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友通讯》主编孙哲在“纪念曹禺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
孙哲主编(左三)在座谈会上发言发言(黄文辉摄)
今年是曹禺先生百年诞辰。
曹禺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开拓者之一,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著名戏剧大师,著名戏剧教育家。是清华大学杰出校友。

图书馆老馆第一阅览室门口(黄文辉 摄)
曹禺先生和原配夫人郑秀都是清华校友,而且生前是《清华校友通讯》热心读者和撰稿人,夫妇二人为校友通讯撰写过4篇文章,曹禺还为清华校友通讯栏目题字。
说到曹禺,不能不说“清华5级”。要解释一下,1911清华学堂建立,1912改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那一年入学的学生是为“清华一级”。1929年入学,1933年毕业的这一级称为“清华5级”。
曹禺先生1928年南开中学毕业并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秋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编入清华5级的二年级,1933年大学毕业进清华研究院。
清华5级是清华历史上非常光辉的一届毕业生,清华五级毕业生中可以说是群星璀璨。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化昆仑”的著名作家钱钟书,戏剧大师万家宝(曹禺),著名法学家王铁崖,著名外交家乔冠华,著名数学家许宝禄、柯召,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著名气象学家、我国卫星事业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等等,都出在清华五级。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各领风骚,成为泰斗级的大师,可以说,五级是清华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社会上谈到清华时有两个“现象”,一个是“中国政坛的清华现象”说的是清华毕业生做国家领导人的多;另一个是“清华5级现象”,说的是清华5级出大师很多。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特别是“钱学森之问”提出后,更具研究价值。
说到曹禺,不能不说《雷雨》,因为《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代表作。这出戏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曹禺先生与清华的渊源很深,主要是因为“曹禺在清华图书馆作《雷雨》”。
1984年7月8日,曹禺先生应《清华校友通讯》之邀,以《“水木清华”与《雷雨》》为题,叙述了《雷雨》的创作经过,抒发了他对母校清华大学的深厚感情。这篇文章刊登在《清华校友通讯》复10期上,原件存放在档案馆。曹禺在文章中说:
“写《雷雨》,大约从我十九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从下种到结出果实,大约有5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亲——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学度过的。……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型的样子。……终于在(1933年)暑期毕业以前写成了。我心中充满了劳作的幸福。
“我怀念清华大学图书馆,时常在我怎样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与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
“我感激“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候,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咀雏鸭,感到韶(勺)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
“我像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忙迫紧张,从清晨赶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十时闭馆的时刻,才怏怏走出。
“我十分想念当时许多同学,有不少已是当今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都是为祖国争光的学者。他们没有辜负清华大学的栽培与陶冶,没有浪费那么可爱的青春。……我为母校——清华大学以及谆谆教育我们的师长们自豪。我们不愧是炎黄祖国的子孙。”
还有一件事值得回忆。曹禺先生为《清华校友通讯》《荷花池》栏目题字。
《清华校友通讯》有一个栏目,最初叫“荷塘文艺”,1992年更名为“荷花池”。1993年,曹禺先生毕业60周年,应《清华校友通讯》之邀,在医院中为“荷花池”栏目题写栏名。题词全文如下:“荷花池,一九九三年四月廿六日,万家宝题,时年八十三”落款处有印章,并附照片一张。我们对曹禺先生对《清华校友通讯》的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曹禺先生的原配夫人郑秀是清华法学系8级毕业生。1933年春,郑秀与曹禺在清华园相识、相知、相爱,1936年结为连理。郑秀学长在给《清华校友通讯》“《雷雨》在这里诞生”(复16期)一文中说:
“(1933年)我们约定,暑假他不回津,留校着手写剧本;我征得家长同意,不回南京,留校复习功课,准备秋季开学后考试。六月初暑假开始了,在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大厅的东北边,靠近借书台的长桌的一端对面两个座位是我们固定的座椅。上午8-12时,下午2-6时,晚上7:30-10时开馆时间,我们从不缺席。
“……他(指曹禺)时而用手轻轻敲自己的脑袋,时而不由自主地用手抚摸右耳边的“拴马桩”,每当他想不出如何处理剧中关键情节或忽然“灵感来潮”时,就狠狠地揪一下那个小疙瘩,友好的同学给他起名叫“灵感球”。我早已注意到他这“怪癖”,每当他发愣,苦思苦想时常常求助他的“灵感球”。
以上是对曹禺先生的回忆。我把清华校友文化总结为爱国奉献、爱校感恩、团结互助。清华校友文化在曹禺先生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雷雨》的创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曹禺先生那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体现了清华传统的精髓。这也是曹禺学长留给我们晚辈和后学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