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忧国忧民踏实求学积极创新严谨治校——羊城晚报

2014-06-01 |

西南联大2014返校

“五四”前夕北大提前校庆,西南联大老校友畅谈“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踏实求学积极创新严谨治校

 

 

 

  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

  53日,北京大学提前一天举行校庆。在英杰交流中心,一楼位置最便利的星光厅专门留给一群耄耋老人使用。他们当中,年老的90出头,年轻的也都80好几。

  严格来说,这群老人的母校并非北大;而且,这所学校解散已有68年。但这所学校,叫做西南联合大学。

  只开办8年的西南联大,毕业生3343人,尚不足如今一所中等规模高校一年的毕业生,但联大师生中却涌现出国学、文学大家陈寅恪、朱自清、冯友兰、汪曾祺等;中国院士166人;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8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4人……

  从“德先生”、“赛先生”发轫,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解放思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五四精神”的内涵;而西南联大人的身躯中,至今澎湃着“五四之血”。

  今年“五四青年节”,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中科院院士潘际銮,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王希季向羊城晚报记者畅谈他们的“五四”和他们的联大。

  “得零分”的航天泰斗

  93岁的王希季,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泰斗。谈起西南联大印象最深的老师,这位老科学家仿佛还是当年虔诚的学生娃:“刘仙洲先生!他给过我零分。”

  “刘仙洲先生教《机械学》,要求很严格。那时我们机械系只有两本中文课本(其余都是英文),其一就是刘先生的《机械学》。他总是穿着长衫,日本飞机来了拉警报,他跟着我们一起跑,警报结束,照样要把课上完。有一次的测验题,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当时没有计算器,我的第三位写错了,零分!”“我得零分,就是因为我不够严谨。刘先生的严格,对我们学工程的非常有意义——不能有丝毫疏忽大意。后来我从事航天事业,兢兢业业,很得益于刘仙洲先生。”

  宽进严出淘汰率过半

  潘际銮学术与教育事业硕果累累,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实用型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他认为,西南联大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她处处体现着五四精神的精髓——积极创新、解放思想,无所不在。

  学生入校后,不分班级、自选老师、自选学分,修完学分就能毕业,学到一半转系也轻而易举、学分照计,纯粹“放养”。潘际銮说,当年一门课往往有几个老师同时开课,“你喜欢谁就选谁,每个老师的风格迥然不同。”若想学得轻松,一个学期最低可以只选16个学分,即一周只上16个小时的课;最高可以选32个学分。学到中间,想休学挣生活费、想去参加抗战打日本鬼子,都可以,什么时候回来,学校欢迎你继续学。所以,西南联大有的学生3年毕业,有的学生8年才毕业。

  “只要知道老师讲哪个范围,我就自己学。有门《经济概论》,老师姓肖,有时候我不去听课,但每次考试都考得非常好。有次上课肖老师问:潘某某来了没有?没来。他说:‘怎么考那么好却不来上课?’也不生气。”

  宽松的管理制度外,是严谨的治学态度。联大选课自由,但无论哪位老师,都不是“吃素”的。许多基础课,不及格率是1/3,没有补考,一律重修,不过关就留级。

  和王希季院士一样,潘际銮也遭遇了“挫折教育”——《普通物理》期中考试不及格。

  这门课的老师是霍秉权——中国首批研究宇宙射线和核物理的学者之一。物理是潘际銮的强项,听课也很认真,不料期中考试竟“挂科”。潘际銮发现这次考试不仅涵盖讲课内容、教材、作业,还要求对整门课的原理融会贯通。潘际銮赶紧“加码”,通览十多本相关书籍,期末才终于过关。“联大实际招生8000多人,毕业只有3000多人。宽进严出逼着学生踏实求学。”

  爱国让联大学生不功利

  在潘际銮眼里,“院士”根本“不算什么”。

  87岁的他,若干年前已荣誉等身,现在依然早上830分出门上班,晚上6时才下班,带着20多人的队伍忙得团团转。唯一让他心烦的,就是那辆使用七年的电动车——电池老化却配不到新的。“学生说帮我改装一个,但我有点担心,这是个问题……”

  联大校友中,有不少“学霸”,潘际銮认为,这归功于联大学生眼里没有功利,爱我中华、振兴祖国是主旋律。

  当年日本侵华铁蹄南下,很多学生长途跋涉几千里,逃难到昆明求学。潘际銮跟着父母逃难时还是少年,途中盘缠耗尽,烙饼发霉了也不舍得扔,洗掉霉斑煮熟了照样吃。潘际銮路上染了伤寒,差点殒命。“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满江红》是联大学子最爱唱的歌,大家铆足了劲学习,就是为了救亡。

  “那时候是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求功名,基本没有功利性的目标。当时,我从九江逃难过去,能不能打败日本人,事关几代人的前途命运,爱国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成为每位学子骨子里的支柱,至于个人前途,那是次要的。所以当年联大有很多学生参军。那时的思想跟现在很不一样。”

蒋铮

(《忧国忧民踏实求学积极创新严谨治校》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 )

相关新闻

  • 312014.05

    潘际銮:“过时”执着的老院士——羊城晚报蒋铮

    北京清华大学宿舍荷清苑住宅楼内,有一个普通得甚至有点简陋的家:积灰的家具把整间屋子挤得满满当当,沙发罩随意地用两只别针固定在靠背上,几个行李箱堆在客厅....

  • 212007.12

    清华大学新资助体系取得积极进展成效显著

    全面构建“助、勤、奖、贷、补”资助体系清华大学新资助体系取得积极进展成效显著  【新闻中心讯 摄影 郭海军】12月12-14日,清华大学召开“2007年资助育人工作研讨会”,全面总结交流新资助体系的实施工作并对下...

  • 042021.06

    创新发展精准诊疗,积极促进人类健康——廖洪恩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25讲:智能精准诊疗的创新与挑战

    5月29日下午,“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活动第25讲开讲,本次学习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校友们相聚在云端和教室,共享学习盛宴。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院副院长廖洪恩应邀为校友们带来“智能精准诊疗的创新与挑战”的主题报告。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柳参加现场学习。

  • 112019.12

    社会科学学院举办积极心理学校友联谊会

    12月4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校友联谊会在文津国际酒店举行,此次联谊会旨在丰富积极心理学指导师的学术交流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增进同学....

  • 232008.01

    毕业生积极参与校友年度捐款

    1月21日上午,数百名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和学习岗位的研究生,参加了校友总会组织的校友年度捐款。

  • 152008.05

    校友总会积极捐款支援灾区

    5月14日下午2点,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及工作人员来到设在清华学堂门的校机关捐款点前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

  • 272011.10
  • 142008.05

    成都校友会积极协助搜救在汶川地震中失去联系的师生

      我校密切联系当地政府,借助成都清华校友会等多方力量,积极搜救在汶川地震中失去联系的师生。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我校建筑学院有7人(其中包括2名本科毕业班学生)正在四川彭州进行龙门山国际山地旅游大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当天的调研分成两组,第一组4人,调研彭州市周边乡镇;第二组3人,与彭州市规划局、旅游局、土地局领导一同前往银厂沟调研。  建筑学院在得知地震灾情后第一时间就与调研组师生联系,很快...

  • 212007.12
  • 132021.04

    “清华更好一点”项目启动 清华企业家协会积极支持母校发展

    4月11日,在11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启动“清华更好一点”项目,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积极响应,鼓励会员通过捐赠公司股份的形式支持母校创新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社会全面进步蓄能增力,也为母校生日送上一份情深意重的礼物。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和近四十位TEEC校友会员代表出席仪式。仪式由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主持。刘晓松视频致辞TEEC主席刘晓松在视频致辞中表示,TEEC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