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孟晓凡:咨询行业中的跋涉者

2010-03-16 |

孟晓凡,清华大学经管学院1991级本科、1999MBA,现任德勤管理咨询合伙人

夏日的余热尚未散尽,秋季的爽朗就开始光顾繁华的北京。此时的清华园逐渐透出了金秋的美丽。18年前,他来到这所著名的学府,成为经管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名本科生。18年后的这个季节,他带着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再次回到经管学院,将他的人生感悟和职场经验与我们分享,他就是孟晓凡。

感念清华之情

对在北京长大的孟晓凡来说,五年清华学习是他第一次的集体生活,也是一段充满了付出与收获、欢笑与回忆的岁月。时隔多年,孟晓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清华的学习氛围:同学十分刻苦,平时勤奋,周末的时间也全部用来学习;图书馆偌大的自习室无论何时都座无虚席,来晚了的同学只能感叹“一位难求”。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清华人往往会体现出一种共同特质:勤于思考,善于学习,逻辑严密,刻苦钻研。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在演讲中说道:“要在大学里尽可能地多交朋友,因为你终身的朋友、合作者一定来自于你的大学。”广交朋友也成为了孟晓凡学习之余的另一个重要收获。进入清华的同学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性格不尽相同,但却同样优秀、各有所长。天性爽朗、性格活跃的孟晓凡很快与周围的同学熟识起来,并结交了多位好友。他认为,大学时代的朋友性向近,习相若,人生观、价值观接近,更容易形成共同语言。大三时,他与几位同学组成团队参加校园辩论大赛并获得“最佳辩手”;大五时,他通过竞选担任班长,承担起很多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工作;毕业时节,同学们互道珍重,在班级手册上写下对彼此的祝福与寄语……这些珍贵的记忆片段就仿佛是老电影中的帧帧画面,不需刻意回想,已长久地珍藏在所有同学的心中。直到今天,孟晓凡与老同学们依旧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大家还会彼此帮助、相互鼓励。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社会价值观渐趋多元。身处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能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就显得更加可贵。孟晓凡回忆,大学时期,清华尤其注重集体主义教育,这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日后从事的咨询工作非常讲究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智慧,一味凸显个人能力往往适得其反。正是在清华学习期间培养起来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帮助他更好地融入了后来的工作。

“每位清华毕业生都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孟晓凡这样说,“清华人已经成为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名字。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之后,对母校会有家的思念和眷顾。”水木清华,春风化雨,对清华的感念之情也牵引着孟晓凡和他的同学们,在毕业后的多年时常相聚,关注着母校的发展。

把握发展机遇

1996年大学毕业后,孟晓凡加入德勤公司,一直工作至今。但当时的他,对于咨询还只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

相对西方咨询业,中国的管理咨询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类型的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在中国企业全面推行,中国企业对于管理咨询的需求也更为全面。麦肯锡、波士顿等国际咨询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帮助企业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

刚进入德勤工作时,德勤的办公室还只是设在国贸大厦的几个小房间,供职的员工仅仅三十余人。如今,德勤在北京的团队已经超过三千人,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拥有逾八千名员工,分布在上海、天津、重庆、广州、香港等十几个城市。相对审计业务,德勤在中国的咨询业务开展较晚,但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德勤咨询主要提供战略和运营、人力资源以及系统实施三大领域的咨询服务,服务的客户群体涵盖了跨国公司、大型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伴随着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德勤中国本土客户比例不断上升,目前已占据了公司业务收入的主要部分。

13年的专注,孟晓凡从最初的助理、顾问一路成长为如今的合伙人,源自于他对机遇的把握和德勤在中国快速发展,还有每个咨询项目带来的丰富收获。

在咨询业,每个项目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孟晓凡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企业管理就像是人的指纹,每次面对的问题都会不同。”因此,用心,用脑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先决条件。

经过多年实战历练,孟晓凡总结了做好咨询的四个需要。首先,需要判断项目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客户寻求咨询服务的原因和预计效果各不相同。咨询公司需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明确自身定位,才能保证咨询方案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为客户带来价值。第二,需要找到真正的客户。在项目过程中,会接触到客户方的各层级人员,不同人员的需求多种多样,但他们往往并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人员。咨询人员要善于找到项目真正的服务对象,评价项目质量的决策者以及项目实施的推行者这些真正的“客户”。第三,需要善用资源。不仅包括了咨询公司内部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集体智慧及团队支持,还需要借助于客户的行业经验、协助推动甚至外部的资源支持。第四,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频繁出差、长期加班、高强度工作和巨大压力都是咨询行业从业人员工作的常态,孟晓凡曾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工作、因体力不支而一头栽倒在会议桌上,也曾在一周内乘坐飞机出差十余次,加班到深夜两三点、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更是家常便饭。敬业精神、勤奋的工作态度以及顽强的意志力是做好咨询工作不可或缺的。

直面挫折挑战

从表面上看,孟晓凡在德勤的发展可以称得上一帆风顺,而实际上他遇到过太多困难与挫折:项目难度大,内部缺乏经验积累,客户不成熟,人际关系复杂,交流不顺畅;团队成员在工作配合中出现矛盾;业务开展不顺利等等。很多人在遇到挫折时,轻易选择了退却、放弃,改变了方向。即使个人素质再优秀,一次次“清零”原有的积累,也很难取得成功。

“越痛苦越成长”,孟晓凡谈到这些经历并没有抱怨,而是抱着一种平和和感恩的心态。只有经历过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成功解决问题的磨砺,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无论何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都非常重要,还要努力在自己工作的团队中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促进彼此相互理解,顺畅沟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他会根据不同问题,寻求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项目难度很大时,不但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做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也要善于协调运用各方资源,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也不能忽视客户的力量,他们的行业经验、企业熟悉程度及对关键问题的判断能力往往在咨询师之上,与客户保持融洽的关系,朋友式的沟通与交往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孟晓凡与许多客户都成为了好朋友,对客户所在企业的了解日渐加深,项目不断得到延展,咨询方案的效果也越来越好,帮助企业切实解决了问题,也实现了与客户的共同成长。

秉承集体理念

2007年,孟晓凡升任合伙人,成为德勤咨询业务合伙人中最年轻的一位。谈到咨询业务最年轻的合伙人,孟晓凡很平淡。“这不算什么,咨询行业需要相互赶超,谁都不会永远领先,我希望我的同事们都能够越来越优秀并超越我。”

他认为,咨询不是突出自我的行业。在这里集体智慧永远胜于单打独斗。得益于在清华学习时受到的集体主义、大局观教育,他很快就能够适应讲究群策群力的团队工作,并随着职位的变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担任项目成员时,工作的重点在于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并能够与其它团队成员配合,为领导分忧;在担任领导时,更重在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并鼓励他们发挥能动性、大胆创新尝试。孟晓凡特别强调在管理咨询团队时要注意放权,“咨询需要百花齐放,如果所有人都是一种思路,那就是审计了”。要有允许团队成员犯错的心态,成长源自痛苦,这是每个咨询师都会经历的过程。作为领导要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团队成员自我纠正,把握咨询方案的整体方向。

如今,孟晓凡带领的团队中,80后成员已经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在和这群个性鲜明的年轻人共事时,他的心得是要适应新人,一味向他们宣贯自己的价值观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张扬自我、展现个性未必是坏事,只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正面效果。曾经有一次,孟晓凡负责的咨询项目进入中后期阶段时,参与项目的一位成员提出要休假去旅游一个月,这个在很多公司都不可能被接受的请假理由却被他批准了。当然是在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下采取了一些替代安排。这位成员在旅游归来后更好地投入了工作,效率也更高了。无论身处什么职位,孟晓凡觉得自己集体主义的理念没有改变过,但在不同阶段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外延以及表现形式。

目前,他正带领着他的团队负责一个新兴的业务领域——财务管理转型(Financial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咨询及相关业务的拓展。

分享咨询感言

尽管已身处咨询行业13年,孟晓凡对于咨询的热爱却与日俱增。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知识的行业。每个项目就是一次新的挑战,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孟晓凡目前已经承担大量管理工作,但他仍然坚持深入一线。无论再忙,也一定保证参加重要项目的前期高层访谈,了解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和关键问题。这是一种自我学习,也对于把握咨询方案的方向、保证项目质量至关重要。

这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行业。通过咨询公司的专业知识、经验及客观角度给客户带来价值。逻辑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持之以恒的推动,将帮助企业实现自己的目标。最令孟晓凡感到欣慰的莫过于看到企业的成长。在他提供咨询服务的客户中,有很多企业都实现了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大幅提升。

这是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行业。在工作中自身的水平不断提高,个人事业发展获得更大的舞台和空间,而且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价值,这种成就感时时激励着孟晓凡在咨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乔蓉 只景轩)

转自 经管学院校友网 20103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