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闻一多:一个知识分子的选择

2011-10-13 |

○萧三匝

191111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在陈其美的电报催促下,在德国留学4年的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转过年,他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成为中华民国的首任教育总长。一年以后,蔡元培再次赴法留学3年。至1916年他回国之后,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直到1927年离任。

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已经换过五任校长,均未能改变局面。蔡元培到任之后,着手革新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学乃至整个中国大学的“学术”与“自由”之风。蔡元培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在此思想指导之下,蔡元培广揽学术人才,不论其政治倾向,只专注其学术水平,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人陆续加盟北大,整个教授队伍学术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盛极一时。也正是蔡元培开启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此后危难之时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南渡悲欢

卢沟桥事变之前,北京不守,早就在人们的预料之中。清华早已开始应变准备,几年前就着手在长沙设立分校,并动工在长沙岳麓山建筑校舍。北京既然失陷,清华就决定即刻南迁。具体的南迁办法是,令教师和学生于1937年暑假后开学时在长沙集合,学校迁到长沙。学校给教授们发放路费,其余的人自己想办法前往。

当清华教授到了长沙以后,才知道教育部已经命令北大、清华、南开在一起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临时大学以原来三校校长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在三校原来的院长、系主任中选出临时大学的院长、系主任。以文学院和哲学系为例,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被选为临时大学文学院院长,北大哲学系主任汤用彤为哲学系主任。

当时清华在岳麓山的校舍只建成很小一部分,不够用,只好把理、法、工三个学院设在长沙市内,把文学院设在衡山脚下一个市镇。

知识分子在南迁中的心情可以冯友兰的一首诗为代表:

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

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

国破山河在,临时大学的教授们并不消沉,其时学术氛围非常浓厚,汤用彤写他的中国佛教史,闻一多每天都摆开一案子书考订《周易》。

好景不长,南京陷落后,日寇进逼武汉,长沙也受到威胁,长沙临时大学只能继续向昆明南迁。19382月,大部分学生编队由长沙步行前往昆明,教授们愿意步行的也同学生出发,其余的人,各自择路到昆明聚齐。有一部分人坐火车到广州,经中国香港、越南到昆明,有一部分人坐汽车经中国广西到越南,再转往昆明。冯友兰、朱自清、汤用彤、陈岱孙等走的是广西这一路,闻一多等人参加的是学生大队步行到昆明。不论走的是哪条路,这些平时深居象牙塔内的知识分子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离乱之苦。

到昆明后,长沙临时大学已经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其内部组织与长沙临时大学时期一样。当时胡适已经出任中国驻美大使,联大文学院院长遂由冯友兰担任。当时联大在昆明的校舍不足,又把文学院分设在蒙自。不久,昆明的校舍问题解决,文学院又搬回了昆明。

从此,联大师生除了教学以外,最主要的活动就是防空袭。联大学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汪曾祺对“跑警报”曾有生动描述。有一次,华罗庚没跑赢警报,一枚炸弹掀起的土就把他埋起来了。幸亏警报很快解除,附近的人才把他刨出来。

跑警报虽然辛苦,但死的人并不多,一些联大师生后来也把这段经历当成趣谈,有人曾豁达地说:“哈哈!原来听说五枚炸弹就能把昆明炸成平地,到了现在掉下来的炸弹至少有五千枚,可昆明还是老样子。”

但由于通货膨胀,教授们的生活日趋困难。一个月的工资不到半个月就花完了,教授们只好兼职补贴家用,大多数人向报刊投稿,得一点稿费,能做古文的人就向当地富贵人家做“谀墓”文章。教授家属就坐在街头摆地摊,卖从京津带来的各种家什。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邀约了几家联大家属,自己配方,自己动手,制出了一种叫“定胜糕”的糕点送到冠生园代销。由此细节可知,联大师生虽然生活清苦,但得胜回还的信念是坚定的。

“三变”闻一多

联大后来成了“民主堡垒”,因为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成了“民主斗士”。但考诸闻一多生平,可以说,他之所以成为“民主斗士”也是形势所逼。罗隆基当年就说过闻一多有“三变”:上世纪20年代是国家主义者,30年代是书斋隐士,40年代是革命斗士。

闻一多最初是以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闻名于世的,他曾自负地说过,在众多的新诗人中,自己的诗在胡适、俞平伯、康白情之上,惟有郭沫若算是劲敌,而郭沫若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闻一多承认:“我生平服膺《女神》几于五体投地。”

闻一多的性格使他本能地疏远启蒙阵营中以胡适领军的理性主义,而将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引为知己。但浪漫主义重于破坏,却缺乏建构新信仰的理论。因此,它需要一种外在的新偶像作为浪漫激情的依附对象。闻一多选择了国家作为他的依附对象。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作为一个弱小民族的国民,他在美国感受到的异乡感和屈辱感是那样的强烈,这促使他成为了一个狂热的国家主义者。与闻一多一起赴美留学的潘光旦改学优生学后,闻一多曾严肃地警告他:“你研究优生学的结果,假使证明中华民族应该淘汰灭亡,我便只有先用手枪打死你!”

闻一多不仅信奉国家主义,而且与清华留美同学罗隆基、潘光旦、吴景超、吴文藻等人在美国成立了政治性的社团大江会。大江会粗糙的宣言表明,他们是一个重气节、愿意为国家和正义而死的团体。

1925年,闻一多回国,理想中的祖国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对比,让他逐渐产生了失望心理,加上一批志同道合者的星散,他开始彷徨于无地。北伐战争开始后,闻一多一度亢奋,曾在邓演达手下干过一段艺术股股长,但军旅生活不是这个文人能适应的,不到一个月他就主动走人了。

闻一多的信仰坍塌了,他当起了隐士,而母校清华大学为他提供了可以让隐士居住的象牙塔。1932年,他应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从此他不再写诗,倒是钻进了故纸堆。他厌恶政治,以庄子自况。按他自己的话说,“向外的路既然走不通,我就不得不转向内走。”

那时候的闻一多真是隐逸到家了,即便是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他也没有像当年那样激昂过。西南联大前期,他的雅号是“何妨一下楼主人”。他不是不爱国,不是不恨日寇,但他不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恨。

1943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心态上的转折点。此前,为了抵御外敌,知识分子对蒋介石寄予了很大希望,但到1943年后期,他已经失去了中国知识阶层的信任和忠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年春天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那是一本攻击五四自由民主精神,宣扬独裁体制的“建国大纲”。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无不受五四精神洗礼,蒋介石鲜明的复古论是他们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引起了西南联大教授的强烈抵制,金岳霖拒绝阅读这本强制人人必须阅读的“最高领袖”著作,而闻一多也被该书宣扬的“义和团精神吓了一跳”。

如果说生活上的困苦知识分子还能够接受的话(因为那是为了抗战),在抗战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后,国民党表现出的专制倾向、日益严重的腐败和社会不公就让知识分子越来越无法容忍。

19443月,日趋保守的国民党政府为了抹去五四精神的影响力,宣布以后的青年节不是54日,而改为黄花岗起义日329日。此举在西南联大激起了公愤,联大师生决定在54日这一天好好纪念一番。在纪念会上,沉默了十多年的闻一多发表演讲,承认自己的落伍,并号召大家从此与独裁当局抗争。

闻一多走向了十字街头。他把自己的新信仰附丽在“人民”身上,他开始大量阅读中共文献,并学会了以阶级斗争的方法来分析社会、评价文学。他为自己的出身是剥削阶级感到痛苦,发誓要改造自己的思想。

194654日,西南联大的历史使命结束,冯友兰在北归途中得知了他的同事闻一多被杀的消息。

脆弱的堡垒

闻一多走过的道路在西南联大教授群中颇具代表性。就生活态度而论,比闻一多性格温和许多的朱自清也选择了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就政治态度而论,比闻一多年轻的吴晗、李广田也日益向左转了。从参加中共第一届新政协的人员构成来看,闻一多的选择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普遍选择。

不过,反思闻一多走过的道路,不得不说在1940年代知识分子之间的选择分野。闻一多最后的信仰皈依在“人民”这个宏大的叙事上,而不是个人自由这个切实的目标上。金岳霖晚年曾私下对人说起,只要民族有了自由,个人即使少一点自由也就认了。但胡适的名言却是,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人民争自由。

在现代政治学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民主政制,一种是代议制自由民主,一种是带民粹性质的民主。西南联大虽然以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主,但并不是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联大时期,胡适已不在中国,联大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过罗隆基、潘光旦等寥寥数人而已,而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者,他们受到拉斯基的影响要远远大过洛克的影响。自由主义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是必然会走向失败的,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却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转自 华夏时报 2011107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142016.07

    闻一多拒绝做官

    从本质上看,闻一多是个激情澎湃的知识分子,按照他的诗人脾性,他会循规蹈矩安安稳稳地过一生?

  • 192022.08

    闻一多:负重前行 弘毅致远

    1946年7月11日,“抗战七君子”之一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街头。4天后,闻一多在云南大学致公堂举行的李公朴追思会上,发表了痛斥国民党特务、呼唤新中国的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会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西南联大教师宿舍门前。闻一多以生命诠释了何为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何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士人风骨。在我多年来对众多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的采访中,闻一多是他们最常忆及的师长之一。师长以他们...

  • 092019.10

    走进成长记忆,走近西南联大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 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 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 ……

  • 092019.10

    走进成长记忆,走近西南联大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 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 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 ……

  • 202019.08

    青年闻一多的一封家书(上)

    闻一多的这封家书,写于五四运动后不久。1919年5月17日,他给父母写信,信中表明了他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并描述了当时清华学生游行示威和罢课的情形。此时....

  • 162007.10
  • 172011.08
  • 072013.04
  • 172018.07

    知识分子费孝通

    知识分子是贯穿了费孝通一生的主题。他反复提醒自己是“五四之子”,是 “后五四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