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河中,有一颗国际编号为218914号的小行星名为“唐敖庆星”。这是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2020年1月9日批准,为表彰唐敖庆在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命名的小行星。1950年,在美国一位化学泰斗家中,一场师生间的长谈正在展开——导师哈尔福德说:“我对贵国目前的落后情况确信不疑。你若回到那里,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是相当困难的。”“虽然我的祖国满目疮痍,但一个爱国者是不会嫌弃祖国的。”学生答道。回到祖...
周光召(右二)在杜布纳研究所周光召不仅是我国科技领军人物,更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情感的爱国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华合同,撤走技术专家,中国正在紧张推进的原子弹事业面临着巨大困难。中央决定,派自己的优秀科学家参与原子弹计划。1960年底,前往苏联访问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来到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简称杜布纳研究所),和那里的中国科学家进...
真正把科研中的研究成果转变成实际的社会应用,是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院长于洪宇(1994级材料)的初心和愿望。他与集成电路器件打交道已有20余年,回国后着手氮化镓(GaN)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研发,希望能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国家当下需求贡献绵薄的力量。于洪宇20世纪90年代,于洪宇考入清华大学,在材料科学工程系度过了5年的大学时光。那时,校园广播里播放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给他留下...
1955年,柳百成从清华大学毕业;次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爱国奉献、创新思维、顽强拼搏、健康体魄、热爱生活。”柳百成用这20个字总结自己的人生道路。1978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的首批52名赴美访问学者,登上了赴美的飞机,这是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从南开大学校长一职卸任一年多来,64岁的龚克一直忙碌地奔波在世界各地:赴泰国曼谷筹备2019年科学工程创新论坛,去法国巴黎出席“移动学习周”,到斯洛文....
颜海平的个人经历和学术研究都沿着跨文化的脉络延展,其中本科期间创作的历史剧《秦王李世民》、美国任教时期的学术著作《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
百年前的今天,一位给中国材料发展带来长达半个世纪影响的人诞生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严东生。
8月28日下午,清华校友,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斯泽夫(MBA1993)重返母校清华经管学院,做客清华企业家讲堂,讲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