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母校

毕树棠先生亲属捐赠俞平伯手迹

2010-10-25 |

1020日上午,毕树棠先生之子毕可松、女儿毕可纫等五名亲属向学校捐赠俞平伯手书《遥夜闺思引》仪式在教育基金会举行。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贺美英、校史编委会主任张再兴、副主任叶宏开,以及档案馆、校史研究室等部门负责人出席。

 

贺美英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对毕树棠先生家属表示感谢并颁发了捐赠证书。她特别强调,俞平伯先生手抄长诗赠给毕树棠先生,并请毕先生题跋,既体现了老一辈清华学者之间纯深的友谊,也印证了毕树棠先生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追求卓越,不但受到广大师生的厚爱,更得到俞平伯、季羡林等学术大师的尊敬,成为清华大学教职员中学问精深的学者,他的精神和品格值得怀念和学习。

捐赠仪式上,毕可松、毕可纫等人深情回忆了父亲毕树棠与俞平伯先生的交往,以及毕树棠先生对清华大学的深厚感情,表示将这份珍贵手迹捐赠给清华,也是传承和延续毕先生一家对清华的深厚感情。

 

《遥夜闺思引》是抗战时期俞平伯创作的五言长诗,此诗“词意凄婉,托喻深微”(吴宓语),诗成后俞平伯亲笔抄录分赠毕树棠等,毕树棠先生受邀为该长诗题跋。这是百年校庆前学校收到的一份珍贵礼物,对丰富档案馆藏、加强校史研究、弘扬清华文化、传承清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金富军撰稿,井建军摄影)

 

毕树棠 (19001983) 名庶滋,号树棠,1921年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他边工作边自学外语,以英语为主,兼学法语、德语、拉丁语,新中国建立后又自学俄语,被清华师生誉为“活字典”。

他为人谦诚,学识广博,得到清华名教授的礼遇,特别是陈寅恪、吴宓等学者常因学术问题请其帮忙。40年代末应清华文学院院长朱自清之聘,在文学院主讲《小说选》。也曾应清华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之邀翻译《建筑十书》,但未能付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