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晓英:深切缅怀我的导师李三立院士

2022-04-29 | 王晓英(1999级计算机)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2022-04-28 |

李三立院士

423日上午,从黄震春老师那里听到李三立老师与世长辞的讯息,感到心头一沉,向师从李老师的同门师兄弟了解相关情况,大家都在回忆最近一次探望李老师的场景,细数院士生前的成绩和贡献,分享近些年校庆聚会时的照片。这些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谨以此文沉痛悼念和缅怀这位指导我完成博士学业且言行风范影响我一生的学者先生。

回想起最早联系李三立院士是在本科临近毕业决定继续读直博的时候,当时记得系里只有三位院士,听同学说李老师这里还有名额,就连忙打电话毛遂自荐,经过系里组织的考核面试后顺利进入李老师门下求学。

李老师是上海人,一口浓重的上海口音,当时还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经常上海北京两地跑。求学期间,多次和他沟通研究生学业相关问题,他经常教导我们说要做大工程、做大机器、做对国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并讲述他自身在前苏联求学的经历以及回国后为中国计算机研制所做的工作。令我印象很深的是,他讲到他的博士论文要用俄文撰写,并且答辩前要在报纸上公开信息,他的论文得到了答辩专家的高度认可,用“decent”这个词来形容他所做的硬件设计。老先生的俄文功底很好,尤其是记得有一次他跟我们讲起受邀参加中俄院士研讨会并且要用全俄文演讲,要把多年不用的俄语基础捡起来认真准备发言。他的英文运用也非常熟练,近70岁的年龄仍然每天坚持阅读最新的英文报道和资料,并随时跟我们分享相关领域有哪些前沿进展。我印象中,他一直呈现出的都是思维活跃、思路清晰的状态,对学科发展和技术进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和捕捉力,老先生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让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感到十分佩服和景仰。

生活中,李老师做人做事十分讲原则,可能在不了解他的人看来甚至有些“古板”。教师节学生们自发挑选采购了一些绿植给他送过去,被他“怒斥”浪费,只好又原路搬回。在他身体欠佳生病住院期间,学生们买了一些水果去医院探望问候,事后第一时间他就委托助理将买水果花的钱全部悉数退还到学生手中。如果是过年过节去家里拜访,更是会直接吃个“闭门羹”,甚至还会挨骂。起初会觉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了解了李老师的为人和性格之后,就能够深深理解他对学生的关爱和关照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并不体现于外在的表达和客套。

2007年,李老师在体检中查出肺部癌变,经过检查确诊准备去住院治疗之前,他把我们所有在读的学生叫到身边,认认真真的安排每一个人接下来的工作和任务计划,并郑重其事的把钟玉琢教授请过来,委托他帮忙接管所有在读的研究生,可以说是在以最坏的打算做万全周密的部署。他的手术顺利进行完出院之后,给我们讲起他经历鬼门关的过程,令人不胜唏嘘,同时也很感动,在生命的重要关头始终不忘把学生的事情放在最先考虑。

2008年,我即将毕业离开学校,李老师送给我和师妹(当时组里仅有的两名女生)各一本超大超厚的英语词典,并和大家说:这两位女同学经常来实验室学习,兢兢业业的态度值得嘉奖。听了这些我感到又意外又有些惭愧,后来把这本大词典从北京背到了青海珍藏至今。

临近博士毕业之际,我和爱人选择去遥远的青海就业,当时李老师不在北京,我给他发了一封邮件汇报此事,他在回信中分析利弊之余,还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邮件结尾一句令我印象至深的话是:“我老了,你们还年轻,可以出去闯一闯……”,读后不禁泪目。到青海工作之后他还是一直很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邮件和短信时有联系,后来他还注册了微信,加入我们的“弟子群”,时常会给我们讲一讲清华计算机系的发展历史还有他的个人经历和感悟。

转眼间我本人已经在青海工作14年,期间见到李老师的次数并不多,近些年来老人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联系打问情况。想起最后一次见到他本人还是在2018年计算机系建系60周年庆典活动中,李老师坐在主席台上参加庆典仪式。仪式结束后我赶快上前问好,他看到我很开心,但听力已经基本丧失,手里拿着一支笔,通过在手背上写字进行交流。他大声地跟周围的院士和老教授们说:这是我的学生,你们认识吗?在这种吃力地交流状态下仍然很积极地很热情地向其他人介绍了我在青海工作的情况。我能看出老先生年事已高,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但是仍记得我的情况,内心颇为触动,感怀良多。

李老师1955年毕业后一直在清华大学工作,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常以努力为祖国辛勤工作为荣,作为他的学生,也很有幸参与了他主持研制的两台当时进入了世界Top500排名的超级计算机调试和部署工作。2005年,为庆祝清华大学校庆94周年,也是李老师本人清华毕业50周年,他写了一段短文并献上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我至今仍收藏在电脑里,每读一遍感悟就更深一层。

50年毕业有感

——庆祝清华94周年校庆

耕耘五十载,往事如浩烟;

拳拳报国心,时时强华念。

斗室育千树,寸心留百年;

白发仍昂首,夕照峰峦间。

今天是清华大学111周年的校庆日,也是李老师永远离开我们的纪念日。李老师的一生是蕴含了丰富厚重经历的一本书,永远启迪和指导着我们。惟愿谨记先生教诲,以其为榜样矢志不渝报效国家,并引领更多的年轻一代沿着前辈的足迹奋勇直前地走下去,我想这就是对院士最好的缅怀和报答。

(写于2022423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王晓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9级校友,分别于2003年、2008年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师从李三立院士,曾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毕业后到祖国的西部——青海大学工作至今,现任青海大学副校长。


相关新闻

  • 062022.05

    众弟子缅怀恩师李三立院士

    惊闻李三立院士不幸因病辞世,我们这些弟子都以各自的方式缅怀了李老师生前的方方面面,表达了对李老师的追思。本文试图把这些点点滴滴都汇集到一起,还原出李老师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寄托弟子们的思念。一、作为学者,纯粹认真对于国家,李老师首先是一位功勋卓著的院士。李老师是一位难得的纯粹的学者。我们诸位弟子们在跟随李老师治学的经历中,都不禁对李老师的学术造诣和治学严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受益终身。王晓...

  • 132022.09

    计算机系举行李三立院士追思会

    2022年9月9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李三立院士追思会”,深切缅怀李三立同志对我国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科研与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弘扬李三立同志严谨治学的精神。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计算机学...

  • 122022.08

    深切缅怀我的导师李三立院士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18.03

    李三立:回忆60年——记我的同事王尔乾教授

    王尔乾教授是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初创者之一,作为重要骨干参加了我国多个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为清华大....

  • 202020.03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道增院士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同志,于2020年3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 272016.10

    清华计算机系2008届博士靳力王晓英夫妇的青海故事

    2008年夏天,靳力和王晓英双双博士毕业,在做出人生抉择的时候共同选择了远在“世界屋脊”的青海省。他们满载着荣誉和期许来到青海,一晃八年过去了,八年的....

  • 042020.12

    深切缅怀李冠兴院士

    李冠兴是我国著名的核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新型特种材料研发及应用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核材料与工艺技术、粉末冶金、金属材料、高级陶瓷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在生产堆、研究堆和核电站燃料元件与相关组件及铀材料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1966 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材料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他选择扎根一线,在原二机部二〇二厂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勤恳耕耘。他推翻了苏联专家的结论,为军用生产堆元件成品率的大幅提高和降低堆内事故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二〇二厂陷入困境的时候,他四处奔走,争取支持,筹建了核工业唯一建在工厂里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研发基地,争取到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

  • 022019.09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王补宣院士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王补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 052009.11
  • 072022.12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黄克智院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黄克智教授,于2022年12月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黄克智同志1927年7月21日出生于江西南昌,1947年毕业于江西中正大学,1948年进入清华大学后考取研究生并留校任教至今,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黄克智同志是著名的力学教育家,我国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奠基人之一。他倾注毕生心血教书育人,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