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走近院士之吴良镛:闲不下来的建筑大师

2011-11-24 |

资料图片:吴良镛

 吴良镛,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22年生于南京,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建筑系。

  先后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陈嘉庚科学奖等重要大奖。主持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重大工程和科研课题。出版著作28部,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

  他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1999623日,第二十届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 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1110933分,89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如约出现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二楼资料室门口。

  “还算没有迟到。”吴老一边往里走一边和身旁的媒体记者们亲切地打招呼。虽大病初愈不久,但吴先生看起来精神很好,谈吐间思维清晰且缜密。

  作为恩师的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吴良镛:“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

  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吴先生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正是刻苦、渊博、坚强,还有对事业的激情。这份激情,直至耄耋之年都只有增无减。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吴良镛一路践行理想。

  不遗余力参与实践

  作为建筑和规划大师,吴良镛一直坚信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是致用之学,多年来在教学之外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条件参与建设实践,努力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

  他积极参与天安门广场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规划,参与了北京、北海、三亚、张家港、深圳、无锡、苏州等城市的规划设计,主持了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校园的设计……

  从1978年起,吴先生即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整治进行研究,其后又深入到对破旧危房地区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规划设计工作。其中,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更是使他达到了规划生涯的巅峰。

  菊儿胡同,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但在1989年前,这里的环境却是与诗意毫无关系的另一番景象。以胡同里的41号院为例,建筑密度高达83%,许多家庭无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00米处。

  1988年,吴良镛受邀来操刀“动手术”。面对这个典型的“危积漏”(危房、积水、漏雨)地区,他和学生们先后出了上百张施工图。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加之前的研究积淀,“有机更新”的原则最终得以确立。在他看来,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基本原则应该是不能大拆大建,要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适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旧。

  由于理念到位,行动有力,菊儿胡同改造迅即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并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

  1990年,英国一位知名建筑评论家曾说,菊儿胡同的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导作用。吴先生认为,这才是菊儿胡同改造的实质所在。他所做的项目,都是依据这种思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之后的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设计项目,也是吴先生较为满意的作品。为了能做好这个项目,吴良镛不但认真研读相关历史文化,还先后73次深入到工地实地勘察。

  “下工地,是一个建筑师必须要做到的。”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又承接了南京的红楼梦博物馆的设计项目。过程中,他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前往远在南京的建筑工地。夏天的南京高温难耐,吴先生最终还是没撑住,得了脑梗,病倒在工地上。

  担忧城建陷入误区

  接下来的两年里,吴先生一直在医院里进行康复治疗。虽然不能再去外面主持设计,跑工地,但吴先生的心却始终难以闲下来。

  “我在医院康复治疗那段时间里,有年轻医生来问我说‘吴先生,您是大建筑学家,您给我出出主意。我准备结婚买房了,可北京现在房价这么高,您说我该不该出手啊?’听后我真的是无言以对。自己学建筑60多年了,看到这样的情况很难受”。

  谈到这里,吴先生又忧心起现在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重重误区。

  吴先生认为,现在有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比如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等。有些城市有开发过度的倾向,为了尽可能最大取得土地效益,旧城开发项目几乎破坏了地面以上绝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古树名木,抹去了无数的文化史迹。“如此无视文化价值的行为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我经常在各地看到一些建筑,特别是一些文化建筑,根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里面。我们在做孔子研究院的设计时,就先根据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时代把其定位为一座具备特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建筑。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对战国时代的建筑文化以及对中国书院建筑发展的沿革、形制进行一番探讨之后,从建筑构图、总体布局、室内外造型包括装饰纹样等,都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后再运用西方和中国建筑技巧予以现代形象表达,从而创造出一种欢乐的圣地感。”吴良镛说。

  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舶来品在带给国人新鲜的同时,却因未经消化而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和肌理。这个问题也很让吴先生头痛。“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出国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这其中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他们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

  吴先生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可以让建筑师、规划师“借题发挥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几乎所在皆是。“科学和艺术在建筑上应是统一的,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需要艺术的创造。艺术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经比较即可显现,这是我们的建筑师必须补上的课。”吴先生谆谆告诫。

  “八项注意”难遵守

  因为担心吴良镛先生身体吃不消,本来约定的访谈时间是一个小时。可当助手左川老师示意时间已到需要结束时,吴先生仍谈兴尚浓。“这样吧,可不可以再延长半个小时。”他主动申请。“好吧,您总是这样,我们真拿您没办法。那先歇歇,喝口水。”左川老师一脸无奈。

  在吴先生喝水间隙,左川老师和我们聊了起来。“吴先生就是这样,一辈子闲不下来。这不,身体才刚刚见好,又开始很多的工作,忙起来一点都不顾身体。我给你们具体说说他现在每天都忙什么吧。首先是带七个博士生,每个学生的博士论文从开题到写作再到修改他都亲自指导;还有带领我们做一个课题,编写《中国人居环境史》;还有承接了津京冀设计项目……对了,还给研究生带一门课,每堂课他都坚持亲自去讲授,我们总叮嘱他一定要坐着讲,可他讲着讲着就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真让人担心。”逮着机会的左川老师像是在“历数”和“痛诉”吴先生的数条“罪状”。

  坐在一旁的吴先生手捧着水杯边听边眯缝着眼冲我们笑:“他们还给我拟了一个‘八大注意’,我总是遵守不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对事业经久不衰的激情,才让吴良镛先生始终与外面的时代和环境不脱节。

  吴先生说,最近一闲下来他最爱读《乔布斯传》。“我对他很感兴趣。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我想从他的方法论中能否借鉴和学习到一些精髓然后运用到建筑规划的方法论中。”

  除了读书,闲暇时他仍然坚持多年钟爱的书法绘画,就连在养病期间也不曾间断。

  “吴先生的恢复也多亏了练习书法。他出院之后,院里的医生跟我说从吴先生这里有惊喜的发现,原来练习书法是对中风病人的一个很好的康复手段。”左川老师说。

  当然,绘画对于吴良镛先生的意义远不止于身体康复和一门技艺。他一直努力从习画中加强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吴先生一直希望学建筑、学规划的,要坚持科学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形象创造相结合。他也一直这样身体力行,并实践之。 (吴月辉)

转自 人民日报 20111124

相关新闻

  • 212007.09

    吴良镛院士出席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

    【新闻中心讯 摘编 崔凯】9月14日,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暨建筑院系主任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隆重开幕。

  • 102019.06

    吴良镛: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燃灯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这是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的吴良镛的人生写照。抗战胜利后,吴良镛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与汪菊渊....

  • 242022.05

    吴良镛:一生为谋万人居

    圆圆的脸上总是挂满微笑,平易近人、和蔼友善,两院院士吴良镛给人的印象一贯如此。5月7日是吴良镛的百岁生日,期颐之年的他每当谈及城市、人居时,眼里仍会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因为这是他毕生挚爱的事业。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墙壁上,挂着他亲手书写的四个大字“匠人营国”。作为建筑界的泰斗,这位老先生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崇高理想。立志学习建筑,毅然回国建设将建筑事业作为毕生追求,这与吴良...

  • 182024.09

    吴良镛:人民建筑师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22014.07

    清华大学程京、吴良镛、吴佑寿3名教授获首届“京华奖”

    5月8日,北京市侨务工作会议暨首届“京华奖”颁奖大会举行。我校医学院程京教授获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建筑学院吴良镛教授、电子系吴佑寿教授获“特别荣....

  • 232025.02

    吴良镛:我的求索之路

    已走过百岁人生的我,1922年出生于古都金陵。一个人的一生不能不思考到底想要做什么,立志是人一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志向往往并非一蹴而就,是伴随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一步步确立下来的。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方向,与我青少年时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吴良镛先生我出生于国家内忧外患之际,祖国大地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

  • 262024.02

    吴良镛:百年践行美好人居梦

    “许多年后,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到子孙后代手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一直在思索这个命题。30多年前,钱学森在写给吴良镛的一封信里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这个理念也恰是吴良镛穷其一生践行的“人居梦”。风风雨雨里耕耘70余年,吴良镛让建筑走进科学,让中国建筑...

  • 272011.12
  • 282011.11
  • 26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