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顾烈烽:水利学子边疆写春秋

2009-12-24 |

顾烈烽,男,本科1965年毕业于我校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节水灌溉办公室主任、兵团水利局顾问、兵团勘测设计院顾问及副总工程师。

“一手拿镐,一手拿枪”

顾烈烽学长生于江苏省,一直在新疆工作,并坚持至今。退休之后,还在发挥余热,做着水利相关的工作。谈到自己从事的工作,顾烈烽学长用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来概括。

“我所从事的是兵团,兵团叫生产建设兵团。什么叫生产建设兵团呢?按当时毛主席教导呢,要搞微机(音),那么一边生产一边保卫边疆。我们俗话说就是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所以我们的生活来源啊、经济来源啊,要靠自己发展生产。”

王震将军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及任务做了精辟的概括:“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辗转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顾烈峰学长献身兵团,为执行神圣使命而“居”。祖国需要他在哪里,就要在哪里工作,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顾烈烽学长一直在新疆工作,他在勘测队工作了20年,担任过技术员,设计组组长,队长等职。顾烈峰学长自己从事的生产建设方面的水利工程大部分就是把水引到灌区,到灌区再用各种灌溉方式来灌溉。综合型的水利工程也有,但是在新疆兵团里头很少见。在新疆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新疆的面积比较大,大概占国家面积的1/6了,所以它的水利工程一般建设得比较多。但是二十年前新疆的经济发展比较慢一点,新疆的各方面比较滞后,资金来源少,这几年国家对新疆大力支持,中等的水利枢纽比较多。

“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好好地用”

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好好地用,是支撑顾烈烽学长在兵团耕耘45载的原动力。1965年夏天,学长响应党的召唤,主动报名到新疆去工作。当时学长的亲人对新疆是那样的陌生,甚至不掩一种惧怕之情。学长回忆到,从乌鲁木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要走七百多公里,要坐三天三夜的汽车,并且那个时候汽车不像现在的似的,又宽敞又高级。那时公共汽车很少,都是比车(音),人都坐到顶上面,站上去,条件确实比较艰苦。但是学长想到别人也在那生活,自己还比别人年轻,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第二年文革开始,国家没有好好抓工作,但是想到自己在大学扎实地学习就是为了将这些学到的东西报效祖国,就从没有想过回家,因为一回农村老家,这些知识就再无用武之地了。

2000年,顾烈峰学长曾经退休,2001年初又让学长继续工作。顾烈峰学长欣然接受了这一工作,“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好好地用”,使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及其推广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2003年,兵团滴灌面积达到28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片区,促进了兵团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3年,顾烈峰学长正式退休,但他仍着力研究探索滴灌技术,主编了一本《滴灌工程设计图集》,继续发挥了余热。

“顾烈烽来了没有”

顾烈烽学长的大学同学孟学长曾经提到,“胡锦涛每次打电话来,就问顾烈烽来了没有,还一个黄益生来了没有。这都是我们同学啊,因为当年定地就是就这些坑,你这些萝卜你就得去,那些最危险的坑他们跳了,我们就可以不跳,跳一个比较舒服的坑。”毕业时的顾学长毅然选择了大家都不愿去、不敢去的边疆,把更好的机会让给了其他同学,让昔日的同学难于忘怀。

过去清华大学学生毕业就是三院:科学院、设计院、学院。但是到学长那一年风声变了——面向地方、面向边疆、面向基层,就是说,入学的时候说培养红色精英,到毕业的时候就是普通劳动者。孟学长说到“当时我们叫‘七条汉子下天山’——七个男同学,以顾烈烽为代表,都去了新疆。” 说到当年的七个同学,顾学长感受颇深;而今,这些昔日的战友境遇各不相同,有去世的、有生重病的、有调工作的。他表示,尽管现在自己退休了,但仍然愿为新疆和兵团的水利事业再献光和热。

访谈最后,顾烈峰学长情不自禁的说道:“我为我学水利而感到相当的自豪。我觉得他讲的很对,无论到哪里你首先是要找水吧,对不对?水就是生命,水就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有幸来学水利,而且今后为水利建设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你说自豪不自豪?”

(水工71 马文鹏,吴海军)

同学感悟

从老系友的言语中,我可以感到水利事业的艰苦和沉重压力。水利事业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千秋大业,因为给予每个水利人一份压力。但是我们的老系友是乐观的,是释怀的,是骄傲的。看着一座座高大的水利设施拔地而起,听着百姓由衷的称赞和感激,老系友的脸上也展开了孩子般的笑容。感谢老系友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经历,担子就放心地交给我们这些新一代吧!(刘春泽)

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亦体会到他们经历的峥嵘岁月般的艰辛和沧桑甚至酸楚,但他们仍笑谈人生的乐观让我很有感触。另外,从他们的言谈可以窥见过往的那段久远的年代,虽然自己未能经历,从他们的讲述也部分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更多的,是他们给予我们的寄托和希望。的确,未来是我们的,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张俊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