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重拾陈衡哲

2011-08-02 |

谢喆平

陈衡哲(1890—1976),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是清华学校首次招收赴美留学十名女生之一。第二年即赴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

十年前,国内某著名学府百年校庆时,美国华裔学者任以都托人给该校历史系一位领导捎话,说她是该系系友,想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

领导问:“任以都是谁?”

答曰:“陈衡哲的女儿。”

又问:“陈衡哲是谁?”

……

任以都是谁?

任以都,陈衡哲的长女,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的合作者(该书第8章《学术界的生长:1912—1949》的作者),《天工开物》全文的第一位英文翻译者。她早年是西南联大历史系著名才女,与何炳棣等人并为西南联大历史系几位闻名世界的高才生,后留学美国瓦萨大学、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正教授,并独立创设了该校的东亚系。

陈衡哲是谁?

1943年初,暂居重庆的陈衡哲,受周恩来的邀请,前去中共南方局所在地红岩村拜访。当天,陈衡哲坐专车至化龙桥,然后坐滑竿到红岩村。陈衡哲到达时,已在红岩等候多时的周恩来非常热情地迎了出来,说:“陈先生,我是您的学生,听过您的课,看过您写的书。”

1939年春,陈衡哲应蔡维藩盛请,到西南联大历史系作讲座,后人回忆说“陈的盛名引来了大批听众,以致昆中北院那间大教室挤满了听众,座无虚席”。当时,“原定第一排留给教授们坐,但清华北大的史学方面的教授,一个也不肯坐下,都站在台角边静听”。这些教授包括姚从吾、刘崇 、查良钊等先生,甚至尚在云南大学的吴晗也慕名而来。

胡适唯一的女儿名叫“素斐”,取自陈衡哲的英文名字Sophia。胡适女儿早夭后,认了陈衡哲的小女儿任以书为干女儿。胡适所说的新文学“最早的同志”,指的就是陈衡哲。

那么,陈衡哲究竟何许人也?

如今知道陈衡哲的人不多了,有限的知晓她名字的人,大多也只是模糊地记得她的作家之名。实际上她的才华远不限于此,她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中国的史册上。她是中国历史上多项第一的拥有者:中国最早官费留美的十名女生之一,第一个力行婚姻自由的现代女性名流,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白话文作家(比鲁迅还早一年),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的第一位女教授,国内第一部西洋史的作者,《新青年》、《努力周报》的第一女将,《独立评论》的创办人,出席国际太平洋学术会议(连续四次)的第一位中国女学者,现代中国女性中首屈一指的政论家。甚至有人认为她是现代中国第一位知识分子女性。因为出众的才华,陈衡哲在国内和国际都有一定影响。她当年就读的美国瓦萨女子大学的校长曾经承诺说,只要是她的直系后人,子女均可以免费、免试进入该校。后来,她的女儿任以都、任以书均就读于瓦萨大学。民国时代,能请到陈衡哲讲学,是一种荣耀,在男性把持的学术界,这很少见,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

早年陈衡哲

陈衡哲原名陈燕,原籍湖南衡山,1890年生于江苏武进。祖父陈钟英、父亲陈韬(字季略)都是有名的学者和诗人,陈韬曾任四川乐至县知县。

陈衡哲的母亲庄曜孚能文善画。1894年,4岁的陈衡哲随母识字读书。姐妹们由母亲教诗词,父亲则亲自教授陈衡哲,课本居然是《尔雅》、词典、八卷《黄帝内经》。她后来回忆说:“童年时代用白话写信是我早年教育中唯一觉得有趣生动的经历,就算我爱好的古典诗歌也不能与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相提并论,因为我对诗歌的爱好充其量只是被动地接受,而用白话写信则是积极又有创意的。”这是她后来支持胡适提倡白话文学的心理动因,并为她日后成为一代白话文作家埋下伏笔。

陈衡哲母亲的娘家,乃是江苏常州的名门,戏剧家吴祖光的曾祖母与陈衡哲的母亲是姐妹。北洋政府都肃政使、审计院长庄蕴宽,是陈衡哲的舅父。庄蕴宽曾任广西边防督办,蔡锷是他手下爱将,湖南起义失败后的黄兴,正是在庄蕴宽的重金资助和护送下,出镇南关,东渡日本。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由所谓“国民代表”投票,60位代表中只有一位起而激烈反对,并用公函请徐世昌转呈袁世凯,此人即庄蕴宽。

陈衡哲自小在家读书,没有上过小学。每当舅舅回家省亲,五六岁的陈衡哲总是天不亮便起身去看舅舅,要他讲故事。舅舅很佩服西洋的科学和文化,更佩服那些到中国来的美国女子。他把所看到的西洋医院、学校和各种近代的文化生活情形讲给陈衡哲,最后一句话总是:“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孩子,你应该努力地去学习西洋的独立的女子。”舅舅给她讲了许多中国以外的世界,还对她说:“一个人必须能胜过他的父母尊长,方是有出息。”陈衡哲回忆说:“这类的话,在当时真可以说是思想革命,它在我心灵上所产生的影响该是怎样的深刻!”

1911年的冬天,舅母带她到上海,进入一家新办的女校读书。虽然该校水平一般,但上海3年,为陈衡哲的英文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成为她后来考取清华学校赴美留学生的关键。

陈衡哲的婚姻

1914年,陈衡哲作为清华首批女生前往美国,进了当时美国最有名的5所女子大学之一的瓦萨女子大学,主修西洋史,辅修西洋文学,英文名为Sophia(莎菲),后入芝加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而位于纽约近郊的康奈尔大学,是一所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名校,任鸿隽、杨杏佛、胡适、赵元任等人都先后在此就读。原留学日本的任鸿隽,辛亥革命时回国任总统府秘书,后被公派美国留学,并被推选为《留美学生季报》主笔。陈衡哲向该刊投寄了一篇《来因女士传》,写的是来因女士创办益河女子大学的故事,任鸿隽很欣赏,说:“文辞斐然,在国内已不数觏,求之国外女同学中尤为难得。”

1916年暑假期间,任鸿隽邀几位科学社的朋友郊游,其中就有陈衡哲,这是他们的首次会面。9月初,假东美中国学生年会召开之便,召开了中国科学社的首次年会。陈衡哲虽是文科生,也加入了这一团体,在科学社前期的三四十个会员中,只她一个女性。1917年春,任鸿隽与胡适专程拜访陈衡哲。陈衡哲后来说:“我是1914年秋到美国读书的,一年之后,对于留学界的情形渐渐熟悉了,知道那时在留学界中,正激荡着两件文化革新的运动。其一,是白话文学运动,提倡人是胡适之先生;其二,是科学救国运动,提倡人便是任叔永先生。”

这一时期,她寄给担任《留美学生季报》编辑的胡适一篇小说《一日》,该文刊载于1917年《留美学生季报》的第一期上,署了她的笔名“莎菲”。这篇《一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早一年多。接着她又创作了《老夫妻》、《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孟哥哥》、《小雨点》等等。这些作品为陈衡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奠定了基础。陈衡哲的创作当时给了胡适极大的支持,10年之后,胡适在给《小雨点》一书出版作序时说,莎菲是他倡导文学革命的“一个最早的同志”,“当别人还在讨论文学革命时,莎菲已经行动了”。

1916年,胡适收到任鸿隽寄来的两首五绝,《月》与《风》,请他猜作者。

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

不知好容光,已映清溪水。

夜间闻敲窗,起视月如水;

万叶正乱飞,鸣飙落松子。

胡适在回信中猜道:“两诗绝妙!《风》诗我三人(任、杨及我)若用气力尚能为之;《月》诗则绝非我辈寻常蹊径。……足下有此情思,无此聪明;杏佛有此聪明,无此细腻,……以适之逻辑度之,此新诗人其陈女士乎?”胡适猜中了作者,也与陈衡哲通起信来,半年中通了40余封信,自此,三人遂成知交。后来他把自己创作的首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归之为“我们三个朋友”共同作用的结果,任鸿隽亦作减字木兰词以答之,传为佳话。这段交往也最终促成了任、陈之恋。

任鸿隽于1918年初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翌年年底为在四川筹办钢铁厂事再度赴美,同时为北京大学物色人才,与陈衡哲重逢。陈接受了任的求婚,也接受了北京大学的聘任。1920年,陈衡哲获硕士学位回国,任北大西洋文学史教授,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是年,30岁的陈衡哲与任鸿隽结婚。

陈衡哲的学术与选择

1920年回国后,陈衡哲写了100多万字的小说、新诗、散文,成为民国初年的知名女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陈衡哲得风气之先,为现代文学与历史的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陈衡哲比冰心年长10岁,比林徽因年长14岁,在她已经学成归国时,这些后来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声名远扬的女作家们还未出国门。

陈衡哲参与创办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刊物《独立评论》,并多次在《新青年》、《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而她在西洋史的研究方面更是颇有建树,曾著《文艺复兴史》、《西洋史》等。陈衡哲善于用中国的成语和古典诗词来帮助读者理解外国古史的变迁,她的《西洋史》水平之高,至今仍广受称道。但实际上,她在文化与思想方面的重要先导作用,远远没有得到重视。

1922年,陈衡哲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并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的指导老师,曾在南高演讲“中国与欧洲交通史大纲”,后又有多次演讲,每次演讲都深受史地研究会年轻会员的关注,与会员交流,“讨论久之”。1924至1925年间,陈衡哲曾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西洋史,为期半年。1926年她出版《西洋史》。1927、1929、1931和1933年陈衡哲连续四次代表中国出席在美国、日本、上海、加拿大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会议,主编了《中国文化论丛》一书。

1930年,陈衡哲的《文艺复兴小史》出版,并回北京大学讲授西洋史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她与胡适、蒋廷黻、丁文江、翁文灏、任鸿隽、吴宓等人共同创办《独立评论》周刊,创刊后3年之中发表了49篇文章,大多有关国家与历史、儿童教育、青年及妇女问题。

1935年,南京政府认识到大西南的重要性,为控制和建设四川,将成都的几所大学合并为四川大学,请时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总干事的任鸿隽去做校长。陈衡哲随任鸿隽赴四川大学担任西洋史教授,并曾担任四川大学史学研究会的指导教师。

短短一年内,川大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最高学府。但是任川大教授的陈衡哲,对四川军阀和官僚的腐败深恶痛绝,连续在《独立评论》上发表文章进行抨击,此外,她还对当时四川到处抽鸦片、四川女学生居然以“宁当英雄妾,不做庸人妻”为理由,争当小妾的现象进行了抨击。她的文章惹怒了四川上层,他们不仅在报章上对她污蔑谩骂,还进行威胁和恫吓。这种情况下,陈任夫妇先后辞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已经47岁的陈衡哲“流离转徙于香港及川滇两省,过着地道的文化难民生活”。抗战胜利后,陈衡哲除间或发表文章之外,只在1945年受美国国会图书馆之邀,前往美国担任指导研究员一年半。

晚年陈衡哲

1948年,58岁的陈衡哲与丈夫赴港,准备去美国与子女团圆,却又突然间回到上海,任鸿隽还北上出席了首届全国政协会议。这一大转变,据说原因是任鸿隽无法割舍中国科学社的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任鸿隽一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图书馆馆长等职,陈衡哲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生活相对安静。1960年,任鸿隽编完《科学》杂志l36卷总目录后退休。次年冬即因心力衰竭病逝。1976年1月7日,陈衡哲因肺炎病逝于上海瑞金医院,终年86岁。

(转自《人物》2009年第3期,本刊有删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