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吴宗济:心底无私寿自高

2008-04-26 |

——访百岁语音学大师吴宗济

吴宗济,生于19094月,浙江吴兴县人,语言学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国际语音学会终身荣誉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语言学大师赵元任的四大助手之一,中国语音学术界泰斗级人物。

按:2008年将迎来吴宗济学长百岁华诞。为此2007年夏,校友总会钱锡康、黄文辉、钟玮一行登门拜访了98岁高龄还一直在健康工作的吴老。

眼前这位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记忆清晰、思维敏捷、谈吐诙谐的老人,让我们很难与98岁高龄联系起来。我们的谈话就从吴老健康长寿之道开始了。

很庆幸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吴老是清华六级毕业生,他于1928年先读市政工程系,一年后该系停办,改读化学,次年因病休学两年。病愈复学后,因数学吃力,转读中国文学系。吴老半开玩笑地告诉我们,从中文系毕业,如果他是搞考据、古文之类的,可能就活不到现在了,能一直从事语音学研究是他这辈子最高兴的事。现代语音学的一项新课题,就是为言语工程提供口语规则。让机器能说人话,让机器能听懂人话。吴老说:我要是不工作就会很寂寞。清华的老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谈到治学的三个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个境界中最苦的是第二个境界,想搞但是不往里钻不行,把人都累垮了还想干。我总觉得作学问,一方面要考虑国家需要,但个人兴趣也不可忽视,如果没有兴趣,只是为了目标和需要,虽说也可以干得好,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有了兴趣就可以越干越好了。”

上世纪30年代,吴老开始跟随赵元任先生从事汉语方言研究,到现在已有70余年。早期曾随赵元任师对湖北方言进行调查,并随李方桂师去广西调查武鸣等县的壮语。在战乱中完成了《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合著),并写出:《武鸣壮语汉语借字的音韵系统》。直到今天这本著作仍然是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60年代以后,为吴老的后期研究阶段,主要从事实验语音学的研究,以声学实验研究为基础,从语言学角度对语音进行分析,以揭示语音的生理和物理等特性,以便实用于工程中的言语处理。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清华、科大等计算机系的培训和研究。可以说我国实验语音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吴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吴老现在已经退休20多年了,98岁高龄仍一直在坚持工作,继续从事语音学研究,这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吴老兴致勃勃地从书柜中拿出一本《普通话合成高自然度处理方案的研究》,这是他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课题。在社科院的实验室里,一直保留着吴老的座位。现在每星期吴老都会去单位工作,他还参加研究生答辩和各种学术会议。如果有工作,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只要睡足了四个小时,他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

现在计算机对吴老来说已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位大大小小的通知直接发到他的电子邮箱里,他每天都会准时查收。吴老还用电脑写文章,他觉得这样修改、打印都很方便。说着吴老就熟练地操作起计算机,登陆到他的电子信箱,把最近一篇关于他的报道打印给我们看。

平和的心境

吴老一生颇为传奇。他引述孔子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确,能够泰然坦荡地面对人生,是要经过多次磨难、坚韧锻炼,才能够渐渐学到的。他一生经历过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多次遭难,家破亲离。艰苦的遭遇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以后再遇到什么如孟子所说的‘苦心’、‘劳骨’、‘饿体’等等的委屈,也就不在话下,更不至于“常戚戚”于心,而能用“平常心”来对待,只当是命运给自己多安排一次锻炼罢了。俗话说:“不经摔打,不能成器”。吴老的健康也多由这种历练得来。

“我以前的身体并不好,是个老病号。我是在‘文革’期间脱胎换骨的。当时在乡下,干农活、当木匠、造房子,什么都做过。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好,这些农活都没干过,我想能有机会干点也挺好的。插秧的时候我总是干得比别人多,别人都搬小凳子坐着休息一会,我却一步也不停。没想到这样一来,‘化腐朽为神奇’,把这种倒霉事变成了我锻炼身体的机会,反而把身体搞好了!”吴老说完,像个孩子一样地呵呵笑了起来。吴老是如此乐观豁达,在他看来什么坏事都能变好事,“失于此必得于彼”。

除了研究语音学,吴老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收藏各种各样的猫头鹰工艺品,三百余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猫头鹰小玩意儿占据了吴老居室的每一个角落。问起吴老为何如此喜欢猫头鹰,吴老说:“在三四十年前,有人送给我一个猫头鹰,我觉得很好玩,就很喜欢看。我翻了很多中国古书,从周朝以后,都说猫头鹰是可恶的,认为猫头鹰晦气。可是在我国史前直到商代,都以猫头鹰为神鸟。后来看了不少有关猫头鹰的材料,才得知猫头鹰是益鸟,一年能吃二三百只老鼠。它夜里辛勤工作,干了好事还挨骂,因此我要为猫头鹰正名。”

这种平和宽容的心态让吴老能随时排忧,得以岁岁安康。

从不为锻炼而锻炼

现在吴老每星期去单位一次都一个人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单位的领导曾考虑他年事已高,提出派车来接送他,但吴老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身体没问题,不用麻烦别人。吴老从来都不为锻炼而锻炼,他说上班、走路、用脑子都是锻炼。吴老脑子一刻也没停过,锻炼也就一刻也没停过。

六十多岁时,吴老曾在语言所里一次竞走比赛中得了第二名,而对手都是四十左右的年轻人,现在据他说到香山步行都没问题。吴老如此硬朗的身体,常常被大家看作是一个奇迹。

在清华时的体育锻炼也让吴老很受益,马约翰先生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吴老回忆说:“我进大学前身体很差,但马老教我们要自强不息。他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事一项体育运动,我个子不高,就选择了打网球,我还曾和马老一起打过网球。马老身体很棒,冬天也穿短裤,他自己编了清华啦啦队歌,教我们一起唱。今年校庆,我和黄培云、赵新那夫妇一同返校参加十级的聚会。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摄影师正在我家采访,就跟我们一起到清华,在会上拍摄我的活动。我当时唱了这个‘啦啦歌’。唱到最后,不禁回到当年的情况,高呼‘啦啦啦!啦啦啦!’。(原歌词如下:“Tsinghua, Tsinghua; Tsinghua must win! Fight for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 You do your best, Boys! We do our rest, 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 Ra Ra Ra! Ra Ra Ra!”)在清华时我还经常在荷花池上溜冰,这也让我很受益,现在冬天出门,我就当滑冰一样哧溜就出去了,从来不摔跤。

一个多小时的谈话,让我们感觉很轻松愉快,吴老在不紧不慢的叙述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从98年的悲欢离合、得意失落谈出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富于哲理、令人回味。让我们共同祝愿吴老健康长寿! (姜微微整理)

(转自《清华校友通讯》复57期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