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杨振宁撰文追忆陈省身——菩萨、量子数与陈氏级

2011-10-12 |

编者按

20111028日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1911-2004)百年诞辰,他创立的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及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MSRI)届时将联合举办纪念会议。陈先生的学生和好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为此撰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并授权《物理》杂志及《中国青年报》同时刊发。

本文提及的英文人名包括物理学家马尔文·高德伯格(Marvin Goldberger)、乔弗利·丘(Geoffrey Chew)、欧文·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寒春(Joan Hinton)、马歇尔·罗森布鲁斯(Marshall Rosenbluth),及数学家马歇尔·哈维·斯通(Marshall Harvey Stone)等。文中“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之句,出自科学界流传甚广的杨振宁《赞陈氏级》一诗,作者将陈省身列为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几何学的第五位大师。

2004年,陈省身、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出席《陈省身与杨振宁在一起》巨幅画像揭幕仪式。 (资料图片张国摄)

1946-1948年间我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做了两年半研究生。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那个时候常常跟我们几个研究生到饭堂(cafeteria)去吃午饭。参加这些午饭的经常有GoldbergerChewChamberlainJoan Hinton(寒春)和我,后来Rosenbluth和李政道等人也加入了。大约是1948年的一天,费米带了一位矮矮的、瘦瘦的法国人到饭堂,那天多半是费米和那位法国人交谈。事后我们问费米他是何许人,费米说他是韦伊(André Weil1906-1998),是重要的数学家。费米还说那天韦伊主要是讲他猜想物理学家的一些新粒子可能与几何学/拓扑学里面出现的一些分类现象有关。

当时我们都没有懂韦伊的意思。我现在想,那天韦伊到芝加哥大学访问可能是要和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当时的系主任Stone讨论聘请他到芝大的事情。后来果然韦伊和陈省身先后接受了Stone的邀请,创建了芝大数学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辉煌十年。

1960年前后,陈先生西去Berkeley,韦伊东去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陈先生告诉我,韦伊说陈先生西去是为了离中国近一些,他自己东去是为了离法国近一些。韦伊和我在高等研究所以后同事了五六年。我们不同行,很少交流的机会,所以我始终没有和他讨论过十多年前他和费米那天谈话的内容。

七十年代我了解了规范场与数学家的纤维丛的密切关系,了解了美妙的陈氏级,写了一首诗《赞陈氏级》:“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

我也了解了深邃的Chern-Weil定理,从而自然地想起芝大的那一顿午饭时韦伊所讲的可能就是陈氏级等几何/拓扑学中出现的示性类。韦伊的这个猜想:把陈氏级等几何观念和物理中的一些量子数联起来有没有可能是对的呢?我想很有可能: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是几何的,这是爱因斯坦再三强调的,也是今天许多理论物理学家所坚信的。而且整体微分几何中出现陈氏级等现象,与波尔(1885-1962)在圆周上创设量子化条件其精神是非常相似的。韦伊的猜想其实是很自然的。

1970年代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密切关系震惊了数学界。对此新发展陈先生当然非常高兴,他了解到他的重要研究工作原来与物理世界的结构有极密切的关系。1987422日他在一次谈话中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后来传闻很多,多半不可信。当时的记录是这样的:陈先生说:“有一年我跟内人去参观罗汉塔,我就感慨地跟她说:‘无论数学做得怎么好,顶多是做个罗汉。’菩萨或许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罗汉谁也不知道那个是哪个人。所以不要把名看得太重。Riemann的工作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数学跟其他的科学一样要不断扩充范围,大家重视的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工作。”

我解读这段文字如下:陈先生当时认为自己是罗汉,还不是菩萨。这是不是表示他过于谦让呢?我不是数学家,不能评说。但是如果韦伊1948年的猜想是对的,那么陈先生的开创性的陈氏级等数学工作的重要性就要旁及物理世界的最最基本结构了,那时数学仙山上的大雄宝殿中岂能不迎来一尊新菩萨?

转自《中国青年报》20111012

相关新闻

  • 242021.03

    华人数学宗师陈省身

    1911年10月28日,陈省身出在浙江嘉兴的一个书香宅第,其父陈宝桢取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语,为子命名曰“省身”。彼时辛亥革命刚刚打响,行将就木的清王朝已经步入崩溃的边缘,而神州大地正在大变局中迎来新的生机。但无人知道,在历史的另一端——数学,已经在这个古老水乡不动声色地翻开了下一页。陈省身在数学上天赋异禀。年幼时,家里并没有专门聘请教师教授陈省身算学,他只是在父亲的指导下简单学会了加减乘除。父亲离...

  • 262021.09

    亦师亦友亦同道丨施一公眼中的杨振宁先生

    施一公校长与杨振宁先生相识于2007年。在杨先生百岁生日之际,施一公校长撰文回顾与杨先生近15年的交往。他说:“杨先生对于中国最重要的贡献,不仅是帮助国人改变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观念,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而且一直理性务实地参与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及至今日,他还在用他近一个世纪的经验与阅历,指引着中国科学界的未来。”

  • 282024.05

    始于清华园:杨振宁的少年时代

    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因为在宇称不守恒原理的发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因此与李政道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年仅35岁。他的工作不仅极大地推进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还深刻影响了现代物理学的多个领域。本文摘自《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王珊/苗千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2月版。《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书封1929—1937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度过了8年的幸福时光。杨振宁回忆说,...

  • 262024.01

    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京首映

    1月24日,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式在北京中关村举行。纪录片全面还原了杨振宁的科学追求和家国情怀。“我们希望通过纪录片揭示杨振宁的研究成果对于每个普通人的意义,也希望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能激励年轻一代。”制作团队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据介绍,在杨振宁先生迎来百岁华诞前夕,传记纪录片项目在得到他本人首肯后启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发行都得到杨振宁的大力支持。杨振宁还帮助制作团队获得此前未公开的...

  • 302021.12

    永远的怀念——纪念陈省身先生诞辰110周年

    陈省身(1911-2004),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整体微分几何之父”。2004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2021年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诞辰110周年,许多前辈和同仁撰写纪念文章,从各个侧面追忆陈先生的杰出成就和对中国数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作为陈先生在南开数学所招收的最后两名学生之一,一直难忘陈先生对我的关怀和培养。这里也写下我与陈先生交往的回忆点滴,作为我的纪念。最...

  • 052016.12

    纪念陈省身:过于功利的研究成不了大事

    陈省身曾言:“数学最终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相当长时间。这也要求我们耐得住寂寞,过于功利的研究终究成不了大事。”

  • 132012.02
  • 192004.10
  • 062013.12
  • 24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