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逾70名校友确定参加西南联大八十周年庆,平均年龄超95岁

2017-10-20 | 来源 澎湃新闻2017-10-19 |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2017年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以下简称“纪念大会”)将在北京大学举行。此次纪念大会由北大与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一起举办。

澎湃新闻从北京大学校友会了解到,此次纪念大会是近五年来西南联大校友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聚会,截至10月17日,有70余名西南联大校友确定参加,他们的平均年龄在95岁以上,包括翻译家许渊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等。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秘书长曾骥才,今年已80多岁,负责西南联大校友联络工作的他对澎湃新闻说,很多西南联大校友认为西南联大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校友们普遍对纪念大会非常重视。

每年两期简讯保持校友联系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三校教师148人,学生1452人在长沙正式开课,后来,这一天成为了西南联大的校庆日。抗战胜利后,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后定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2016年9月26日上午,“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会”筹备会在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召开。会后正式组建筹备组,北京大学任组长,筹备组成员由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大的代表组成。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秘书长曾骥才是北京大学的校友,他说,他虽然不是西南联大的校友,但是作为北大校友,他在北大求学、工作期间曾经遇到过多位在西南联大时期求学过的老师、领导,他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办学必须要有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二者缺一不可,当然管理也要有方。”曾骥才说,“当时北方几乎沦陷了,好的老师全都集中到了南方去,好的学生也全都集中到了南方去。你想想,大家千里迢迢跑到昆明去,那都是爱念书,想念书的人,所以他们都能克服各种困难。不愿意念书的话,跑那么远去干嘛。”

“越是在困难的时期,越能锻炼人。”

曾骥才说,很多西南联大校友的资料在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都有存档,校友会每年4月份和10月份会为西南联大校友邮寄两次简讯,保持联系渠道,简讯上校友们回忆过去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情况、谈论现状,这些简讯是内部的并不对外公开,也是用这种方式西南联大的校友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曾骥才说,据他了解,现在健在的西南联大校友有1000名左右,其中有600名左右在北京居住。

和西南联大校友联系多年,曾骥才对他们的印象是“很团结”。“没有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概念,同时他们非常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

“很多人都说,西南联大卷进了他们的一生,西南联大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在联系西南联大校友的过程中,曾骥才几乎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他们对西南联大的眷恋。有些老校友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式居民楼,因为身体不便可能一两年都没有下楼了,但是一听说要开校友会就表示一定要来。“虽然见面的时间很短,但是彼此的感情很深。”

“好多他们的子女打电话,说有什么活动需要告诉我妈的时候,不要亲自告诉她,你先告诉我,然后我再转告她,如果直接联系她,说开会,她不管身体好不好都要来。这是孩子们对他们心里不放心。”

“很多校友都非常重视,以前的校友聚会,好多校友自己不能来,因为年纪太大了,身体也不好,他们会叫自己的子女来,来的时候都带着摄像机,把镜头拿回去看。”

谈到西南联大时期的校友和现在北大、清华、南开年轻的校友的对比,曾骥才反复说:“越是艰苦,越能锻炼人。”

为与会校友做好安全保障

“先生们年纪都更大了,但是大家对西南联大的感情是不变的。”北京大学校友会校友工作办公室信息部部长李存峰说,“西南联大校史是北大一百二十周年校史的一部分,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西南联大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对于现在的学生都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李存峰向澎湃新闻介绍了北大作为主办方为纪念大会进行的筹备工作,他说,纪念大会当天早上会组织校友们向北大内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献花,除了纪念大会之外,下午还会有西南联大精神研讨会,将邀请部分联大校友、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同时在北京大学校园内会有一个西南联大的校史展览。

此次纪念大会有两个亮点,一个是西南联大AI复原项目将在11月1日当天正式上线,“用技术讲述联大故事,传承联大精神。”

另一个亮点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史研究中心历时六年,采访72位西南联大校友的口述史也会在纪念大会之后出版,在纪念大会上将播放部分采访视频。

李存峰说,目前筹备工作正在顺利进行,有七十余位西南联大校友确定参加纪念大会,但因为西南联大校友的平均年龄在95岁以上,如果长途奔波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考虑到校友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不鼓励、不支持海外及外地校友来北京参加纪念大会,目前确定参加的以北京的校友为主,但是会和外地的校友进行连线。

此外,考虑到这次来的校友人数比较多,校友们的年龄比较大,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和北京大学校友会在医疗保障方面联系了北大医疗产业集团,确保包括急救医生、保健医生、专业护士在内的十余位医护人员11月1日当天在北大值班,还安排了一辆救护车在校内待命,同时联系了北医三院和北大国际医院两所三甲医院待命。

在安全保障方面,北京大学安排了一对一的学生志愿者,选拔了对西南联大校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担任志愿者,其中不少学生志愿者参与过重走西南联大路。

在交通保障方面,北京大学为自行来校的西南联大校友提供车辆入校服务,并且安排专人对接,按照惯例还在市委党校和中央音乐学院安排专车接送。并且对要求上门接送的北京地区的校友,只要提出相关需求,就会提供相应的帮助。


相关新闻

  • 012023.09

    西南联大附中校友孔令娴逝世 享年95岁

    西南联大附中校友孔令娴于2023年8月31日凌晨因心衰不治离世,享年95岁。孔令娴1928年8月22日出生于天津。幼年随父母生活于天津、南京、上海等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家随在银行工作的父亲迁往重庆,后又迁往昆明。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随后成立了西南联大附中。孔令娴上初中时考入西南联大附中,抗战胜利后转入天津耀华中学完成高中学业。高中毕业后考入北平辅仁大学。解放后,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辅仁...

  • 132021.12

    西南联大1945级校友杨寿康逝世 享年95岁

    校友西南联大1945级校友、中南大学教授杨寿康因病于2021年12月5日逝世,享年95岁。杨寿康,男,汉族,安徽省人,1927年4月出生。杨寿康在抗日战争期间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附中,1945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语文学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1950年毕业。毕业后分配到外交部新闻司工作,后从事英语专业工作,1950—1961年任职外交部。1961年调长沙铁道学院(现在中南大学)工作,1978年任讲师,1986年任副教授,1987年任教授,英...

  • 132017.06

    出彩中国人:平均年龄72.3岁清华学子,用歌声讲述青春故事

    他们,是来自清华大学的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平均年龄为72.3岁,年龄最大的87岁。他们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无怨无悔! 今年87岁的程不时老先生....

  • 102021.06

    《离乱弦歌忆旧游》编后记 ——献给西南联大八十周年校庆纪念

    作者赵蘅系西南联大校友赵瑞蕻、杨苡的女儿。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先后毕业于文化部动画大专班,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修班。1976年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从事动画设计。1995年为中央电视七台从事美术设计和素描,副高级电影美术师。1989年起出版自编绘的童话连环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012021.11

    西南联大外文系校友蒋恺去世 享年97岁

    西南联大外文系校友蒋恺因病于2021年10月31日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97岁。蒋恺,1924年出生于云南省鹤庆县,1945年考入西南联大文学院,后在北大西语系学习。1949年3月参加革命,参加了解放广州和海南岛的战役。1950年10月23日入朝作战,参与朝鲜战场上战俘管理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西藏军区、成都军区和总政治部联络部工作。1985年离休。按蒋恺校友的遗愿,他的遗体捐赠给协和医科大学,后事从简。在北京301医...

  • 132017.04

    西南联合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筹备组第二次会议召开

    4月7日上午,西南联合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筹备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西南联合大学建校纪念活动由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发起和指导,北京大学和清华大....

  • 022017.11

    西南联合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2017年11月1日上午,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主办,北京大学承办,清华大学....

  • 262021.03
  • 172017.04

    年龄加起来超过1200岁!十三位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功勋级校友朗读《告全国民众书》

    《朗读者》这次集合了十三位清华的功勋级的老院士,老师和老校友朗读这篇文章,最年轻的钱老八十一岁,最年长的一百零四岁,这一组朗读者总年龄加起来有一千两百....

  • 132021.12

    西南联大1945届校友郑葆芬逝世 享年102岁

    西南联大1945届校友、上海医科大学教授郑葆芬因病于2021年12月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2岁。郑葆芬,女,1920年6月生,浙江省慈溪市人。上海医科大学教授。1945年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1947年至1949年任浙江大学药学系助教,1949年9月至1960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助教、讲师,1958年至1959年任生化教研室代主任,1960年任生物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1985年1991年先后两次赴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分子病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