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纪念华罗庚逝世25周年大会”文字实录(上)

2010-06-21 |

2010612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逝世25周年的日子。25年前的612,华罗庚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学术报告时,突然倒在了讲坛上——战士战死在战场,科学家倒在了讲台上,一代数学大师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谢幕,这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华罗庚的亲传弟子、亲朋好友和家人(多数是德高望重的院士、数学家)于2010612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会聚一堂,共同回忆华老生平的点点滴滴。人民网和中国科普博览网站进行了全程网络视频直播。

以下是会议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5年前的今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不幸辞世。25年过去了,华老为之奋斗一生的数学事业蓬勃发展,当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们在国际讲坛崭露头角,当中国的数学向数学大国向数学强国迈进的时候,当中国的数学家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为此做出的杰出的贡献。

今天,华罗庚先生的家属,教过的学生,以及青年学生们共聚一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共同缅怀华老。现在请允许我介绍今天莅临主会场的嘉宾。他们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系统科学研究院王元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乐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万哲先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陆启铿院士、越民义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院士,中国科学院华罗庚应用数学与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庄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计雷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管理工程学院院长陈德泉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颜基义教授,华罗庚先生之儿子华光教授。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华老的亲友科大5811班校友,让我们对他们的莅临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会议我们在中国科技大学还设立了分会场,参加出席分会场科技大学的领导有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叶向东教授。现在我们有请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致开幕词,大家欢迎。

[王跃飞]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相聚与此,共同缅怀一代数学大师国人楷模华罗庚先生。1985612,也就是25年前的今天,华老应邀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学术报告。在他做完报告的时候,突然就倒在了讲台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谢幕,实现了他一心为人民,慷慨之此生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豪迈誓言。612成为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日子。今天在座的嘉宾中有华老的学生、故友、家人和许多著名数学家,有来自相关单位的领导,同事和同学们,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作为享誉世界的杰出数学家,华老一生奋斗不息,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研究事业,他的多复变数论等堪称学术界的楷模,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致力于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并为此做出重大贡献。在华老生命最后20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数学应用方法的工作之中,特别是双法,优法、运筹法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今年恰好是华老诞辰100周年,从年初到今年年底,我们研究院配合上级有关单位,联合兄弟院所,相关机构和新闻媒体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我们在深切怀念华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继承华老的科学精神,学术思想和爱国情怀,学习华老留给我们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深刻学习感受他对我国科学事业,数学事业发展的奉献精神和殷切期待。

在今天的纪念活动中,我们研究院联合了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网络科普联盟办公室,科学时报等单位,通过公众报道,在线访谈的形式,缅怀华老,并通过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科学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向全国转播,在此对相关单位和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希望通过今天的充分报道,能够表达我们对华老的深切怀念,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了解感受一代宗师华罗庚先生,使他的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跃飞书记,下面有请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叶向东教授讲话。

[叶向东]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同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的高尚品质,并借此机会让一代数学宗师华罗庚先生的宝贵精神遗产得以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华罗庚先生是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创始人和开拓者。他一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其研究成果举世瞩目,他在致力于数学研究的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将数学理念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罗庚先生在中国科大工作期间,创造性的提出了“一条龙”教学方法,开拓了一条培养数学人才的创新之路,中国科大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华罗庚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先生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先生之功山高水长,先生永远活在中国科大全体师生的心中。

最后,我谨代表中国科大衷心的祝愿纪念华罗庚先生逝世25周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1952年,王元院士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从事数论研究,从此他与华老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合作了33年,王元花9年的时间,为华罗庚先生编写了传记,可以说他是对华老了解最为深刻的几个学生之一。下面我们有请王元院士与我们一同重温华老的人生书卷,大家欢迎。

[王元]尊敬的各位来宾,早晨好。今年是华罗庚先生百年华诞,也是他仙逝25周年。

华先生于1931年去清华大学任数学系图书管理员,那时中国的现代数学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方向集中于局部微分几何与级数求和,再加上一点其他的零星研究。 

华先生则以数论为研究方向,至1935年,他就进入了当时堆垒数论研究主流,即哈代、利特尔伍德与拉马努金圆法,及维诺格拉多夫指数和估计方法等当时世界最深刻的数学研究领域之一。他勇于攀登,在当时的中国,实属奇迹。

华先生的数论研究以1940年其著作《堆垒素数论》的完成而告一段落。这时他感到维氏关于外尔和估计方法已很少继续改进的前景。如果仍然研究数论,很可能学术生命就实际上结束了。虽然他已是著名的数论学家,但仍然结束了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将矩阵几何、自守函数、典型群与多复变函数论放在一起研究,目标为将代数学与函数论的一些经典结果推广到矩阵空间,这一研究是将矩阵看成点的推广,需要不同的工具与方法。这就使他的数学研究出现了新局面,诚如丘成桐先生指出的,华罗庚的多复变函数论研究比国外同类研究早了十年。这不仅说明华先生勇于攀登,而且工作是超前的,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达到这一成就,实为奇谈。

1958年开始,“左”的一套风行。中国没有应用数学传统,数学家如何使他们的工作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家茫茫然,束手无策。作为中国数学的领导人,华先生承受的压力更为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他不顾年已半百,毅然跟年轻人一道,探索应用数学研究的多种途径。他学习与研究过矿业学家与地理学家估计矿藏能量与坡地面积的方法,他到中国的工业部门,特别是运输部门去普及过线性规划,他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数论在多重积分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与经验。由于这些方面的成果难于在中国广泛推广与使用,所以华先生仍不停地思考数学直接而又广泛地服务于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途径。

1965年开始,华先生毅然去中国工业部门普及“双法”,即统筹法与优选法。所谓统筹法,即国外的CPMPERT,优选法即斐波那契法与黄金分割法,他将“双法”加以通俗讲述,写成了几乎不用数学语言表述的“平话”小册子,使一般工程技术人员,甚至工人都能懂。他不顾作为一个大数学家的身份及年老多病,十多年来,几乎走遍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工人演讲,指导他们将“双法”用于生产,充分表现了华先生将国家与人民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华先生将寻求中国数学独立于世界之林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为了这一目的,在他生前屡受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努力。他很反感那种不谈真才实学,以虚名、头衔、学位等作为取士的标准。早在1936年,在剑桥大学时,华先生就没有刻意追求“博士”学位,而是尽量抓紧时间做研究,学习各方面知识,力求取得真才实学以报效国家。

华先生一贯重视培养与提拔年轻数学家,中国好几代数学家都曾得益于他的教诲,他还用简洁的语言将他的治学经验,著文告诉广大的青年。

华先生是十分爱国的。作为伊利诺依大学的终身教授,1950年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回国,担当起了发展中国数学的领导重任。华先生曾得到过中国几位前辈数学家的提拔与帮助。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还得到了党领导对他的保护与关心,对此他是感激铭心,试图尽量回报的。特别可贵的是在那些政治运动中,他都受到了无理的攻击,甚至“批斗”,但他从来没有为了“保护”自己而去诬陷其他人。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他高尚的个人品质。

华先生的一生就是一本大书,值得我们永远认真地学习。谢谢。

[主持人]华罗庚先生在日本逝世时,杨乐院士时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当他和他的同事们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异常沉痛。25年过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继承华罗庚先生的遗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下面我们有请杨乐院士讲话。他的题目是《缅怀与回忆华罗庚教授》,大家欢迎。

[杨乐]各位来宾,各位同仁,今天是612号。整整25年前的今天,我觉得有件事情还是记忆非常深刻。那就是中国的一代巨星华罗庚教授突然逝世。那天晚上,到了很晚的时候,大概是十一二点,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党委书记通知这样一件非常突然的事情。我觉得我当时听到以后,极其惊愕。而且在那几天时间中间,包括到机场去接华罗庚先生的骨灰以及后来举行告别仪式,我觉得我都一直在这样一种很愕然的情绪中间不能自拔,因为这个对中国数学界确实是一个晴天霹雳。

我记得我还是在中学里的时候,就听说过华老的事迹,很多同学们有的时候谈起,看到了一些报纸上或者期刊上的一些文章,介绍华罗庚的非常传奇性的一些事迹。

第一次见到华老,是我进入北京大学1956年一年级的时候。系里请华老来给大家做通俗演讲,这个时候见到了华老。华老当然讲的非常风趣,很具体,包含的内容也很深刻,其中有些内容我觉得到现在也还能记住。他说,你们要随时随地发现数学问题,比如说一个汽车牌照的号码,他说到底这是不是素数,或者说这是不是若干个素数的平方和呀,他能提出这样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到了三年级以后,念完三年以后,要分专门化了。那时候有很多领域,但是当时我们同学中间一批成绩很出色的同学,都向往念函数论。其中我觉得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华老的影响。我们分到函数论专门化以后,20多个同学还专门跟华老约了到他在数学所的原来那个楼中间412的那个办公室,我们围坐在他的身边,听他讲学习函数论的意义和方法。我觉得感到非常亲切。

但是真正跟华老有比较多的接触是1962年,分到数学所以后。那一年,华老招了几个多复变的研究生,都是我们北大的同学。因为我和张广厚是熊先生的研究生,在同一个函数论研究室,所以当华老有的时候把他的研究生约去来谈学习上的一些情况,就是打基础的时候,有的时候也顺带把我和张广厚叫去,我记得我们刚到所里,他就希望我们打好基础。

我觉得华老对青年人的提携是非常突出的。当我们刚到数学所的时候,就听到他的一些传说。说他在讨论班上要求青年人演讲的时候非常之严谨,不断的提问题,而且问题常常一个程式跟着另外一个程式。到最后有些学生就觉得,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就通俗的称为“挂黑板”。但是我们62年到数学所以后,我觉得这种情况就已经比较少了。可能华老也是开始年龄更大一点,对年轻人更加多的是支持和鼓励。他常常说,我是希望年轻人站在我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华老勉励年轻人提出学习要十分勤奋。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人家花一个钟点做的事情,学的东西,他说我花两个钟点来做,他说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人家一个钟点做的事情,我20分钟就可以做出来,就因为前面打下了这么的功夫。

华老当年学习是很勤奋和努力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90年代的时候,钱伟长先生曾经到我们院来,约了元老,跟我们谈过一次。他在谈话中间就谈到他当年在清华学习的时候的事情。他是1931年秋天入学,入学不久,就“九·一八”事变了,他原来在中小学阶段读过一段时间的诗书,原来想进大学以后学中文和历史,到学校以后遇上“九·一八”他就改变了这个方向,他想改成学物理,当然非常困难。因为他中学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遇到很多困难。他说他非常勤奋,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他说他当时以为他是全清华最用功,最刻苦的一个人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才发现,还有人比他更用功,那就是华老,华罗庚。他说他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但是华老每天早晨四点半就开始学习了。这就是一个例子说明华老当年他的勤奋,对年轻人他也是用这种精神来鼓励的。他还提出,年轻人要学习前人已有的知识,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提高。他说他在清华学习的时候,比如说学习复变函数。他说他认真学,后来他就觉得,他证明了一些新定理,可是再继续往前深入的学习发现,他证明的定理原来就是个系定理。所以他说要有好的条件,要很好的学习前人的东西,他说如果他是留在原地的话,就不可能有学术上那么高的造就。他说得益有清华和剑桥这么好的条件,其实他本人的努力是更加主要的。

华老还对我们说,如果年轻人学生向你提问题的时候,要跟学生一起来做。而不是把学生提的问题拿回去,经过晚上的解答,第二天把非常漂亮,非常完整的一个答案来给学生。他说跟学生一起做,学生就发现,原来这个老师或者专家也不是天才,他拿到这个问题以后,也不是一下子脑子里就有了很完整很漂亮的答案,可能一开始也感到惶恐,无处下手,也感到中间可能有曲折,他说种种情况都可能发生。这样就让这个让学生有深切的了解到,原来自己并不是那么愚蠢,遇到这个问题都不会了,老师和专家拿到这个东西以后,也照样的会有遇到曲折、遇到障碍、遇到困难的地方。

当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宣传我和张广厚。后来过了不久,华老见到我和张广厚,他跟我们说了一件事情。他说当时他在哈尔滨期间,有医生和护士就问他,说报上宣传的杨乐、张广厚是不是你的学生。他说不是,他们是我的师弟,我们有共同的老师熊庆来先生。当然这是华老和对我和张广厚非常的抬举,也是希望提携我们的一种表现。我在793月份,中国数学会在杭州举行理事会会议。当时也是刚改革开放不久,浙江省的科协,就在杭州的一个很大的剧场举行对年轻人的报告会,鼓励年轻人学习。当时华老、苏老等等这些人都参加了。在前一半由这些老先生做一些简短的讲话。休息以后,会议安排请我做一个关于学习具体的一个报告。到中间这些老先生退场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华老就跟我说,说这儿就交给你了,我当时就觉得,华老对年轻人,哪怕那时候到场的实际上主要是一些中学生,也是非常关心的,希望他们好好成长的。

另外就是华老对学术交流也非常重视,我还记得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华老带一个数学代表团到美国去访问。访问完了,华老又留在那儿继续到一些美国的大学去,一共访问了五个月。回来以后,他就提出来,他说一些文艺表演的团体到国外,或者到外地进行了演出以后,回来要有一个汇报演出。他说我们现在也改革开放几年了,很多人也出过国了,做过学术演讲了,也看到国外的一些情况了,他说我们是不是也来一个汇报演出呢?在他的提议之下,他就约了一些数学界的同仁到中国科技大学。

华老在那儿呆了四个星期,1981年大概春天的时候,他呆了四个星期。他约了王元先生、我、张广厚还有数学界的许多学者到那儿去,每个人都做演讲。我记得我做演讲的一次,华老也在场。当时改革开放不久,我就觉得在给科技大学的一些听众,其中也有比较多的是研究生或者是年轻学者。所以我尽量讲一点他们能够听懂的一些内容,演讲的内容就是能够把程度稍微压低一点。其中我还讲到,因为要希望达到这个目的,我中间有一个方面的证明,用到一个不等式。当然这个不等式确实类型也有些特别,也还有点意思,我也提到写了这个不等式。演讲完了,看到华老他自己在纸上把这个不等式写下来,而且他还琢磨了大概有一个多钟点,琢磨这个不等式到底是什么含义。而且他还希望能给出一个他的证明,因为这个不等式类型比较特殊,不那么长,不那么好像能够司空见惯的。所以他花了一个多钟点考虑这个问题。事后他得到一个证明,而且他跟我说,他说数学的学术演讲,很多内容不是所有的听众都知道的,他说我听学术演讲也是这样,但是我要抓住我听懂的东西,而且非常认真的来思考。这就是华老,我觉得他对学术交流非常严肃和认真的态度。

当然关于涉及到这些方面的事情还比较多。比如说七十年代末,1979年,我到美国的一个大学访问两个多月的时候。有一次在走廊里,一位数学系的教授,就叫住我,他说你认识华罗庚吗?我说当然,他说他是华罗庚教授当年1940年代末期在伊利诺依大学当教授的时候,他说我是那儿的学生。所以他看到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学生,他马上就想到中国,就联想起华老来。当然这样的事例还比较多。其实像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确实中国数学因为经过了二十年的在封闭的环境之下,尤其是文革十年与外界的完全隔绝,中国数学确实在那时候水平不理想,而且在世界上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什么,但是华老是一个例外。华老的著作依然是在各地的数学系的图书馆里。华老在中国,数学的近代史上,我觉得水平是最突出、贡献最大的一位数学家,我们现在纪念他,有非常伟大的意义。因为现在的绝大多数中青年的学者,可能都没有跟华老接触过。

所以我们要宣扬华老的这种对对待数学研究、对待培育年轻人才、对待学术交流的精神,以他为榜样,我们齐心协力,努力奋斗,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国际上的数学强国。

[主持人]1950年,华罗庚教授归国后,重新登上清华大学讲坛,教授广义相对论,当时万哲先给华老做助教,下面请万哲先给我们讲述华老在清华的点点滴滴,他的题目是《忆华罗庚老师1950年回到清华园执教》。大家欢迎。

[万哲先]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华罗庚老师逝世25周。首先使我们想到,在新中国成立不到半年,19503月,华罗庚老师怀着满腔爱国热情,舍弃了美国大学里活跃的科研环境和优越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回到清华园执教。他这一爱国行动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和清华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那时候华老师还没有回国,一般是在2月,2月初或者是1月底的时候,清华大学的注册课已经宣布了,宣布的课程表已经有。就是数学系那时候清华叫算学系,算学系有初等数论和广义矩阵论两门课。这两门课的授课老师都是华罗庚。华老师回到清华园已经3月份了,已经开学有一段时间了,很快就走上了课堂。他当时是非常兴奋的,因为教了几年外国学生,现在回来教自己国内的学生,而他们的程度又非常之好,是让他赞不绝口的,当时初等数论的学生都很优秀,他一再称赞这些学生非常好。这些上课的学生当然更是兴奋了,有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给他们讲课,而讲课又非常之清晰。重点突出,引人入胜,深入浅出,而且富有启发性,所以学生更是非常兴奋的。我当时很幸运的被系里指定作为广义矩阵论课程的助教,从而有了直接跟华罗庚老师学习并在他指导下做研究的机会。

当时有初等数论这个课,在广义矩阵论这门课第一节的课程,华罗庚老师就列出了这门课的提纲。他特别强调,整个讲课计划完成以后,会给许多数学分支以新的面貌。华老师的这个讲课提纲把学生过去学过的、还没有学过的许多知识都用矩阵这个工具做了起来,并且指出了发展前途。学生听了大开眼界,颇受启发,而且获益非常多的。这个学期,就是华老师刚回国的这个学期,是1950年的上半年这个学期,他除了开两门课,给学生讲两门课之外,他还组织了清华算学系的综合讨论班,请系内和校外的一些数学家来演讲,来介绍他们的工作。另外当时清华数学系的学生,自发的组织了一些小型的讨论班,华老师就把这些小型班称之为“婴儿讨论班”,他觉得是小孩,但是他对婴儿讨论班也是非常喜爱的,他亲自来参加婴儿讨论班,而在讨论班上跟学生一起讨论,来进行指导。同时清华数学系的布告牌里,就多了一样东西了,就是数学问题解答,华老师过一段时间就出一个题目,叫数学问题解答,大家都可以来回答这些问题,组织了这样许多的活动,就使得清华算学系的学术活动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比以前就活跃很多了。

1950年的下半年,华罗庚老师当时已经被指定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但是19501951年这个学年他仍然在清华大学讲授广义矩阵论这个课,他一面讲课,一面带学生做研究。这样学生既学了知识,又学会了做研究,收获很大。他和他学生的工作,被国外的数学家称为“典型群中国学派”的工作。1975年访华的美国数学家代表团回国以后,写了一个报告,当时举了中国五项很重要的成就。其中有一项就是华罗庚老师典型群的工作。华老师在课堂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研究工作要求也是很高的。他经常强调的要选有意义的问题做,要有新的想法,要创造,而不要画葫芦。一旦学生有了新的想法,得到了点滴的成果,他就鼓励,另一方面,他又告诫学生不要眼高手低,只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踏踏实实的工作,收获就会到来。

1951年秋天,到1952年初,和1956年秋天和1957年初,那时候他已经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担任所长的工作了。他还在数学研究所组织典型群讨论班,后来指示我把这个工作继续做下去。当时他在清华讲课一共写了六章,我跟着又写了六章,总共12章,主要大部分的内容,讨论典型群,所以在63年就以典型群书出版了。另外他在清华讲初等数论的讲义是他在昆明的讲初等数论的讲义,后来又在数学研究所又讲了一次,后来数论导引前六章,那个稿子就是昆明的稿子,在清华又讲了一遍。后来在数学所讲,后来续写了一些,后来出版了他数论导引的书。《典型群》这个书,我就想说一下,在国内影响是很大的,很快就绝版了,但是读者很需要,我知道的有一个学校,一个不太大的学校。那里有几位教授,他们想要念这个书,找不到这个书怎么办呢?就用扫描,扫描到蜡纸上再印出来,印了好几册,不是卖的书,非卖品,不知道多少册,可见大家很需要,想方设法的把它弄到。现在科学出版社,我们院的华罗庚重点实验室已经编制出版了《华罗庚文集》这些书都在里面,我想这件事情一定很受到读者的欢迎的。

今年是华老师诞生100周年,逝世25周年,我想出版华罗庚老师的文集应该是对他很好的纪念,谢谢大家。

[主持人]1950年,当时陆启铿院士是中山大学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听了华老在中山大学的学术报告后,他找到了华先生,要做他的学生,跟他做研究,并把自己的文章呈交给华老。1950年陆先生毕业留校,51年华老把他从中山大学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从其陆启铿院士成了华老的学生。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下面我们有请陆启铿先生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大家欢迎。

[陆启铿]“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这不是我的提法。1985612,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坛上倒下去的第二天,联邦德国在波恩的马普数学研究所通告牌上,根据所长Hirzebruch的指示,挂上了华罗庚的照片,并且把联邦德国一家主要报纸的有关报道剪贴在其下面。报道说,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去世。这是德国人对他的评价。

当时我正在那个所访问,我想有不少数学家的成就并不亚于华罗庚,为什么那个报纸把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称号给了华罗庚呢?我想这大概他们认为,华裔数学家的学术成就多数在国外,很多人定居在国外,加入外国籍,唯独华罗庚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便没有犹豫,没有观望,毅然携全家从美国绕道回国,把40岁以后的后半生,完全贡献于新中国的数学科学事业。正如美国《科学》杂志期刊上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篇文章所说:“他,就是华罗庚,形成了中国的数学。他与祖国共患难,同甘苦,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崇敬”。

上述《科学》的文章还说,他就是华罗庚,在中国人民的地位,有如爱因斯坦之在美国。我想这并不是说华罗庚的科学成就堪与爱因斯坦相比。但是在美国大多数人民并不知道相对论是什么东西,但是他们为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中国的广大人民也一样,他们为华罗庚拖着病残之躯,走遍中国,到工厂,矿山、油田、农村,深入群众,为的是祖国建设尽自己的力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所感动。

我曾经访问过六七个国家,那里的华侨对华罗庚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1980年,我跟着华老到香港参加东南亚数学会会议,到了那天起,香港各个大报纸每天都登华罗庚的消息。有一次通俗性的演讲,会场爆满,大多数听众也只能从电视上来看,香港的著名人士虽然不是数学家,也都请他,不做数学的人,也请他,宴请华老为荣。

下面的一张照片就是香港的船王宴请华罗庚,我也跟着沾光了。不但外国的数学家和我谈话时,都知道华罗庚,就是有些不以数学为专业的科学家,也知道中国有个华罗庚。这个照片就是1980年参加东南亚数学双年会,这是陈省身,这是船王,这是华老,这是我和谷超豪。

华罗庚在国际数学界有很高的声誉,198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是第一个国内获得美国院士的人。这有一个小插曲,就是《人民日报》登载这个消息的时候,报道只有一小豆腐块那么大,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同时同一版登在头条半栏篇幅报告我国解放后到美国留学得到第一个博士学位。我很生气,因此组织了数学所的老同志,在友谊宾馆请华罗庚吃饭,表示祝贺。这个是照片,是吃饭的时候,那都是我们自己掏钱,不能报销,就是请华老吃饭。

上面说过,华罗庚在国外有很大的声望,我作为他的学生跟助手,每次邀请国外专家访问的时候,必先征求他的意见,得到批准之后,才以他的名义出邀请,否则以我的无名之辈邀请就很困难了。国外邀请我去访问,恐怕也是冲着华老和我的原因。伍鸿熙在78年到数学所讲学时,在医院中见到华罗庚,领导接见时他不在场,由专人拍摄的照片没有华老,就不要了。丘成桐与肖荫堂79年到数学所讲学时,华罗庚在英文访问,所有只有他们和我的合影,华老不在。以后许多国内外著名数学家来访问数学所,如普林斯顿研究所所长Wolf,马普数学研究所所长HirzebruchABorelGrauer虽然也见到华罗庚,但是没有留下照片,他照片很少。他们有些人见到华老了,法国高等研究所所长Kuiper等来访,都没有见到华老,原因都是在国外。下面是一张华老1981年在杭州刘庄主持的国际多副便函数杭州会议的照片,很难得。这是和德国、美国,很多人都去了。

1985年,我在德国正等着华老访问日本之后到德国接受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的称号时,他在讲坛上倒下去了。国外的报纸是这样评论的,“正如一个将军在战场上倒下一样的光荣”。华老从一开始便注意在数学研究所建立一个优良的学风,我自1951年有幸成为华老的学生,那时候中国很落后,在七十年代跟他交流,那时候比较黑白,这是新华社的一个记者照的。华老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他最初叫我报告R.Fueter写的模函数论,我都是事先战战兢兢小心准备,每一个细节都演算过,以防他问起来。纵然如此,他还问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经常吊在黑板上,十分狼狈。

开始的时候我很不好受,面子上很难过,后来我觉得训练使我受益匪浅,知道什么是严谨与严密,以及把一个复杂的定理证明,分析为各个要素并找出关键的所在。就是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了其中有些页有黄土斑斑的污点。我问华老为什么书那么脏,他说西南联大躲空袭的时候,在防空洞看书,一个炸弹掉下来,把防空洞炸塌,连人带书埋在土里,他在飞机轰炸的时候还能专心看书,那种雷打不动的精神,使我深深感动。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陆先生。在华老的众多弟子中,越民义教授是与华老接触较多的学生之一,下面我们有请越民义先生跟我们讲华老的二三事,他报告的题目是回忆华罗庚老师二三事。欢迎。

[越民义]很抱歉没有讲稿,通知我来讲华先生的几件事情,我就想,尽管这些事情是小事,但是对于我终身各方面有很深的影响,我讲一讲华先生在工作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事。

我觉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在1953年、52年,当时匈牙利一个数学家到中国来访问,当时报告结束后,一个中国的数学家提出了一个不等式。瑞利说他没做出来,后来瑞利把这个不等式写在黑板上,让我去做。当时我参加了,因为当时数学所人很少,没有几个人,我看到不等式,但是我没放在心上。华先生把这个不等式给做了,然后把他写的关于不等式的证明稿子,有一个恒定式,把手稿交给我,问我有没有错。我看了以后,没有看出错误。其实在我心里想,华先生解决问题不会有错。所以我就把华先生手稿交给瑞利了,说这个证明没错。华先生是星期六的时候给我的,到第二天,星期天我们出去玩去了,后来星期日的晚上华先生就问我,他说那个证明是错的,我没看出来。

后来星期天晚上,华先生花了一个晚上,把这个证明写出来了,给了一个正确的证明。当时华先生很不高兴,他就说你把错误的证明给了瑞利,让外国人看你们中国人什么水平,他说你丢脸不丢脸啊。后来这个事情就把我叫去,说这是影响国家的名声的事情。我说这个事情一方面我本人没做出来,后来这个证明华先生证明错了。当时我想第一条,我能力很差,证明这个是错的我没看出来,第二,我对工作不负责任,华先生交给我看,我没仔细看,我工作很不负责任。第三,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小的事情,因为你要给外国人,对中国数学家是有影响的事情,所以我想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深。这件事情在我心里面,以后工作里面,我就注意,到底这个东西有没有错,那个东西我根本没有认真看,所以这件事情尽管是小事情,但是工作的态度各方面给我很大的教训,对我影响很深,这是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就是华先生讲初等数论。他把一篇文章给我了,文章给我之后,他让我写讲义,他星期一的时候讲课,我写了,写了之后,星期一的时候我交给他。他一去讲课一看,写的不成样子,没法讲了。当时听众很多,有二三十个人,华先生当时很生气,就把稿子扔在地上,他说我这个没法子讲。当时我算是助研,是讲师。他把讲稿都扔在地上了,我很生气,当时就不干了。华先生到下午把我找去,他把讲义简化,从里面挑出几个东西出来,这么安排。这个文章让人家一看就很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间那一段单独很多东西挑出来。我一看果然,如果这么写出文章来,就很清楚。这个事情给我很大教训,我以后写东西,都要让人看起来很清楚。文章写出来一看顺理成章,看起来没什么困难,实际上花了他很大的功夫。我讲华先生给我一个,教我这么写文章,这也是很大的教训,影响也很深。一直到现在,我马上90岁了,但是我现在写东西很注意,这就表现出来,让读者很容易接受,这对我影响很深。

第三件事情是讲课。一般讲课讲得不清楚,怎么把课组织好。我听华先生的课确实讲得好,他把很复杂的东西一条条解说,讲得顺理成章,很清楚,而且能把重点突出来,给我很深的印象。我们做一些工作,我跟着华先生,我也搞了好几年了,但是我听华先生讲,我感觉我很多地方不足没有发现,应该好好的学习,所以我一直到现在要读书要学习,写的东西也好,我都要看看,我是不是真正理解这个东西。

华先生这个人对感情非常重。我们两个人去参加一个老先生的遗体告别,北大的教授。当时已经告别了,我同华先生去了,华先生他在前面走,我在后面,出来的时候,我们一起走,绕着一圈就出来了。我看见华先生当时满脸的眼泪,很伤心的。华先生作为老师,对他学生的感情,我觉得非常深厚,让我自己感到我对人是不是有这种感情。我讲这些事情是我亲身体会,我感觉华先生有很多很多优点,因为这几件事情对我影响很深刻,让我讲讲和华先生交往,我就讲这些,感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越先生,1956年华罗庚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华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筹备工作中,为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来为我们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华老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诞生》,大家欢迎。

[李国杰]各位老前辈,各位来宾,上午好,刚刚主席已经介绍了,大家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个最伟大的数学家,但是可能有很多人还不知道,对于中国计算机事业诞生,华老是一个奠基人和主要的创始人。在我们计算所成立50周年的时候,我们出了一本书,我的导师夏培肃写了一篇文章——《华罗庚与中国计算技术》。我是代夏培肃院士来给大家讲一下。

早在1947年和1948年,华罗庚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不是普林斯顿大学,就是高级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并不属于普林斯顿大学。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受到冯·诺依曼的赞赏。他让华罗庚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并且和华罗庚讨论了有关学术的问题,华罗庚心里开始盘算着回国以后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华罗庚19502月回国的,他下决心回国,而且还动员留学生回国,他的家成为动员留学生回国的一个场所,华罗庚回国途中就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这封信在留学生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的导师夏先生当时在英国留学,他读的这个信以后十分感动,也增强了学成回国的决心。

华罗庚回国以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华罗庚领导下的数学研究所开展了纯数学的研究,还开展了理论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华罗庚念念不忘在中国要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华罗庚不愧是一位有远见的科学家,在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计算机是科学发展新的生长点,并且积极的倡导和组织了这方面的工作。

1952年,全国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电机系物色了三个人去研究计算机,有一个就是夏老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的科研小组,这么说中国计算机的历史是1952年就开始了。这个计算机小组在华罗庚的领导下,逐渐的成长壮大,成为了一个具有活力和有能力承担重担的小组。1956年春,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我国科学12年的远景规划,计算技术属于被规划之列,华罗庚担任了计算技术规划组的组长,这次规划对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确定了正确的原则,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有利的指导思想。我最近也在做,后来把规划拿来看一下,那时候关于计算机技术里面文字并不长,估计两三百字,但是那段话很有远见,不仅讲了造计算机,而且要搞机器翻译,这都是后来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作为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华罗庚在这次规划中发挥了很好的领导作用,规划组的成员有26名各方面的专家,他们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意见有分歧,另外还有担任顾问苏联专家,华罗庚在规划过程中,他组织专家从而很好的完成了规划任务,规划组曾经讨论过很多十分关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发展我国计算机技术,首先依靠苏联还是依靠我们自己。当时苏联认为中国研究计算机的条件还不成熟,最好送一支队伍到苏联去,在苏联的帮助下研究计算机,连人带计算机一起带回来。华罗庚听了大家讨论以后,最后思想统一了,我们应该立足于国内,送出去的只是少数人,在国内可以比较快的培养更多的大批的专家人员,所以在国内研究计算机,可以更好的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计算机设计队伍,计算机工业生产队伍,计算机应用队伍和管理队伍。

第二,如何在国内开展计算机。当时有很多人主张,很多单位同时开展研究,遍地开花了。后来华罗庚提出了“先集中后分散”这六个字,得到了规划自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个意见成为制定规划的一个原则,这一点我觉得到现在还有益处。这个做法还是应该学习当年的经验,先集中后分散。计算技术的规划,从19544月开始6月,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先集中,后分散,再一个是引进苏联先进技术。

第三,大力培养新生力量。华罗庚在规划过程中表现出的领导才能和正确的鲜明的立场,使得规划组的成员十分钦佩,领导部门征求对未来的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的意见时,大家都认为,很合适。华罗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筹备组的工作,他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计算研究所的筹备上,他千方百计落实各方面的任务,1956519号,他组织了筹备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筹备委员会从此开始工作,关于研究所的房子问题,华罗庚为了使大楼能早日建成,煞费苦心,亲自组织了各种方案,对大楼的施工他也抓得很紧。1956年夏天,华罗庚亲自抓训练班的工作,计算机训练班和计算数学训练班。195610月开学,一共有142位学员。1956年至1957年派到苏联去的考察团,实习队,研究生大学生陆续派出了。他们动身之前,华罗庚都亲自给他们鼓励。这是当时他们出国华罗庚到机场送行的照片。在研究所内,开展了规划问题的研究,筹建了实验室和实验工厂,购买了仪器设备和资料,聘请了苏联专家,这些都是在华罗庚领导下举行的,在他的号召下,冯康等自愿的从数学所到计算技术研究所。他协调了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研究所在筹备之间,成为团结奋进,热气腾腾的研究所,他准备为我国计算技术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

但是十分不幸的是,1957年他成为重点的批判对象,从此以后他没有过问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事情了。但是他对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贡献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国杰院士。史济怀教授当年也听过华老的课,后来跟华老一起工作多年,对华老的教学思想非常了解的,下面我们有请史济怀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深切怀念华罗庚教授,大家欢迎。

[史济怀]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是华罗庚教授逝世25周年的纪念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的教师们回忆起50多年前,华罗庚教授为创立科大数学系付出的辛勤劳动,都心存感激之情。1958年为加速培养我国的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华罗庚教授被任命为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的系主任。他除了领导数学系的组建工作外,还亲自为58级的学生讲授高等数学课,他一直认为,数学是一个整体,人为地把基础课一门一门分开来教不好,主张把技术课放在一起教,后来大家把这种教法称为“一条龙教学法”。在华罗庚的总构思下,还设置了其他课程,作为一条龙的组成部分,上哪些课,由谁来上,都由华罗庚先生亲自安排,例如高等数学由华先生和王元先生一起上,线代数由万哲先上,概率论由陈希如上,真是名士荟萃,风格各异,受华罗庚教授的影响,1959年关找直先生,1960年吴文俊先生为数学系讲课的时候,都采用了一条龙的教学法,他们各有各的特色,为数学系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

19614月,华罗庚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时还兼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从此华罗庚先生工作重心从数学所转移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2年华罗庚把他在数学所招收的研究生带到科大来培养,他们成为科大数学系的第一批研究生,50年来,科大数学系取得的成绩和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倾注的心血是分不开的。华罗庚教授是国际一流的知名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领域十分宽长,他在代数,数论,矩阵集合,多复变函数论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十分杰出的工作,对这些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学过复变函数论的人都知道,柯西积分公式在复变函数论中至关重要的。在多个复变数函数理论中,柯西积分公式要复杂得多。多圆柱柯西积分公式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人们一直不知道柯西积分公式是什么样子,到了1964年国外有人得到球上的柯西积分公式。他的专著《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调和分析》一书中,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深刻的工作。这本书58年由科学出版社用中文出版,63年在英国数学会就把译成英文的美国出版。

在研究工作方面,华先生经常教导学生们不要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他经常告诫学生,做学问必须从123N再到无穷,也就是说,你连一维的事都没有搞清楚,就不要去搞23维的,等到23维搞清楚再搞N维的,N维搞清楚了再去做无穷论,他的一本名著《从单位圆谈起》,正是按这个线索来写的,从单位圆盘上莫比乌斯变换谈起,逐步展开,延伸到偏微分方程。广义函数等好几个领域。华罗庚教授19641981年先后在科大举办两次综合讨论班。所谓综合讨论班就是不分学科,只要是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讨论,研究。当然这样的讨论班只有大师级的人才能掌握。81年来参加讨论班的不少是院士级的,华先生不仅要求解决问题,而且在方法上要越简单越好,记得当时有一个问题,最后归结到证明三角不等式,华先生仍然非常认真的让大家把问题做到底,尽管这已经是中学数学知识范围内的事了。

华先生是自学成才的杰出数学家,他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除了他天赋过人以外,刻苦努力、勤奋异常是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1992年我在美国普渡大学访问的时,当时遇到80高龄华罗庚教授当时在清华时的好朋友徐显休教授,他向我讲起了好几件华罗庚青年时代的勤奋化学的事例。他说华先生的第一篇投往国外的英文论文是他帮助修改的,因为华先生自学的,他第一次写英文文章不太通顺,但通过刻苦学习,不仅英文文章写得很好,而且还能用德文发表文章。他表示非常钦佩。19371938年由中华文化基金会资助,华先生去英文剑桥大学留学,师从当时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哈代教授。徐先生说,华先生到剑桥刚几天,哈代就对华先生说,你的著作很多,完成一篇好的论文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同意的话,我想你一年以内可以完成博士学位,华先生回答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有两年研究的时间,自然要多写一些有价值的论文,念博士不免有些繁文缛节,太浪费时间了,哈氏听了以后大感意外的说,东方来的人,不希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你还是第一个人,所以华先生始终是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的大数学家,徐先生还告诉我,抗战期间华先生来西南联大教书,当时条件十分困难,他们住在农家楼上,楼下饲养着猪狗牛羊,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华先生能安之若素,在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华先生的刻苦勤奋,由此可见一斑。

华罗庚教授热爱自己的祖国,50年他放弃了在伊利诺依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毅然率领全家返回刚成立的新中国,虽然在以后的若干年中他受过不少委屈,但是他仍然全身心的扑在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上,我们现在不能想象,如果不是华罗庚先生当年回国,中国现在的数论、代数、多复变这些领域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去年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大数学系合作,在科大成立了一个以华罗庚名字命名的华罗庚班,在0809级各有30名学生,由科大的老师给他们讲授基础课,四年级的时候他们将去数学院学习,这个班的学生采用滚动的方式,每年调整一次,成绩差的学生退出,补进成绩优秀的学生,使这个班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成绩也是最优秀的,目前这个班的学生在华罗庚先生的鼓舞下,学习都非常刻苦。我们相信,在数学院和科大的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华罗庚班一定能取得成功,我想这是对华罗庚先生最好的纪念。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 212010.06
  • 092020.12

    清华大学举办华罗庚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12月6日,华罗庚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于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行。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丛兵,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国际数学大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严加安、王诗宬、席南华、周向宇、江松、方复全以及来自全国数学界、科教界的专家学者,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0多个兄弟院校相关...

  • 122010.06
  • 122015.11

    专家撰文纪念华罗庚诞辰105周年

    今天是华罗庚诞辰10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日子里,曾经受到过华罗庚教导的学生会缅怀老师对学生们的精心培养与教育,也会想起华老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过的那....

  • 312021.12

    华罗庚在西南联大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爱国心切的华罗庚谢绝好友挽留,从英国剑桥大学毅然回国,1938年到达已搬迁到昆明的西南联大。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他在这里度过了近8年的时光。发表20多篇论文,完成两部数学史上的经典专著,在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研究上开辟新的领域,培养了王湘浩、钟开莱、王宪钟、朱德祥等几十位新中国院士或著名学者,并和闻一多、俞大维结下深厚友谊。一此时的西南联大,原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

  • 132016.07

    华罗庚在西南联大

    1945年,矩阵几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它的创始人,便是在牛圈里成长起来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而这一年,刚刚走出牛圈的华罗庚,只有35岁。

  • 292024.02

    华罗庚:用数学为人民服务

    今天的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华罗庚会被称作“人民的数学家”?很多年前,他的外国同行也不懂,为什么华罗庚一定要把中国的数学搞上去,而不是把自己的数学搞上去?一个天才数学家为什么非要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数学?何为“优选”?大概没有人比数学家华罗庚理解得更透彻。他一生面临一次次重大选择,也在一次次“优选”中定义自己的人生。华老来了,办法就有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过一阵“华罗庚热”。华罗庚所到之处,总会有...

  • 072020.12

    纪念华罗庚先生诞辰110周年史料图片展在清华开幕

    12月6日上午,“聪明在于学习 天才由于积累──纪念华罗庚先生诞辰110周年史料图片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主楼大厅举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参观了展览。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范宝龙,华罗庚家乡、江苏金坛华罗庚纪念馆馆长葛巍在开幕式上致辞。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党委书记叶俊主持开幕式。 陈旭参观展览范宝龙致辞范宝龙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华罗庚诞辰11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数学家,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

  • 112020.12

    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参加“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10月17—18日,金岳霖学术基金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承办的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国内外50家高校与研究机构的79名专家学者和16名研究生参会研讨。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

  • 252010.04

    清华1985级校友毕业2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4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1985级校友毕业20周年纪念大会在主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200多名1985级校友再次聚首清华,共贺母校生日、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