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黄绍湘:学术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2011-09-28 |

2006年7月,黄绍湘和丈夫毕中杰教授在北京中山公园。

2008年7月黄绍湘在北京新居工作。

  引言96岁高龄的黄绍湘教授是我国美国史研究的拓荒者、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集革命者、历史学家与母亲于一身的德高望重的女性。采访黄老,她的两个女儿给提供了很大帮助和教益,子女们严谨的态度,让记者感受到老一辈学者工作上的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

  96年的岁月,是一段历史。俄国大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当黄老揭开自己那尘封的历史,让人感叹这句话何尝又不是黄绍湘跌宕起伏的人生写照。

  清华上学 “一二 九”运动骨干

  96年的历史也是一本厚重的书,而且这本书从第一页起就写满了对理想的追求。

  黄绍湘于1915年5月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曾祖父黄道让著有《雪竹楼诗稿》等,在家乡颇有名气。黄绍湘的父亲黄右昌,曾留学日本,专精罗马法,并且擅长书法。此外,他还以专门为梅花赋诗而见长。1917年11月,黄右昌受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兼主任,桃李满天下。他因对“西方现代文明之母法”罗马法研究推广成就卓著,有“黄罗马”之称。

  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期的选择,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在新旧社会更替的时期,选择更意义深远,差之毫厘,人生之路就会南辕北辙。1930年夏天,年仅15岁的黄绍湘,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叛逆的第一步,这一年她的父亲辞去了北大的职务,举家迁往南京,就任国民党政府大法官和立法委员。由于在家里饱受重男轻女之苦,进而产生追求平等自由的愿望,她不愿再这样下去,所以拒绝随父母南迁,坚决留在北平读书。此后,先是在师大女附中上学。由于该校被接管,在老师的鼓动下,她与其他同学以转学来抗议接管,后来考入北平私立笃志女子中学,插班进入高一就读。由于对校方强迫学生作祷告、每日要参加谢主宗教仪式不满,准备另行择校。在母亲的压力和强迫下,不得不放弃自己从小喜欢的理科,考入号称毕业后会有“铁饭碗”的国立盐务专科学校。

  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年轻的黄绍湘参加了北平学生支援南下代表的卧轨请愿活动。1934年春,黄绍湘代表全班同学向校方提出撤换不称职的教员,校方不从,她反而被记了两次大过。全班同学为她声援,要求撤除记过处分,但遭到校方申斥。为此,黄绍湘愤然离校。她从小就向往上清华大学,父亲的学生、时任北京大学法学系教授秦瓒为她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文法、修辞和写作水平,对其严加指导、严格批阅英文作业。由于准备充分,结果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插班进入外语系二年级学习。后来认识到历史学科才会在革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后就转入了历史系。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黄绍湘成为“一二九”、“一二 一六”运动的骨干分子。她也是最早的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队员之一。年轻的黄绍湘,在清华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成为了她的终生信仰。

  研究美国史 半个多世纪

  历史在特定条件下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让他在特定的条件下成为战士,或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虽然二者很难统一起来,但是历史的风云际会,还是让两者在黄绍湘的身上做了完美的结合。由于家学渊源,黄绍湘从小打下了刻苦读书的童子功;也由于党组织号召有条件的党员,在参加民族救亡运动的同时,要把学位拿到手,黄绍湘在1937年以荣誉学生的身份,获得了清华大学的学士学位。如果从黄绍湘1944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美国历史开始算起,黄老对美国史的研究已经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黄老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利益。在很多情况下,为了集体和祖国的利益,她更是置自己的利益于不顾。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战线逐步形成。周总理和南方局同志有远见卓识,认为战后美国国际地位和作用必然大大提升,应派我党同志赴美,对美国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1943年,经南方局同志同意,并给予部分资助,黄绍湘参加了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的自费赴美留学考试,并被录取。为了完成党组织交派的任务,她在1944年毅然只身赴美,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由当时从事地下工作的丈夫毕中杰来照顾。当时大女儿三岁,小女儿才二岁,并且这一去就是两年多的时光。有多少母亲可以做出如此决绝的选择?“读书不为稻粱谋”,做出这种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1946年6月,黄绍湘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由于她的勤奋好学和优异成绩,使她的导师一再勉励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替她在耶鲁大学找到了教中文的工作,以解决她留美的生活费用问题。黄绍湘一心思念祖国,谢绝了导师的美意。她将大部分平时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了大量有价值的美国史书籍,又万里迢迢赶回祖国。在后来的两次访美期间,不少美国同行们好奇地问她:“在1949年前的几年里,不少中国学者,选择了留在美国,可以有稳定的生活,又可以做学问。怎么你却离开了美国,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黄绍湘笑而不答。但是她依然感到自己那共产党员的情怀,炙热如昔。在美国与子女们团聚时,子女们发现母亲随身携带的竟是整整一箱的研究资料。她不要儿女们为她购置衣物,也舍不得时间去游览名胜。在儿女为她填好了的申请美国绿卡的表格上,她拒绝签字。她说:“我不会在美国做寓公,我的事业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

  人民出版社 “三大编审”之一

  在1951年时候,黄绍湘调至人民出版社做编审,当时人民出版社有“三大编审”之说,其中就包括黄绍湘,另外还有臧克家和叶籁士。黄绍湘在做编审期间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和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做美国史研究,为了写出《美国简明史》,她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扎进她从美国带回来的那些资料当中去。此外黄绍湘还有繁重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如参加广西土改,在扫盲识字班教课等。她既没有学生和助手,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时间对于她而言,只能一点一滴地挤出来。她用尽一切空闲时间和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做美国史研究,为了写出《美国简明史》。

  黄绍湘原本酷爱文学艺术,特别对话剧情有独钟。早年在重庆时,还常去看进步话剧到深夜。但是为了研究美国史,她居然没有去过北京的任何剧场。子女们从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没有饭局,没有应酬,因为“妈妈在写书呐”。

  建国初期从事美国史研究,在很多人看来是既没名也没利的工作,不但如此,在当时的情况下从事美国史研究,无疑还要冒着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就连她当年赴美求学也被说成有涉外嫌疑,在北大也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而被批斗。

  那些被黄绍湘视为生命的从美国带回的很多资料,也被红卫兵给装了几麻袋拉走了,其中还有她的未完成的书稿!但是这并没有打击黄绍湘对美国史研究的热情,在恶劣的政治、生活条件下,她仍然把研究美国史,放在了生活的首位。因为,美国史的研究,已经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利用能够腾出的任何时间,她都会尽力地去回忆、去整理美国史;她当时的处境,使她没有可能坐下来写东西,就只好把随时涌入脑中的想法及心得,偷偷地记在任何一张可以找到的纸片上面。正是这些在零碎的时间记录的无数零碎的纸片,在文革一结束,就成了她迅速推出的《美国通史简编》的主要内容。

  黄绍湘著作

  黄绍湘是中国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撰写美国史的第一人。其主要著作依年代次序为:

  ●《美国简明史》(1953年,三联书店)

  ●《美国早期发展史》(1957年,人民出版社)

  ●《美国通史简编》(1979年,人民出版社)

  ●《美国史纲(1492-1823)》(1987年,重庆出版社)

  ●《黄绍湘集》(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冷静地看待 美国史研究热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待美国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变,不但出现了美国热,还出现了美国史研究热,这种热度不可避免的在某些地方却有点过了头。如,过去认为美国什么都不好,现在却认为什么都好;这种观念也潜意识地渗入到美国史研究当中,特别是对美国的一些历史现象,比如罗斯福新政等,在其评价上不符合客观历史事实而人为地进行拔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史研究像是烫手的山芋,即便在当时美国史研究也和现在一样有价值,但是极少有人去碰,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认为研究美国史无利可图,甚至还会带来风险;搞美国史研究就像是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美国热的兴起,美国史研究也跟着热了起来,这个时候,也涌现出一些持各种观点的美国史专家。此时,黄绍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对一些美国的历史现象冷静分析。黄绍湘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曾经说:学术研究要遵循学术自身的规律,而不是追随社会的热点。如果追随社会的热点去进行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就可能走样。黄老再一次不怕被孤立,不怕被扣帽子,不跟风,坚持历史客观、公正、真实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美国历史,坚持正常学术争论的精神,值得肯定。

  从学术自身演变的角度,90年代黄老曾在《美国史研究通讯》中做出过如下判断: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世界经济的格局以及美国目前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踞有的领导地位,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目前正是在美国史研究领域发现新课题,深入研究分析,出重大成果和杰出人才的大好时机。同时在这篇文章中黄老指出“美国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为了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谐相处;从美国历史研究角度,为研究美国和美国问题,提供历史和基础层面的服务。因此,根据我的理解,我们依然应该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科学发展观,来分析、研究美国,既肯定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贡献,又能够预见并认识美国自身的重重危机。”从美国近年来在国际重大决策上的失误、到美国国内严重的金融危机、经济复苏上面临的重重困难,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巨大的破坏作用来看,让人不由得惊叹历史预见的力量。

  在美国史研究上,黄绍湘一直主张不能仅仅从原则出发,而必须建立在翔实的史实基础上,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指导,研究的结果也只能是罗列现象,漫无边际地积累史料,不分主次地把美国历史写成“流水账”。黄绍湘曾经提出关于建立“健全的学风与学术研究规范”的意见。目前学术界丑陋现象泛滥成灾:如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抄袭剽窃、假冒伪劣、互相吹捧、形成宗派,不少书评已经变味,平庸的东西和学术泡沫太多。她认为在我国美国史研究领域应该健全制度规范,强化学风建设,净化学术环境。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出好的、优秀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学术成果。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屈原曾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正是黄绍湘老人一生的写照和追求。

  

  黄绍湘:中国美国史研究奠基人

  黄绍湘教授是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她于1953年出版的《美国简明史》和1957年出版的《美国早期发展史》被认为是我国美国史研究的拓荒著作。特别是《美国简明史》的出版,意义深远,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美国史的国别史。该书曾被多次再版,系国内美国史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外交及军事等方面人员的主要教材或参考书。学界泰斗陈翰笙刊登于光明日报1954年1月30日的书评中写道:“这部‘美国简明史’是我国解放后史学中第一部关于外国通史的著作。其内容、组织和笔调都很好。附录的四种材料都切合实用,其中作者精选的‘参考书目’尤为出色。这部有价值的历史著作是值得向读者推荐的。”

  1979年《美国通史简编》问世,也被誉为极具标志性、代表性的美国史专著,开创了改革开放时期美国史研究新局面。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刘易士汉克主编的“1945-1980年美国以外美国史研究概况”认为,黄绍湘的著作是“有学术性、有研究”的著作。美国著名学术刊物《美国遗产》称,“在中国,黄绍湘是美国史的主要权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黄教授是美国史研究的拓荒者”。黄绍湘教授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美国历史全貌和美国历史重要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对美国历史学派之间的争议和各种分歧观点进行鉴别、对比、分析之后,批判地吸收,辩证地否定。

  黄绍湘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美国史学科的建设工作和美国史学会的组建工作。从1979年建会时起到1986年连续三届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多年来,黄绍湘教授致力于中美历史学界的学术交流,曾在中美联合主办的纪念美国宪法制定200周年论坛上,担任中方主讲人;并两次应邀赴美访问讲学,1985-1986年曾前往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讲学,1991年在华盛顿学院讲学。

黄绍湘教授在离休后,依然孜孜不倦地探讨着许多重要理论和美国现代重要问题,在86岁高龄,黄老以惊人的毅力抱病工作,使40余万字的《黄绍湘集》得以付梓。她坚持年青时选择的理想,虽然历经磨难,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矢志不移。她的忠贞、坚韧和勤奋,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中青年美国史研究人员的敬重。黄绍湘教授以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铸就了她极具个人魅力的治学及为人风格。

(王付永)

转自 深圳特区报 201192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