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曹禺:“通灵宝玉”的破碎

2010-09-01 |

2010924日,曹禺诞辰100周年。

曹禺生前所在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幼年生活过的天津,故乡湖北潜江,乃至更多的地方,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准备纪念这位杰出的戏剧大师。

很多人将聚集在一起,描绘自己心中的曹禺。也许在他们当中,有人会提起曹禺晚年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八十年代初,著名画家黄永玉曾给曹禺寄去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他说道:“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都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曹禺看后非但不生气,反而恭恭敬敬地将这封信专门裱成一册。后来,他还让英若诚将此信念给前来造访的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听。

纵观曹禺一生,不难发现,从23岁到33岁,曹禺用十年时间写完了《雷雨》、《日出》等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随后的人生中,无论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再与从前同日而语。大起大落的创作生涯,留给人们的是费解的“曹禺现象”。

曹禺胸中那块“通灵宝玉”是怎么破碎的?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这仍然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转型

19347月,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发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上。1936年,第二部作品《日出》登上了《文季月刊》。两部作品的横空出世,引起了话剧界的极大震动,导演欧阳予倩把曹禺称作“剧坛忽然跳出来的天才者”。

1936年,应校长余上沅的邀请,曹禺受聘为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后担任教务主任。这所学校是当时中国话剧艺术的最高学府。

很快,曹禺成了国立剧专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仅大批学生慕其名而报考该校,他的课也成为了学校的一大“景观”。据当时就读于剧专的吕恩回忆,曹禺的剧本选读课最受欢迎,因为在课堂上曹禺常声情并茂地用角色的声音朗读原文,一会儿扮作罗密欧,一会儿扮作朱丽叶,引得学生们如醉如痴,忘了下课。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经常两节连堂。“别的班听见曹禺在哪个班上讲课,只要没课都过来听,教室里头坐满了,窗户台坐满了,走廊里坐满了,都来听他的课。”

那时的曹禺,还不满30岁。

对于突如其来的名声和外界冠给他的种种称号,曹禺自己都有些猝不及防。他晚年回忆,“那种无度的捧,无休止的捧,我也被捧烦了。”

果然,在1942年改编完《家》后,他便感到难以自我超越了。“再像《雷雨》、《北京人》这样的路子,这样的一些题材写下去,我自己觉得都不行了,写不出新意来了。”

于是,他将目光转移到了历史剧上——从1941年到1943年初,郭沫若已经发表了《屈原》、《虎符》、《高渐离》等六部抗战历史剧,话剧界正刮起一股强劲的历史风潮。“当时我想写历史剧,也可以说受到郭老的影响。”曹禺回忆道。

但曹禺的转型尝试以夭折告终。出道以来一路狂飙突进的势头,从此一去不返。

晚年谈起这段经历,曹禺感叹地说道“我们常犯的毛病,不是缺乏历史资料,而是缺乏飞扬的想象力。太拘泥于史实,太拘泥于一些框框了”。

其实,令曹禺“拘泥”的远不止这些。

误读

19354月,《雷雨》在日本东京公演。这是《雷雨》诞生以来第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演出。由于原剧本太长,剧团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并且在落幕前安排工人代表鲁大海出场,原因是“鲁大海是暗示新兴的人物,作者不应使他‘不知所终’”。

对此,曹禺旋即去信。他写道“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但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他希望观众不要“问个究竟”,而是把它“当一个故事看”。

19361月写下的《雷雨·序》中,曹禺进一步解释道:“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曹禺要描绘的,是超越阶级立场和社会问题的“人性”。

但是,众多误读的包围下,他的声音显得微乎其微。

193510月,中国旅行剧团在天津新新影剧院公演《雷雨》,次年又相继在天津、上海等地公演,“卖座之盛,前不多见,甚至超过电影。”到1936年底,全国各地上演《雷雨》已达五六百场。接踵而来的各类评论,几乎无一例外地探讨起了《雷雨》中暴露的“社会问题”,比如婚姻问题、家庭问题。

19366月,左翼文学阵营领袖人物田汉更发表评论,指出曹禺虽然“也接触了好一些社会问题,如大家庭的罪恶问题,青年男女的性道德问题,劳资问题之类”,但这些问题只是源于“不可抗的命运”,“这样灰暗的、神秘的看法,对于青年的力量这样的估计,可以回答中国观众当前的要求么?”田汉尤其对剧中鲁大海被其他工人代表出卖的情节不满,认为曹禺“留给我们的是对整个工人阶级的辱骂和污蔑”。

这些,与《雷雨》的初衷相距甚远。

随后,19372月上演的《日出》也遭遇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命运。又一次,《日出》的公演引起了轰动,又一次,《日出》遭到了左翼阵营的权威人物的批评,这一次是周扬。他在《论〈雷雨〉和〈日出〉》一文中指出曹禺的作品“现实主义不彻底、不充分”,“历史舞台上互相冲突的两种主要力量在《日出》里面没有登场。”

这一次,曹禺保持了沉默。

蜕变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87日,曹禺的第三部大戏《原野》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隆重推出。与前两部作品的轰动截然相反,这部讲述农民复仇故事的作品没有几个观众。而同一天,上海蓬莱大戏院上演的抗战话剧《保卫卢沟桥》,却盛况空前,剧场上下响彻救亡图存的口号。

19386月,曹禺在一个“战时戏剧讲座”上发表演讲:“一切剧本全都可以说有着宣传性的,不单是抗战剧……我们的文艺作品要有意义,不是公子哥儿嘴里哼哼的玩意儿”。这与他当年对《雷雨》的阐述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转变。

193810月,重庆第一届戏剧节开幕。由曹禺、宋之的合编的话剧《全民总动员》作为压轴大戏,在国泰大戏院公演。这是一部为国共合作抗战主题专门订制的作品,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同日本特务“黑字二十八”的斗争。由于“政治正确”,这部戏公演后得到了国共官方媒体的一致肯定。也就是从该剧开始,政府官员的形象首次出现在了曹禺的作品中。1940年,他又写了另一部旨在反映民族抗战中“蜕旧变新”气象的话剧《蜕变》。

然而,40年后,曹禺在家中对王蒙语出惊人:“从写完《蜕变》,我已经枯竭了!”

事实上,此时的曹禺,有着很多灵性和情感,无处挥洒。

1940年,曹禺在江安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方瑞。随着爱情的到来,曹禺也又一次燃起了塑造“人”的激情。在同年创作的《北京人》中,他用“全副的力量”,以方瑞为原型创作了“愫方”这个主要形象。对于这部作品,曹禺回忆道:“我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灵魂、人的心理、人的内心隐秘、内心世界的细微的感情写出来。”曹禺的女儿万方谈到《北京人》时则充满了钦佩,认为父亲“在抗战的时候,并没有忘掉他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19411024日,《北京人》由中央青年剧社在重庆抗建礼堂上演,由于“连日观众拥挤”,一直上演到了118日。19421月,中央青年剧社再次公演《北京人》,依然延续了轰动效应。茅盾在一篇剧评中认为“作者又回到从来一贯的作风。这是可喜的”,不过他马上又问道,剧中的袁氏父女,“他们的思想意识,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相当于哪一类人?”而一些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左翼作家胡风认为“当时应有的民族斗争和社会斗争的政治浪潮,在这里没有起一点影响”,杨晦直接把《北京人》称为曹禺创作道路上的“退转”,认为它是在给封建道德和封建情感唱挽歌。

对于这些评论,曹禺仍然保持了缄默。

转型历史剧无果,1944年,曹禺的目光又回到了现代剧。他看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认为“应当去写工人农民”,准备写一部工业题材话剧《桥》。不过,这部戏最终只发表了两幕,因为抗战一结束,曹禺又接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和老舍一起作为文化使者前往美国讲学。

此时是19461月,内战的阴云已经渐渐笼罩,每个人都将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选择

据曹禺回忆,1938年初,他随剧专迁到重庆后,时任国民政府教务部政务次长的顾毓前来拜访。然而,当顾毓拿出一份国民党的入党申请表时,曹禺却当场翻脸,斥道“你拿这个干什么?”弄得顾毓尴尬万分,怏怏而去。

还有一次,剧专校长余上沅邀请曹禺到家中吃饭,席间余上沅的夫人陈衡粹问曹禺:“你怎么这么喜欢共产党?”曹禺反问:“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共产党?”

1937年曹禺见到共产党元老徐特立,对徐的印象非常好,因为在他眼中,徐特立和他的小卫兵尽管是上下级,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后来,在抗战话剧《蜕变》里,曹禺还以徐特立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恪尽职守、一身正气的视察专员“梁公仰”。“以后我认识了周总理,是1938年在重庆见到的,谈得就比较深了。”曹禺还回忆道,“那个时候,只要是去曾家岩,走起路来就脚下生风,心里头也畅快极了。”

“周恩来对他的戏是非常欣赏的,在重庆的时候就看过他的戏,后来解放以后,北京人艺演出的时候周恩来常常去看,而且演完以后到后台跟演员聊天。”万方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1945年秋,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曹禺见到了前来参加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足下春秋鼎盛,好自为之。”一同参加会见的知名人士只有二十几人。

19461月,曹禺接到了赴美国讲学的邀请。“我当时拿不定主意,到那里该讲些什么呢?”,曹禺决定找人请教——他把电话打给了八路军办事处。由于吴玉章、董必武等人均不在,曹禺又去请教茅盾。茅盾告诉他,“要讲文学是有社会意义的,不只是娱乐”。果然,在美国期间的一次聚会上,曹禺阐述“文学的社会意义”后,与强调 “趣味主义”的林语堂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两人不欢而散。

1946715日,闻一多在昆明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后,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同闻一多素有交往的曹禺极为震惊,“对国民党的残忍痛恨到极点了。”19471月,曹禺提前结束了美国之行。“从美国回来后,和共产党接触多了,对党的信心加强了。那时,我的想法是:恐怕唯一的出路就是共产党了。”

19491月,北平解放。2月,曹禺在地下党的安排下由上海转道香港,前往北平参加正在筹备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走前,他对黄佐临说:“世道要变的,将来是大有可为的。”

怀着“大有可为”的理想,曹禺又一次踏上前途未卜的旅程。

梦醒

新时代的到来,让曹禺充满了激情。在抵达北平后的几个月间,曹禺陆续当选为第一届文代会常务委员,全国剧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用他的话说,“一种翻身感油然而生”。

同时,曹禺被赋予的工作也陡然增多。据万方讲述,建国后有一段时间曹禺负责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来华演出时,“每一场演出中间他到整个舞台上去看一遍,看见哪有一个小钉子出来一点,赶快让舞美的人把这个钉子给敲进去。”而据1954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编剧梁秉回忆,当时身为人艺院长的曹禺甚至曾经一天去接五次飞机,繁重的事务工作之余,他有时只能向剧院的“小字辈”们打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哪里懂得这些事?凭了一股热情,叫干啥就干啥,以为这样做就是我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曹禺晚年说道。

195010月,曹禺在《文艺报》上发表了《我对今后创作的初步认识》。他自我剖析道:“我是一个有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知识分子”,“多将自己的作品在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X光线中照一照,才可以逐渐使我明了我的创作思想上的脓疮是从什么地方溃发的。”

很快,他开始对他的“脓疮”动手术了。

1951年,曹禺应开明书店之约,编辑《曹禺选集》。借此机会,他主动对自己的三部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进行了删改。

不过,1954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禺剧本选》时,曹禺又恢复了三部作品的原貌。“现在看,还是保存原来的面貌好一些。”曹禺在前言中说道。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蕴藏的矛盾心境,耐人寻味。

一个月后,曹禺开始试写新生活了,他要写《明朗的天》。

早在1952年,曹禺就开始着手准备这部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作品,他以协和医学院为蹲点单位,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参加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做的笔记甚至达到二十本之多。

1953年第二届文代会上,曹禺这样诉说道:“四年来,我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我经过土地改革、文艺整风、三反五反和抗美援朝的伟大运动,但是我还没有写出一点东西。应该说,我是一个没有完成任务的人。”

然而,19544月《明朗的天》动笔后,曹禺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艰苦。他在晚年的自述中谈道:“尽管当时我很吃力,但仍然是很想去适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硬着头皮去写的,但现在看来,是相当被动的 ……”

“他有一句名言:不真知道,不深有所感,就不能写。”梁秉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明朗的天》和后来《胆剑篇》、《王昭君》,这三部为宣传而作的戏,成为曹禺建国后仅有的话剧作品,它们都再也没有重现《雷雨》、《日出》的辉煌。

1980年,曹禺接受采访时,说出了长久以来的思考:“我们总是写出那些‘合槽’的东西,‘合’一定政治概念的‘槽’,……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一定有什么预先规定的主题”,“不要把人性看得那么窄小,不要用政治把人性扣住。”这些思索,与1935年他对《雷雨》的阐释,如出一辙。

只不过此时的曹禺,已经找不回当年的状态了。他没有再写出新作。

19961213日,曹禺病逝。

此前,曹禺夫人李玉茹已经为他在万安公墓做好了墓地,请他看。曹禺看到墓地周边有铁链围着,说:“不要围起来,要开放些!”(周昂)

转自 中国周刊2010816

相关新闻

  • 262010.09

    曹禺先生与《清华校友通讯》

    《清华校友通讯》主编孙哲在“纪念曹禺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 孙哲主编(左三)在座谈会上发言发言(黄文辉摄)今年是曹禺先生百年诞辰。

  • 162016.12

    曹禺先生的焦虑与期望

    我曾说曹禺的灵魂是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其原因是他亲身体会和看到封建主义的压抑。曹禺从他父亲万德尊身上体验到这种压抑;从沉闷的家庭生活中更感受到牢狱般的....

  • 112020.08
  • 262016.12

    《曹禺年谱长编》:曹禺一生心灵历程,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今年12月13日是曹禺逝世20周年纪念日。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和他的助手阿鹰编著的《曹禺年谱长编》(以下简称《长编》)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 192019.03

    我所知道的曹禺与郑秀

    “六十年的朋友不容易呀!”躺在北京协和医院病床上的曹禺深情地注视着我的父亲杨村彬和母亲王元美。曹禺因肾功能问题住院多年,父亲和母亲每次去北京总要去医院....

  • 102020.01

    曹禺最爱的“日出”令他“最痛苦”

    2020年是曹禺诞辰110周年。在曹禺的剧作中,演出场次最多的是《日出》和《雷雨》。但如曹禺在《〈日出〉跋》中所言,假如有人问他:“《日出》和《雷雨》....

  • 162016.12

    曹禺逝世20周年 夏志清记录的曹禺早年生活

    1996年12月13日,著作剧作家曹禺因病在北京逝世,今日正好是曹禺逝世20周年。曹禺曾于1980年到访美国,与文学评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有过....

  • 042024.01

    丁宝玉:谱写创投蓝图的“领路人”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22020.09

    曹禺:“我喜欢写人,我爱人”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我想他的意思是说,任何批评家曾经的意见,都不如岁月的甄别、时间的遴选。时间如大...

  • 232020.09

    曹禺: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

    今年9月24日,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在南开中学期间,曹禺参与演出了很多国内外题材的戏剧,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