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名家评说钱钟书

2010-06-29 |

今年是钱钟书先生诞辰100周年。钱钟书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是著名的清华才子。本书精选名家笔下的钱钟书,既有早年评论者对钱钟书作品的论断,也有代表最新研究成果的评价,从中可见钱钟书其人其文的高妙才情。

杨联芬编《钱钟书评说七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5月出版

邹文海 “我过钱家,每回都听到钟书书声琅琅……”

我与钟书君,两度同学,一度同事,前后有十几年的交往。因为他是通学我是寄宿,虽在同一年级,很少一起游息。只是先严督责我读书时,常引他为话题:“我过钱家,每回都听到钟书书声琅琅,谁像你一回家就书角都不翻了!”父亲的训斥,引起我对钟书君的反感,“什么了不起,还不像我一样,数学糟透顶,只有国文能揭示”。记得那时他的小楷用墨甚淡,难得有一个字能规规矩矩地写在方格之中,可是先生对他文章的评语,常是“眼大于箕”,或“爽若哀梨”等佳评。高小毕业后,各进各的中学,没有再见过面。直到我在清华三年级时,他也进清华来了,他的入学考试,有不寻常的经过。因为他算学零分,按例不得录取,而罗志希校长因他英文特优,所以力争破格准其入学。因此他到清华时,文名已满全校。我当时很感惊奇,小学时他英文极其平常,何以中学6年就能这样出类拔萃呢?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1月,我间道赴辰溪湖南大学任教,他亦去宝庆蓝田师范学院。我们结伴同行,日夕相共者几及一月。开始我还利用等车的时间就近寻险探幽,后真是懒得动弹了。钟书君却依旧怡然自得,手不释卷。我走近去查究他看的是什么书,方知他翻的是英文字典。“咦!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他看到我惊奇之色,正色告诉我说:“字典是旅途中的良伴,上次去英国时,轮船上惟以约翰生博士的字典自随,深得读字典的乐趣,现在已养成习惯。”我说我最厌字典,看书时宁肯望文生义地胡猜,不愿废时失业地查字典。他说我不求其解的态度不能用之于精读,而且旅途中不能作有系统的研究,惟有随翻随玩,遇到生冷的字,固然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可喜者,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的习俗,趣味之深,有不足为外人道者。我那时才知道钟书君真是博闻强志,积学之深。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香港大学曾约他任文学院院长,其后牛津大学又约他去任Reader,两次我催促他成行,不要以暨南的课务为意。一方面他因很深的责任感,不愿中途爽约,一方面也因其他种种原因,都没有成为事实。

赵瑞蕻 “他的学问像一盒熠熠发光的珍宝”

1938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炮火连天、兵荒马乱之中,北大、清华、南开三座大学南迁西移,搬到昆明安顿下来一年后,钱钟书先生从欧洲留学回国,经吴宓先生推荐,就在西南联大任教了。那时他才28岁,风华正茂,是联大外文系最年轻的一位教授。他除了担任二年级英文课外,还为三四年级开了一门专题课“文艺复兴”。虽说60年已消逝了,我仍记得钱先生讲授这门课的内容和形式。钱先生讲解一律用英文,他总是笑眯眯的,闪烁一对炯炯有神的眸子,既严肃又幽默。他老是手臂撑在讲台上,有时也离开讲台,在黑板上书写英、法、德、意大利文以及拉丁文等。他讲课生动活泼,妙语连珠,又引经据典;为了穷源溯流,他可以毫无疑难地写出几种外语的出典来。他把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等的文学状况、现象和思想,讲得有声有色,如数家珍,真是引人入胜。我深深地记得钱先生评论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蒙田的《随笔》时,是那么熟悉材料,深入地分析了产生这些作家及其杰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他的心灵——学问真像一盒熠熠发光的珍宝,只要用得上,便可以立刻打开盒盖子随意拿出一件两件来。

朱寨 “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相会的情人”

钱钟书先生去世了,终年88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一般来说属于天年高寿,应该无憾。但是,对于一个始终充满着活力、勤奋、睿智、幽默、光彩照人的生命来说,这确是过早的陨灭。

正如他生前谢绝名利,对身后同样作出的淡薄抉择:“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他是在感觉着脉搏衰微中,由亲人杨绛先生帮他闭上了眼睛。

1958年秋季,文学所仍在西郊中关村,当年的中关村,树木郁郁葱葱,特别是在夕阳余晖中,景色更是宜人。此时,钱钟书先生与夫人杨绛女士正在田间道路上并肩散步,于是便偶然相遇了。未料,钱先生并不像他的名气容易让人设想的居高临下,反倒谦逊得有些拘谨腼腆。当我表示久仰的时候,他羞赧地抱起双拳,“呶呶呶……”地摇着头后退。本来杨绛女士仰着甜美的笑脸,还要询问恳谈些什么,也只好后退,催我去赶车,他们并立,一定让我先行。我站在公共汽车站站牌下等车,还能看到他们漫步的身影。

我看到的钱杨两先生,都是形影不离,相偕而行。那是三年困难时期,“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编委会”在东四某饭店开会设宴。这可是难得的饱餐解馋的机会,恰巧我与钱先生同桌邻座,别人都把自己的那份小点心吃光了,惟有放在他面前菜碟中的那份一动未动,散席时他用纸包好带走了。带给谁不言而喻。后来又集中到明港军营搞运动的时候,男女分别一律住集体宿舍,而夫妻相会只有每天晚饭后的那点时间,这时便会看到杨绛先生提着手绢里已经切好的西瓜,来与钱先生相会,寻寻觅觅地找一个共餐的地方。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中记述了她与钱先生的菜园相会,写道“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相会的情人”。

钱杨两先生精神上更是相依为命。当年杨绛为了钱钟书创作《围城》,让钱先生辞去职业,家里辞退女仆,她亲自做“灶下婢”。杨绛不久前又透露,《围城》中一位女性人物作的诗,原来是钱先生托她代拟的;后来她创作《洗澡》,遇到一个人物需要做一首古体诗,便央求钱先生帮忙,钱先生捉刀几首,任她去选。更多的秘密,外人当然无法知道了。不过,有一次我与他们夫妻同车,恰好我刚收到一本新出版的《干校六记》,就便请身边作者签名留念。杨绛先生接过书后却悄声征询身旁钱先生的意见:“怎么写好?”钱先生略一思考,低声回答:“就写‘指教’吧?”由此我想:他们平素在创作、学术上的切磋会是怎样的呢?在他们各自独具的成就中,有多少是对方的爱助,或许将是一个有意思的探讨课题。

钱先生有病已经住院逾年,可以说这中间是杨绛先生与他一起与病魔战斗。她每天根据钱先生的胃口亲自配制食物,陪伴在床边。一次在病房前走廊里见到杨绛先生,虽然劳瘁,却依然笑脸迎人。她说:“其实,我也没有比医生更好的办法,不过是每天来伏在他耳边跟他说话。我跟他说:‘你觉得累了,或者不想听,你就闭上眼睛睡觉。’这会儿他睡着了。”

柯灵 渊博睿智的钟书君

钱钟书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和睿智,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他博极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无所不精,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揽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绝傍前人,熔铸为卓然一家的“钱学”。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水晶般的透明与坚实,形成他立身处世的独特风格。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里,就是层出不穷的警句,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警句。

钱氏健谈,口若悬河,舌粲莲花,隽思妙语,议论风生,令人忘倦。但他更解得“沉默是金”的真谛。《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无一不受过抨击;《宋诗选注》也受过声势浩大的“严肃”批判,他一例恝然置之,如菩萨低眉,拈花微笑。最难能的是,在“忧天将压,避地无之”的险恶环境中,他有本事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凝神静气,一心经营他的名山事业。《谈艺录》和《管锥编》,都是这样的“忧患之书”。

他还有个“怪僻”,不肯参加任何“学会”。近年来,这一类团体如雨后春笋,他一概谢绝挂名,因此也颇得罪了一些热心的发起人。两年前,爱读他著作的人计划成立“钱学研究会”,出版刊物,他全力阻止。他对我说:“我是不喜欢这类东西的人,没想到自己成为组织‘学会’的借口,真是‘人生的讽刺’了!人生的讽刺是免不了的,只希望‘缓刑’到人死以后。”

钱氏从不标榜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颂今非古,颂古非今,重洋轻中,重中轻洋,滔滔者天下皆是,惟钱氏能植根华夏,冶中外古今于一炉,追来溯往,抽丝剥茧,排比参照,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通雅淹博而没有学院气和学究气。白话文的提倡与实践,对新文化运动是一大功绩;但检点白话文本身的成就,却很难说已臻完全成熟的境界。钱氏通晓多种外语,兼擅文言,但他笔下的白话文,却是道地的白,清如水,明如镜,绝少沾染洋气与古气,纯净而耐人寻味。这种难以企及的佳境,除了清醒的头脑,卓异的识力加深厚的功底,无法作更合理的解释。《谈艺录》、《管锥编》的文字,则是道地的文,典雅奥丽,手挥目送,俯仰自得。我曾问他,这两部学术性著作为什么用文言写作?他回答说:因为都是在难以保存的时代写的,并且也借此测验旧文体有多少弹性可以容纳新思想。这两句简单的话里,自有许多慷慨苍凉的弦外之音。但我却别有一些个人的私见:笔记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笔精墨妙,挥洒自如,以简御繁,有余不尽,可惜“五四”后几成绝响。钱氏以最经济曼妙的文字,凝聚长年累月的心得,将浩浩如长江大河的古籍经典,点化评析,萃于一编,正是量体裁衣、称身惬意的形式,更便于流传久远,嘉惠后人。

摘自 杨联芬编《钱钟书评说七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5月出版

相关新闻

  • 222015.10

    痴迷钱钟书

    钱钟书虽离世已久,但当我翻阅后人为其所撰传记,他的音容笑貌,伏案挥笔时的才雅与举手投足间的呆痴,即使与我阴阳暌隔,也仍能透过生冷的纸面,在我脑海里如临....

  • 272016.09

    钱钟书杨绛夫妇与李健吾的文学渊源

    李健吾、钱钟书皆为学贯中西、成果丰硕、集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型作家、作家型学者,他们在创作与治学之间游刃有余,皆取得卓越成就。他们的人生轨迹....

  • 012009.01

    追思钱钟书先生系列纪念活动举行

    2008年适逢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清华大学于10月至12月期间举办了“追思钱钟书先生、建设人文校园、迎接百年校庆”系列纪念活动。

  • 122015.05
  • 182013.06
  • 072011.12
  • 192010.11
  • 082010.12
  • 302009.03
  • 062008.10

    钱钟书夫人杨绛将出版传记 记录98年风雨

    来源:京华时报2008年9月27日9月26日三联书店透露,钱钟书夫人、著名作家杨绛传记《听杨绛谈往事》即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并计划于10月8日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步上市。据称,该书作者为教育家吴宓之女吴学昭,书中记录了自杨绛出生至98岁的经历。杨绛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称“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新书将于10月8日全国同步上市。据三联书店透露,《听杨绛谈往事》实际上相当于一本杨绛的自述。作者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