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许章润:法学教育规模超出社会需求

2008-04-14 |

孙继斌

  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找工作难、工作满意度不高,折射出了现在中国法学教育的尴尬和困境。有学者指出:法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在于需求量小,而在于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脱节。更有学者指出:“法学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应该是采取措施改善供求矛盾,否则,法学学科会出现整体性倒退。”那么,对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到底该怎么看?我们的法学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

  法学教育应有门槛

  记者:近年来法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已然低于重点高校平均就业率。这是否意味着现有的法学教育布局、法学教育发展思路出了问题?

  许章润:法科毕业生就业率走低,原因复杂,难能一言以蔽之。举其荦荦大端而言,首先,法科教育本是一个高门槛的专业,非有相当条件,不足以兴办。其中如一定水准与数量的师资、足额的图书资料、一定的硬件以及相关专业教学氛围的烘托等等,均为基本条件。

  倘若一所大学从未办过法科,一张白纸,那么,不仅需对本校法学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先要有所估算,进而决定进退,而且,倘若兴办,当自小规模、低层次,逐渐摸索,假以时日,方能有望登堂入室。所谓低层次,是说先把本科办好,再考虑研究生程度的教育。

  刻下的问题在于,不少其实并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高校,因无法科教育准入体制审议,结果一哄而上,大量招生,尤其大量招收法律硕士,结果造成就业市场的凋敝。

  就此而言,大学兴办新的专业,固为大学自治的内容,但若辅以行业专家的审议,以供行政备考,再做定夺,可能于可行性的预期方面,更有把握。例如,法学教育委员会和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一类机构,不妨提供行业准入标准,发布法学院评级结果,以供考生和社会参考,裨使行政和考生两方面在决策时更加理性而实际。

  就业率将随社会发展上升

  记者: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今东部地区法律人才汇集,而西北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却显现出人才资源的缺乏。法科生的就业情况是否也和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关系?

  许章润:法科生就业率走低,实与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程度未能达到相应程度有关。

  现代法制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打理陌生人之间互动关系的规则体系,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现代都市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是工商社会也就是说现代都市生活才需要的服务行业,主要以陌生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服务对象,为国与国之间的政经互动提供规则之维。

  大凡现代国家均为一种法律共同体,其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多数交由法制调整,以韦伯所说的理性化方式治理。因而,法制和法律人得以派上用场,也必需仰赖他们,法科教育于是随之兴旺发达,蔚为显学。反之,要那么多学习法律的人干什么。就像哲学研究是一种需要超高智力与情思的行当,天生是极少数人能触及的事,也是与生计并无直接关联的事,因而社会不可能容纳大量以哲学为业者,却存在数百所哲学系,以致哲学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样。

  以中国为例,东南部沿海地区案源滚滚,法院感觉人手紧张,律师于是财源滚滚,而西北部就差远了。即就同一城市北京而言,CBD所在地的案源远远多于远郊区县。

  就此而言,刻下中国法科生过剩,实因法科教育的规模超出了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开放和经济转型的进步所能容纳的含量。反过来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市场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政经、社会事务的复杂性和交往量的增加,中国慢慢转型为一个成熟的法律共同体,可以预言,法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会随之上升。

  记者:法科生的就业领域是否仅仅限定在“司法机构”?这个问题也关系到法科学生就业形势。

  许章润:法科毕业生属于宽口径人才,应当并且能够服务的并非仅仅局限于通常所说的“司法机构”。举凡政治、社会、经济各种行业门类,均为其用武之地,其就业空间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问题是,这些部门必须开放就业机会,否则,即无出路。正如虽说“司法机构”本为法科生的“正宗”去向,却因种种原因没有空间容纳法科毕业生,则结果只能徒唤奈何。

  “理论联系实际”是伪命题

  记者: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法科教育模式有何特殊之处,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许章润:欧美国家本身差别甚大,难能一概而论。即便同为英美法系,美国与英、澳亦且不同。譬如前者是研究生教育,后者多为本科生教育。中国此刻同时并存若干法科教育品种,如本科与法律硕士同时存在,还有法学硕士项目。虽说制度设计的本意欲将“法律硕士”打造为类似美国J.D.一类的品牌,但是看来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鄙意以为,上述法科教育品种,无论何种,都是长短互见,优劣并存。但就人才选拔和集中训育的效果而言,似乎法学本科教育更见功底,相对扎实。倘若本科毕业后再有一年至两年的见习,则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学制便延长为56年,毕业时直接发硕士学位。如果此道不通,那么,现在既已增添法律硕士项目,则法学硕士转成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好了,为其攻读博士学位预作准备。将不同心性与心智者于此分流,既便于教学,更有利于不同志业者自由选择,择其善而从之。再不行,还可以考虑将法学硕士分为学术型(masterbyresearch)与课程型(masterbycourse)两类,后者常常是为准备从事实务的人士所提供的学位品种。

  记者:社会上常有人指责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法律实践需要脱节,呼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您同意这一看法吗?

  许章润:我不同意这一看法。法学院的教育过程旨在传递基本的法律知识、理论和理念,养成所谓法律理性,同时并对法律实务略有训育,至于如何熟练甚至“会办”案件,需要于毕业后的见习和工作中历练,对于多数人而言,恐怕是长时期的磨炼过程,既非法学院的教育过程所能培养的,也不是法学院应当担当的。驾校和厨师学校的毕业生毕业时即会开车和炒菜,但法学院属于高端职业培训(professionaleducation),并非只是技能传授。即便是驾校和厨师学校,若要开好车、炒好菜,也还需要若干年头的锻炼呢!至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此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刻下的“实际”是什么?实际上,中国主要法学院的教育不仅注重系统性的基本法律知识、理论和理念的养育,而且通过各种课程的案例提示和对于现实问题的研讨,密切关注实际。但是,总不能将拉关系、走后门、溜须拍马这一类“实际”都作为正面内容教会学子吧!这些问题,客观存在,其实躲也躲不掉,如果想学,自会无师自通的。可那恰恰证明是法学教育与社会的双重悲哀。

  法学专业不等同“升官发财”

  记者:可否请您就报考法学专业与法科学生的就业,向考生家长与学生提些建议?

  许章润:刚才我已说过,法律是一种高门槛行当,也是一个宽口径就业的专业,相对而言,可能也是一个职业收入预期较高的专业。但是,它并非一定等同于“升官发财”的专业。

  越是成熟的市场体系,对于法律从业者的职业训育要求越高,意味着法科学子所需付出的培训代价也越高,所需历练的时段可能也更长。特别是现在法科毕业生想要从事法律工作先要通过司法考试,更是使得这一行当的门槛陡增,成本更高。因此,家长和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需要三思而后行,想一想是否值得付出这些代价。

  而就法科毕业生来说,选择“法律工作”仅仅是方向之一,其他各种行当,均不妨考虑。毕竟,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可以预期,未来的中国还将更加开放与平等,而为济济人才拓宽一显身手的公平渠道,法科生的就业空间也必将更为宽广。至少,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就需要大量的从业者,而法科学子是当然的人选。

(转自:法制网 2008413

相关新闻

  • 222023.08

    谢增毅:用坚守和奋进推动社会法学科发展

    2023年7月12日上午,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颁奖仪式在京举行,10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获得者和20名提名奖获得者受到表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增毅研究员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既是实至名归,亦是众望所归,更存蓄着谢增毅积年累月的不懈坚持与辛勤汗水。多年来,谢增毅深耕法...

  • 222017.03

    社会学家吴景超(下):清华才子的学术与人生

    吴景超为中国第一代的社会学家,曾励志潜修,立身示范,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都市社会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 032021.11

    社会学系举办“纪念吴景超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10月30日,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吴景超与中国社会学——纪念吴景超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熊知行楼举行,会议分为清华大学和歙县两个会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县委副书记兼统战部长刘文,广东协同创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景超先生之孙吴正喆,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华强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玲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周飞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 032020.07

    陈肇元院士:紧扣时代需求,构筑土木人生

    回顾陈肇元的学术生涯,洞悉社会需求是他走在学术前沿的关键,立足于国家需要是他保持旺盛求知欲与工作热情的原因,他的爱国情怀体现在这些他口中“平凡”的科研....

  • 232021.03

    观婚姻家庭之变的社会学家吴景超

    今年3月5日,是吴景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吴景超是我国老一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早年就读于清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社会学系教授,一生著述甚丰、成就卓著。1949年后,曾任民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他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贡献了独特的理论思考;他的追求进步的言论,也在知识界、教育界造成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肯定。

  • 062020.01

    百年社会学史上的李景汉先生

    李景汉(1895.1.12—1986.9.28),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1935—1944年,历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

  • 072007.11

    总会组织学生赴广西、河南参加社会实践

    暑假前夕,校友总会组织了紫荆志愿总队的8名学生干部赴广西柳州进行了校友采访社会实践活动。

  • 222017.03

    社会学家吴景超(上):从徽州走向世界

    与胡适相似,才华横溢的吴景超亦出身于徽州茶商世家,早年也是在“贾而好儒”的皖南山乡,接受过初级的传统教育,此后则藉由徽商在全国的商业网络,随从父、兄辈....

  • 172024.01

    社会学者李强的“流动”与“希望”

    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郝景芳选修了社会学系主任李强的“城市社会学”,听他讲城市分层理论。尤其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李强提到,劳工群体是这些年经常受到忽视的一个群体。或许正是这样的潜移默化,日后让她在《北京折叠》中创造出了“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李强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持工作十多年,后又主导了清华社会学系复建,担任该系系主任多年。他还先后担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科学...

  • 022006.08

    总会组织学生干部赴洛阳社会实践

    总会组织学生干部赴洛阳社会实践 总会组织学生干部赴洛阳社会实践作 者:彭飞燕 发布日期:2006-08-02 深入社会,感悟学长发展经历校友总会组织学生干部赴洛阳社会实践 6月30日至7月8日,校友总会和校团委组织不同系别的6名学生干部赴洛阳进行了为期8天的采访活动。在洛阳校友会的帮助和安排下,同学们采访了赵青山、罗继伟、陈斌、吴文君、原文涛和常保良等学长,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