游曳的鱼,把信息资源比作水,信息的传播就好比鱼把水和养分从嘴里吸入,经过传播者的选择加工成为信息内容产品,再经过不同的传输渠道传给受众,最终形成的反馈和影响还又回到水里。这个比喻实在是生动又有趣,因此印象颇为深刻。

  天涯游子 济国情怀

  “桃蕊柳色燕南飞,上元花灯照缤纷”,这是元霄节那天收到的崔老师的短信,在一堆或搞笑,或喜庆的短信中透着一股文人学士的清雅之风。一问,他果然是学中文出身,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了四年的中文系,什么都没学会,就是沾染了满身的文化气息,几十年来始终没有褪去,他笑着说道。

  其实十几岁时候的崔保国一直喜欢的都是理科,却偏偏因为一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热血沸腾,立下“以经济强国”的志向,报考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结果阴差阳错被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提前录取。“当年曾经很郁闷,也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转而去日本学习信息科学,现在研究的又恰恰是媒介经济,转了一个圈却回到了自己最初的热爱。人生啊,总是这样,难以预料的奇妙。”

  不过,也许文学不是崔保国的钟情之物,但是中国文化对他的熏陶却深入骨髓,而且那种中国文人独有的情怀和抱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人生的轨迹。在日本东北大学留学期间,他往来于日本各大报社之间,交游广阔。有一次,他开车从北海道到九州,在富士山的半山处迷路了。当他把车停在悬崖之上,面对着被日本人尊为神山的富士山上的皑皑白雪,凝视着辽阔大地延伸到远方的地平线与天相接,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时,心中勾起的,却是对祖国大陆的满怀思念,顿时止不住热泪盈眶。

  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出国热潮的时候,留学日本8年之久,并游历了世界各国的崔保国却选择回到了祖国的原因所在。出国之后更爱国,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心灵的召唤在去国离乡之后反而愈加强烈,已经融化在周身的血脉之中。而且,当时我已经看到了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曙光,我对中国传媒业的崛起也充满信心。”10年过去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事实也证明他当年的判断和选择完全没错。

  与中国传媒发展共呼吸

  传媒研究片刻都不能离开对传媒业界的关注,这是崔保国最鲜明的研究态度。“春江水暖鸭先知”,他说,“只有传媒人最了解传媒界的发展态势和问题所在”。早在留学期间,崔保国就投身传媒一线,亲身创办了华文报纸《中国留学生新闻》,还曾经担任过华文杂志《新大陆》的主编。

  回忆起当年办报的情景,他不禁笑了,说道:“我当时还闹了个大笑话”。原来,当他创办《中国留学生新闻》后,四处张罗,跑了文部省、法务局等等很多地方,咨询如何登记注册。跑了一圈下来他才发现,原来在日本办报根本不需要任何手续,更不需要审批,只要有钱就可以办,挣钱了缴税就行。至于办什么,怎么办,完全没人管,“这是我对日本传媒制度最初的体验”。随着办报、办刊经验的增长和研究的深入,他对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媒介制度也有了十分全面的认识与颇为深刻的观察和体味,形成了自己的判断。

  回国后,崔保国也没有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躺在理论的故纸堆上孤芳自赏,而是更加细致入微地关注着中国传媒业的一呼一吸。

  于是,就有了《中国传媒蓝皮书》的诞生。到2008年,《中国传媒蓝皮书》已经5岁了,积累了中国传媒发展20年的数据,力图真实记录中国传媒的每一次脉搏跳跃的轨迹。只有准确地了解过去,才能把握现在,预测未来,这就是崔保国把《中国传媒蓝皮书》持续做下去的原因,也正是他致力于传媒产业研究,系统分析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动向和发展规律的信念。此外,他的研究重点还包括传媒的数字化转型、传媒改制及资本运作等等,传统媒体采取哪些方式才能追赶上新媒体的步伐?传媒应如何做大做强?怎样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手段进行品牌建设?这些在中国传媒人眉间心头挥之不去的问题也正是崔保国桌上的一个个课题和项目。

  理论只有能运用于实践,并且能指导实践,才有价值,这是崔保国进行传媒研究最根本的原则。“咱们中国的传媒人真是很幸运,赶上了这么好的时候,正亲身经历着中国传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整体来看,中国传媒人还是过于保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经营上,迈的步子都完全可以更大一些,让我们的传媒业发展更快一些。”当然,崔保国说,这种保守无疑源自体制的束缚,“所以,创新对中国的传媒人来说,尤为重要”。

  对于传媒发展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问题,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冷静和理性。他坚持认为,中国传媒业应当推行分层管理制度,将媒体分为三类进行管理,第一类是党和政府的媒体,包括所有的党报、党刊和频道、网站;第二类是市场化的媒体,完全按企业制度运作,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规律来竞争;第三类是公共媒体,交由公众管理,用于满足人民大众的媒介需求,而不以盈利为目的。他一再强调,这种分层管理的方式如果能在政策和制度上进行明确,改变目前这种暧昧的状态,对中国传媒的发展来说好比快马加鞭,无疑将奔逸绝尘。

  守望传媒未来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闲来爱爬山的崔保国自号“乐山”。每每登高远眺,浩然之气涤荡心胸,崔保国总是止不住地感慨万千。抚古思今,更多萦绕在他心头的,就是中国传媒的未来。

  “2008年,无论是对中国而言,还是对中国传媒而言,都是绝对不平凡的一年。尽管在他看来,虽然奥运鏖战尚未拉开序幕,但是各家媒体的势力格局大致落成,因而关于钱袋大小的猜想基本已无悬念,他目前最为挂心的,是中国传媒如何借助这出奥运戏码,在国际舞台上来个令人击节赞赏的亮相!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媒体的思维方式还维持着以往的惯性,这种方式在国际传媒舞台上,已经显得相当生硬。无论是报道的方式还是意识,都十分局限,不符合世界潮流。”崔保国说,“其实我们中国媒体的水平并不落后,关键是我们的传媒人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开一些,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突破以往陈旧的话语方式”。

  他的字字句句当中都流露着对中国传媒的殷殷期盼,“中国正在面临大国崛起的重大关头,中国传媒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把握良机,在国际舞台上出色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人物简介:

  崔保国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新闻专业工作。1988年在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赴日本东北大学留学,先后获得日本东北大学的文学硕士、信息科学硕士、信息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回国工作,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副主任等职。2000年调入清华大学传播系任教。2001年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科技传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报业》杂志执行主编等。

  研究方向: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传播理论。主要著作:《传媒蓝皮书》(主编)、《走进日本大报》、《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等。

(来源:人民网——《传媒》杂志2008年第3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