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缅怀我师张景哲

2011-12-08 |

○金涛

在我的案头,有一本书已经伴随几十年,如同一部经典,时时求救,指点迷津,尤其是前往异国外邦之际,更是事先向它咨询,以免迷途于万里跋涉之中。这本书,即是商务印书馆1977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大16开本。如今草绿色封面已被翻得有些破损了,但我仍然珍惜地保存着,因为书的主要执笔者是我的老师张景哲教授,而这本书也是先生赠我的。

60多年前,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年轻中国教授,在古巴的崇山峻岭,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领着许多美国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他身材伟岸,步履矫健,一群嘻嘻哈哈的男生女生簇拥着他,翻越山岭,一边随时听他讲述岩石的历史、地壳的运动、植被的演化、气候的特征……那些古巴甘蔗种植园的工人、中美洲山区的农民见到一位英俊的中国教授领着一帮美国学生野外考察,无不翘着大姆指,连声称赞:“中国人,了不起!”

这位年轻的中国教授,就是张景哲教授。

景哲师生于1918年,河南郏县人。1937年入清华大学地理系。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1947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克拉克大学地理系硕士学位、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博士学位。

1957年,怀着报效国家的一腔热情,景哲师冲破重重阻挠,挈妇将雏,回到祖国,被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聘为教授。我也是那年秋季入学,但是真正认识他,是大三听他的课。景哲师开的课是世界地理,一门深受同学们欢迎的专业课。先生讲世界地理,并不按通用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按照新的理论体系来勾画地球各大洲的自然面貌。他的理论体系来自美国学者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提出的气候分类法,即按照一个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和可能蒸发量换算出来的温效指数和湿气指数,来划分不同的气候类型。再根据气候类型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从而使得复杂纷繁的自然界变得有规律可寻,十分清晰。桑斯威特气候分类法是1931年和1948年先后两次提出、不断完善的。景哲师及时将它介绍到中国来,在当时“一边倒”、全盘苏化的政治气氛下,这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可惜的是,景哲师的极具特色的世界地理讲稿,至今不见出版。

作为地理与环境研究的一门新学科,城市地理学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景哲师是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城市作为工业文明带来的特殊人工生态,密集的高楼,纵横的道路网,川流不息的汽车,大面积的水泥地面,以及排放的大量废气,使得城市形成了特殊气候。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新奇,但是在近半个世纪以前,这却是振聋发聩的学术观点。我印象最深的是景哲师对城市热岛现象的研究。他曾在夏天的中午,顶着烈日,带着仪器,去天安门广场测量地表温度,并与他指导的学生们测量郊区的农田、草地同一时刻的地表温度并进行比较,说明城市中心区由于下垫面是水泥地面导致的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如今已是各国城市气候研究的重点,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事先考虑的问题,景哲师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开创性的。

我与景哲师接触最多,还是大学最后一年,他是我的毕业论文的导师。为此,我不止一次到他家里聆听他的教诲,他对论文的大纲、论点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耳提面命,特别强调要详细占有第一手资料,不要人云亦云说来惭愧。我后来因为毕业即改行,这篇在毕业答辩时获得好评的论文,连底稿也不知去向。景哲师花费大量心血,都白白浪费了。

当然,就我个人来说,景哲师给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激发了我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我虽无缘继承先生的衣钵,但是我的人生之路,归根究底,景哲师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上世纪80年代,我先是随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前往南极洲,转年又访问南美的一些国家。回国后去看望景哲师,他特别高兴。话题自然离不开南极的见闻,冰雪世界的暴风雪和自然景观;还谈起安第斯山、秘鲁西部的沙漠,阿根廷辽阔的潘帕斯草原。这里的山川是景哲师过去研究的对象,多年前他给我们讲述这些地方的自然特征,此刻是我向先生汇报我的旅途见闻……此情此景,是人生最温馨的记忆啊。

景哲师回国后,赶上了中国社会极不正常的时期,运动不断,折腾不止,大学的教学秩序打乱了,科学研究陷于停顿。而且,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处境更是艰难,景哲师也未能幸免。个中酸楚,一言难尽。即便如此,环境稍有宽松,景哲师一如既往,仍然关注着地理学的最新进展。除学术论著外,他还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当年一些新兴国家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纷纷独立后,外交部有关部门经常咨询景哲师,及时了解该国情况。古巴革命胜利后,他著有《古巴》,后又有《巴拿马》,这是国内当时最早介绍外国地理的读物。我国开始南极洲考察之前,他为科学出版社引进的美国“时代生活丛书”的《南北极》进行了校订,这是我国迄今翻译的南北极地理最权威的读物。作为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打算修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地理》。景哲师为发展中国地理学和人才培养,付出了毕生精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前几天,出席中国作协八大回来,突然接到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电话,得知今年825日景哲师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享年93岁。

草就此文,寄托哀思。

景哲师,我永远怀念您……

转自《科学时报》2011128

相关新闻

  • 302021.03

    萧庆涵:缅怀我的导师边肇祺教授

    1988年出国之前,我回清华去跟边老师告别。边老师送了一本新出版的《模式识别》给我。恩师的这本专著,我一直带在身边。见到它,我会想起边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想起我们在火车上废寝忘食地讨论课题的情景,想起毕业后去边老师家边煮面条边讨论模式识别新动向的快乐时光。

  • 042010.01
  • 222013.12

    “我就是个教书匠”—缅怀英语名师刘承沛

    大年初一,我第一个拜年的电话打给了北外的刘承沛教授。刘老师90岁了,他那个年龄段的老教授越来越少了:张道真、丁往道、夏祖奎、范瑛、俞天民相继去世,甚至....

  • 072025.04

    缅怀我的老师叶铭汉院士

    2025年4月2日是叶铭汉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办了“叶铭汉星”命名仪式。叶先生爱国敬业、严谨求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辈们为祖国的高能物理事业奋斗!谨以此文纪念叶先生,在星空闪耀的“叶铭汉星”,指引高能物理人砥砺前行!郑志鹏在“叶铭汉星”命名仪式上致辞2024年10月4日下午我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告知叶铭汉先生于当天中午在医院...

  • 292022.04

    王晓英:深切缅怀我的导师李三立院士

    4月23日上午,从黄震春老师那里听到李三立老师与世长辞的讯息,感到心头一沉,向师从李老师的同门师兄弟了解相关情况,大家都在回忆最近一次探望李老师的场景,细数院士生前的成绩和贡献,分享近些年校庆聚会时的照片。这些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谨以此文沉痛悼念和缅怀这位指导我完成博士学业且言行风范影响我一生的学者先生。回想起最早联系李三立院士是在本科临近毕业决定继续读直博的时候,当时记得系里只...

  • 232019.12

    纪念我的舅公暨恩师吴景荣先生诞辰100周年

    我的舅公吴景荣(1915—1994)是著名英语教育家,《汉英词典》和《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主编。《精选英汉汉英词典》(汉英部分主编)《汉英词典》是和北外....

  • 232019.12

    纪念我的舅公暨恩师吴景荣先生诞辰100周年

    我的舅公吴景荣(1915—1994)是著名英语教育家,《汉英词典》和《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主编。《精选英汉汉英词典》(汉英部分主编)《汉英词典》是和北外....

  • 032009.04
  • 152020.12

    缅怀恩师潘隐萱先生

    恩师祖籍江苏宜兴,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毕业后留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先生转入清华电机系任教。“文革”前,恩师曾调到清华水利系搞水电工程十余年,直到“文革”结束后,又回到电机系执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恩师曾受国家派遣,赴伊拉克参与某水电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并带几名毕业设计学生一同前往。回国后,他一直从事钢铁、化工等大企业供电系统谐波检测与治理领域的科研工作。从水电厂建设转到发电厂建设,再到供电系统谐波治理,恩师从未停止学习、钻研、实践的脚步,并且总是那么较真求实,追求更安全、更可靠、更准确。先生在我国快速发展的那段时期,默默地工作、奉献了五十余载。

  • 11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