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伟: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担当

2010-09-27 |

  张伟,男,71岁,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热能系,1963年服从工作分配,第一个工作单位是东北的钢铁厂,曾经先后有5个工作岗位,现在江阴城市热能公司工作,尽管被劝退休,但仍然坚持工作,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离开学校,并未远离“清华”

  我们实践支队今夏赴江苏江阴市进行暑期实践,利用此机会对那里的清华校友进行了访谈。在与学长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作为清华人,虽然离开了学校,仍然会与清华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江阴校友会目前有数十位校友,在县级市中实属难得。这得益于诸位老校友的悉心维护,张伟学长便是其中之一。对清华母校的依恋使得各位学长虽然离开了这个自己日夜学习生活的地方,但仍然关注母校动态,参与校友会、校庆等活动。张伟学长提到,在大学的几年生活,总会不时让我回忆起来,这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可见,莘莘学子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是永不会褪色的。不管身在何方,不论境况如何,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清华人。在社会上打拼的时候,母校总会给我们力量和支持。张伟学长1963年便服从分配离开了母校。但是,清华留给他的精神和理念却始终伴随着他。在访谈中,他对此的阐述让我们支队成员受益匪浅。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这一口号是每一个清华人耳熟能详的。张伟学长对此不仅深记在心,而且身体力行。在访谈中,张伟学长告诉我们,他每天早上都会跑7-8Km,然后做五组俯卧撑,每组140-150个。这种坚持锻炼的习惯,正是体现了清华母校重视体育、以良好的身体为祖国作贡献的风尚。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条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张伟学长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青年学生目前喜欢熬夜,而且锻炼较少,这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身体资本。听了学长的教导,我们不免有些惭愧。是啊,如果不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果不从现在起打好身体基础,如何面对将来复杂的社会挑战?张伟学长如此大年纪仍坚持锻炼,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提高身体素质,把“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不仅留在心里,也付诸实践中。

  张伟学长今年已经71岁了,尽管被劝退休,但仍然坚持工作。他从1963年开始参加工作,到2012年就已经“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了。

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担当

  张伟学长回顾他的人生经历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乃是对清华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的诠释。张伟学长毕业后服从分配,第一个工作单位是东北的某钢铁厂,之后先后更换过多次岗位,包括工程技术人员、讲师、教授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学长对我们清华学生应具备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他指出,在大学里,我们要一专多能,很多相关的知识,都要尽量地去了解,要珍惜学校的资源。知识是所谓的“力大不压身”的宝贝,学的越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另外,学长提到,以后的社会形势应该是“工作选择人而非人选择工作”。也就是说,作为清华人,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和很强的自学和适应能力。当哪里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能迅速投入到当前的工作中,独当一面,完成交给我们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张伟学长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一个故事。在他到某个大学当讲师的时候,有一天学校突然准备安排他开一门新的课程,而这门课程是他从来没有讲授过的。但他对该课程稍加了解后发现,其中涉及到的许多基础知识都是他已经掌握的。于是他考虑后接受了这个挑战。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凭借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认真地学习和准备,终于成功地开了这门新课。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示。知识是无止境的,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领域都熟悉。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总会出现自己之前没有了解过或者不熟悉的地方。作为清华人,我们应该能够迎接新的挑战。张伟学长本可以以自己对该课程不了解为理由推辞掉这门课程,但他最终接受了这个任务。清华人的卓越就在于,别人不能承担的时候,我们可以!当然,要具备这种优势,就必须在求学期间打下良好的基础,具备深厚的底蕴。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

  总之,与张伟学长的交流使我们更加理解了清华的精神,更加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相信我们这些后辈亦会奋斗不止、自强不息,不辜负母校和学长的殷切期望。

校友寄语

知识是力大不压身的东西

同学感悟

这次校友访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校友提到的关于人才的看法。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应该只限于专业知识,在大学四年里最重要的是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个“能做事”的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限于专业知识,而是做事的能力。校友们提到,到社会上之后,人们关心的并非你的专业,而是你能否胜任某项工作,能否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况。由此,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大学里,固然不能忽视知识本身,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学里,固然不能放松学习,但除学习外做各种事情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大学里,固然主要是提高能力,但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软实力”的强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我想这将有助于我走好四年大学路。

——孟胜彬

校友们有些走出校园四十几年,有些则五六年,然而他们对母校的感激和爱总是清晰可见。在此次校友座谈中,我时刻感受到的就是温暖,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张学长都用真诚的语言给我们一一讲述。让我受到启迪的是,大学生可能并不需要过早研究就业方向,只要经由潜意识在心中定一个大方向,当面临和作出一个个选择后,自然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当然,选择存在风险,必须有气魄,为自己所作的选择负责,努力和拼搏。我想,在目前的大学生活中,要珍惜享受清华给我们的资源,充实基本知识,培养全面素质,完善学习和适应能力,将来为社会奉献出最好的自己。

——黄瑜琳

  在座谈中,对于“为现在的清华学生提出人生建议”的要求,张学长强调了“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如今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也不一定和专业完全对应,这都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会面临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因此,作为追求卓越的清华人,我们要在学校打下牢固的数理和专业基础,更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新的东西,只有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才能在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中永不落伍,成为始终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工科的学生,我们同样要重视自己人文底蕴的积累、表达能力的提升和人生视野的拓展。校友建议我们多参与社会工作,锻炼自己的组织、交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多参加学校里举办的各种讲座,它会让我们了解各个领域中“最好的东西在哪里”,从而树立起努力的目标、增强奋斗的动力。

相关新闻

  • 072011.03
  • 092016.03

    我们

    我们共同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得,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 162013.09
  • 142016.03

    我们正年轻

    我们正年轻

  • 142023.04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机会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22020.08
  • 132020.08
  • 052009.06
  • 192024.06

    我们的光召,我们的团队

    1960年前后,周光召在杜布纳工作。杜布纳是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地方,当时多国的联合核子研究所建在那里,中国专家组的组长是王淦昌先生。我那时是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的学生,我们学校的阅览室里有苏联物理学界最重要的《实验与理论物理》杂志。我学习的专业是理论核物理,经常在阅览室里看这个杂志。就是从这个杂志上,我注意到了周光召的名字。他那时不过30岁左右,这个杂志经常刊发他的英文或俄文的论文,显示出一位中国青年学...

  • 092021.04

    陆士嘉:心有担当 方能翱翔

    她是我国第一位工科女教授;她曾参与创建北京航空学院,是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创办者;她曾参与我国第二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推动了中国流体力学学科的发展……她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流体力学家陆士嘉。今年是陆士嘉诞辰110周年。为追思这位优秀女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重大贡献,我们在此重温她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者们传承和发扬她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