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陈为江:书业改革的先行者

2008-10-0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2008108

他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任职的14年中,全公司销售增长了7倍,利润增长9倍多;固定资产增长10多倍,所有者权益增长20倍;累计上缴国家税收9亿多元。

  在他的提议下,1986年,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举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出版界首次向世界展开欢迎的双臂,如今,这一盛会已成为由中国政府组织的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他是两岸出版交流的参与者、见证人,从1993年起到2006年,12年来共访台8次,是大陆出版界访台最早的人。

  他,就是中图公司原总裁、BIBF的创办者陈为江——

  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历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对于陈为江个人来说,也是他生命中最精彩的30年。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起步,这一年中令陈为江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他当时刚调到国家科委参加大会筹备工作,亲耳聆听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二是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此后,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陈为江踏上了一个改革者的搏浪之旅。

  1984年,陈为江刚到中图时,公司还在简陋的平房办公,硬件条件很差,更是文革重灾区,有一大堆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第二年,他申请将公司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图公司就在美、英等5个国家建立了海外分公司,在109个国家组建了书刊进口体系;在国内建立了上海等5个分支机构,在44个主要城市建立了直接送货网络;1988年又与英国合资,成立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出版社……

  现代出版企业 转型的探索者

  陈为江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1954年被选派到前苏联留学,1959年毕业回国后从事技术工作,1977年调至国家科委任处长、新技术局总工程师。1981年组建国家遥感中心,他是首任主任。这一时期的他与出版的关系似乎不大,但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随着与国外同行交流增多,精通俄语的陈为江开始下决心自学英语。3年后,在泰国曼谷召开的首届亚洲遥感会议上,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陈为江已经能流利地用英语做报告并回答提问。熟练的英语给他后来从事中外图书出版交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陈为江与出版结缘是在1984年,那一年9月,国家科委派他到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任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最初他只打算去锻炼一下,然后还回到科委搞他的技术本行。但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6年,除1986年国家科委任命他任兼职科委委员外,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图书行业。

  陈为江回忆起刚到中图时的情景。当时,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有2400多名职工,北京总部在朝内大街一个大杂院里办公。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介绍陈为江与全体职工见面时,跃入他眼帘的是破旧不堪的会场,长条铁制的板凳,有的职工还坐在地上,四周一片嘈杂。公司在简陋的平房办公,不少职工安置在简易平房。除了硬件条件差,中图公司当时还是文革重灾区,有一大堆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陈为江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越是困难越能激发他的斗志。上任伊始,他首先搞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各项业务数据,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中理出头绪,抓住关键问题,逐项予以解决。初到中图时,国家一年分配给中图用于进口国外图书资料的外汇额度只有2000万美元,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对进口科技书刊的需求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国内外流通渠道也不畅通,一些急用的科技资料从进口到送达用户手中长达三个月。陈为江在科技部门工作过,深知国外先进的科技资料对国内科研的重要性。他立即给财政部写报告,请求取消对中图的外汇限额,改为按需供给。为疏通渠道,加快图书资料传递周期,陈为江立即着手组建国内外分支机构网络,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实现集团化管理。

  陈为江上任后第二年,就申请将中图公司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内部分配实行岗位工资,奖励与效益挂钩,向贡献突出的人员倾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图公司就在美、英、德、日、俄5个国家建立了海外分公司,在109个国家组建了书刊进口体系;在国内建立了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大连5个分支机构,在44个主要城市建立了直接送货网络,广泛采用航空运输,加快到发货速度;在出版领域,1986年经批准成立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下设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分公司;1988年与英国合资成立了万国学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专家撰写的学术著作,以英文版为主,向海外发行,这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出版社;1988年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购买了IBM4381计算机,在行业中首先实现公司的计算机管理。

  在事业发展的同时,他着力改善公司办公条件和职工住房条件。经过不懈的努力,经国务院批准,中图公司办公大楼列入了国家建设计划。大楼施工时陈为江每周去两次工地,哪怕出差刚回来十分劳累,也坚持去工地看看才踏实。19929月,中图公司2万多平方米的新大楼迎来了隆重的开业典礼,这是当时全国出版业中最大的现代化办公楼,400多位外宾和近千名国内同仁前来参加,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出席典礼并讲话祝贺。几年间,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大连分公司的新大楼以及美国、英国、德国国外分公司的新办公楼相继竣工落成。与此同时,1000多套职工住房、新幼儿园也一项接一项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办公和居住条件。

  1996年,中图公司改制为集团总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机制,陈为江担任了第一任董事长兼总裁。经过10多年的发展,此时的中图公司在国内外有着良好的声誉,已经拥有30多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无一亏损。

  陈为江在中图公司任职14年。与刚上任时相比,全公司销售增长了7倍,利润增长9倍多,从19841700万元到1998年增至1.7亿元;固定资产增长10多倍,所有者权益增长20倍。1997年全公司上缴国家各种税收1.27亿元,14年累计上缴国家税收9亿多元。

  陈为江说,在中图公司任职的14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最精华,也是最有意义的时光。实践使他深切体会到,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时刻都在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但只要心底坦荡无私,勇于开拓进取,坚持为国作奉献,为民办实事,志存高远者,定会有恒必胜。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创办者

  1986年,为了吸引国际出版界更多地与中国交流合作,陈为江提出举办大型国际图书博览会的设想,直接催生了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此后,他又提出改变BIBF的组织领导结构、提高办展规格的方案,这一升格与变动,使BIBF从企业行为提升为由中国政府组织的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如今,BIBF成为促进中外国际出版交流合作,展示中国出版成就的著名品牌,同时也成为亚洲最有声誉的图书博览会……

  回顾30年改革开放的岁月,令陈为江没齿难忘的还有BIBF的发展历程。今年9月他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第十四届BIBF

  从1986年到2008年,14届博览会陈为江都在现场,作为亲历者,他对BIBF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说起道来如数家珍。

  1986年,随着中图公司事业渐有起色,为了跟上中国日益加快的改革开放步伐,吸引国际出版界更多地与中国交流合作,方便国内图书馆集中采购国外图书,陈为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整合国内分散办小型书展的资源,在我国举办大型国际图书博览会。公司领导班子反复研究论证,经国家科委报请国务院批准,从1986年起由中图公司主承每两年一届的BIBF

  时隔22年,回忆起首届BIBF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情景,陈为江依然很兴奋。那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出版界首次向世界展开欢迎的双臂,吸引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著名的科技出版公司和
出版集团前来参展。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李鹏副总理、周谷城、严济慈副委员长、宋健国务委员和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李鹏副总理接见了各国主要来宾,并亲自主持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规模为1500多人的盛大宴会。这是国际出版界在北京史无前例的一次盛会。

  陈为江回忆,当时国内出版业相对薄弱,全国424家出版社年出新书仅4万种,出版用纸质量较差,且装帧简陋,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作权法》尚在酝酿中,国内出版社很少与国际出版界交往,中外版权贸易更是凤毛麟角。首届BIBF参展单位只能以国际出版公司为主,设266个展台;而国内出版社只有66个展台,参与者主要是一些科研教育单位图书馆采编人员和各省市外文书店,大多数国内出版社只是派人前往参观学习。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内出版业的加速发展,BIBF这个书业信息平台的功能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外出版交流合作和版权贸易逐步活跃。

  为扩大BIBF的规模,陈为江经过反复考虑,提出了改变BIBF的组织领导结构、提高BIBF办展规格的方案。经请示国家科委同意并报新闻出版署等有关部门批准,从1996年起,原由中图公司主办的BIBF,改为由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多个部门联合主办,中图公司作为承办单位,博览会组委会主任改由新闻出版署署长担任。这一升格与变动,使BIBF从企业行为提升为由中国政府组织的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如今,BIBF已成为促进中外国际出版交流合作,展示中国出版成就的著名品牌,同时也成为亚洲最有声誉的图书博览会。

  回顾BIBF的发展历程,陈为江认为,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当初的设想是正确的,BIBF越办越好是我国改革开放在出版业的成功案例,世界各国出版商广泛参与,打开了中外出版业交流的大门,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外图书贸易的发展,提高中国出版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而且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出版界带来了国际新理念,提升了中国出版业的质量和水平。

  两岸出版交流20年的见证人

  1990年,陈为江邀请台湾出版界参加第三届BIBF,台湾图书首次亮相;1993年,陈为江作为大陆出版界人士,第一次跨过台湾海峡踏上宝岛。同年,1993年,中图公司克服种种困难,投入了100多万元资金和大量人力,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了台湾书展;1994年,首届大陆书展在台北中央图书馆举办,陈为江为团长的大陆代表团赴台参展,两岸出版界首次实现了双向交流……

  记者采访陈为江时,正值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率领中国代表团在台湾参加两岸出版交流20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两岸出版交流的参与者、见证人,陈为江从1993年起到2006年,12年来共访台8次,是大陆出版界访台最早、次数最多的人。

  无论是在中图公司当总经理还是2000年出任中国版协常务副主席6年,20年来,陈为江积极参与各项对台交流工作,不遗余力地推动两岸出版交流和合作。

  陈为江最早是在19889月举办第二届BIBF期间结识台湾出版界人士的。当时台湾出版界人士打破当局封锁,冒着风险,绕道北京参观博览会。陈为江作为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对台湾同胞热情接待、组织参观、商谈合作,从此与台湾出版界结下了友谊。

  1990年,陈为江邀请台湾出版界参加第三届BIBF。台湾图书首次在BIBF亮相,受到了大陆同业和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以及出版主管部门领导纷纷来到台湾展台与台湾出版界人士见面,合影留念,使他们倍感温暖。

  19932月,陈为江应邀访问台湾,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这是大陆出版界人士第一次跨过台湾海峡踏上宝岛,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陈为江心中百感交集。

  在陈为江关于两岸关系的回忆中,有一件事值得一提。19935月,许力以先生率出版代表团访问台湾,双方签订了两岸各为对方举办书展的协议。回京后许力以先生亲自到中图公司找陈为江交换意见,建议1993年在北京举办的台湾书展由中图承办。

  陈为江说,当时困难很多,一是时间短,展书把关风险很大;二是开幕式、招待会、展场布置、宣传推广等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任何经济收益——展后所有的展书已指定赠送给北京大学图书馆。但台湾出版界很重视这次书展,已申请到来京经费,如办不成将影响今后交流。陈为江意识到办好这次台湾书展对今后开展两岸交流意义重大,立即欣然接受。199311月,中图公司投入了100多万元资金和大量人力,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了台湾书展,共设100个展位,展出了2万余种台湾图书。台湾出版界很满意,从中他们看到了大陆出版界的诚意。

  随后,在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承办的首届大陆书展在台北中央图书馆举办。以刘杲会长为顾问、陈为江为团长的大陆代表团赴台参展,首次实现了两岸出版界的双向交流。

  两岸在政治关系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风云变幻,出版交流常会遇到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陈为江在举办BIBF和组团赴台办大陆书展时经常遇到难题,如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两岸出版交流的停顿和挫折。但他认为,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浓于水。两岸出版界合作团结的愿望势不可挡。互相谅解,换位思考,顾全大局,来日方长应成为双方的共同出发点。只有充分发挥两岸出版界的智慧,采取各种灵活的措施,加强沟通,共创双赢,才能不断推进两岸的出版交流。

  陈为江今年74岁,仍精神矍铄,头脑清晰,思维敏捷。他总结自己这一生:在学校学习了19年,工作了47年。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既经历了蹉跎岁月,也欣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使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工作中能不断创新。

  陈为江说,3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非常短暂的一瞬,但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13亿中国人身上,却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无比自豪,也为自己曾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搏击风浪、勇于先行、争作贡献感到无比欣慰。他说,人生最宝贵的不在于职务高低,权力大小,而是为社会做有益的工作,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价值。朱侠)

  陈为江:

  19342月出生,浙江省鄞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1954年选派到前苏联留学,1959年毕业回国,成绩全优。1977年调至国家科委,组建国家遥感中心,负责国家科委外汇拨款计划;参加联合国外层空间委员会。曾任国家科委委员,中国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国家科委新技术局总工程师,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名誉董事长,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会长,万国学术出版社董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等;现任中国版协顾问,国家遥感中心顾问,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乌克兰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30多年来,曾出国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次数上百次。曾两次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励。2002年获得库奇马总统亲自颁发的乌克兰总统勋章。

相关新闻

  • 162009.02

    王彦深:深圳特区复合型管理的先行者

    记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原副总工程师王彦深本文主人公王彦深,他是伴随着深圳的改革步伐走出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复合型管理人才济济的深圳,王彦深凭着敢闯敢试的开荒牛精神,成为深圳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先行者。深圳建筑设计总院成为最早配置电脑、CAD出图率最高的设计单位;接受建设部推行ISO900系列标准的全国试点单位的委托……这些业绩的背后,都凝聚着王彦深的心血。受父亲影响,走进清华土建系 1938年1...

  • 172020.07

    陈肇元:低调的土木工程“先行者”

    他最不愿干的是行政职务,担任清华大学土木系系主任,声明只干一届4年。他有很多头衔,但不喜欢突出“院士”头衔。他曾把会议胸牌上的“院士”俩字抠掉,改为“....

  • 092024.04

    马学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先行者

    马学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及新中国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同时在少数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学领域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烽火乱世中访古求经,创立并践行“田野与文本”“经典与礼俗”互释的研究范式,赢得了“撤去藩篱,为学别开生面;兀如山岳,立身饶有古风”(钟敬文语)的清誉。纵观马学良的数十年研究,他从人文科学跨学科视野出发,以总体性文化建构和整体性研究方法打通了民族语言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

  • 192016.04

    陈茹玉院士:中国有机磷农药研究先行者

    支撑她在学术上取得如此成绩的正是她的座右铭:“能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 012023.12

    范源廉:百年变局中的教育现代化先行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1840年以来的历史启迪我们,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思想和实践范式的落后必将带来国家的整体落后。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在一个愈发不确定、不稳定的时代,...

  • 212014.10
  • 262009.05
  • 272020.11
  • 112023.08

    顾立基:为振兴中华奋斗 为改革开放拼搏

    在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一批又一批改革先行者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以智慧、勇气和担当杀出了一条血路,更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顾立基是最早一批的改革先行者之一。他是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开拓者,是敢闯、敢试、敢做的探索者,是想改革、能改革、善改革的奋进者。与顾立基访谈是在初夏的一天下午, 75岁的顾立基当天晚上要给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学生上课,他身穿学院的棒球服,背着双肩包,精神矍铄,目...

  • 12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