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董瀚:钢铁战线的时代先锋

2009-11-09 |

  董瀚,清华大学1997届材料系博士毕业生,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兼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钢铁材料领域年轻的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共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121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培养研究生19名。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时代先锋”。

  建国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阅兵式威武雄壮,举世瞩目,让每位中华儿女都油然生出一股自豪感。而有一个人,对这次阅兵式有着更特殊、更亲切的感情,因为这些国产化武器战车装备所用的新型特种钢材,全都来源于他所在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就是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兼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校友董瀚。  

  与钢铁结缘

  说到与钢铁的缘分,董瀚对一部名叫 《火红的年代》的电影印象颇深,正是这部电影使幼时的董瀚充满了对钢铁英雄的敬仰之情。1978年,年仅16岁的董瀚考入浙江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物资学校任教。3年后,一心想从事钢铁事业的董瀚毅然报考了钢铁研究总院的研究生。正是这个选择,使他从此踏上了钢铁研究的道路。

  1988年硕士毕业后,董瀚留在钢铁研究总院从事研究工作。从1992年起,他成为清华大学材料系金属材料专业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后,一些同学选择了出国,董瀚却选择了留在国内做科研工作。他认为,国内钢铁科技的发展为他搭起了施展才能的事业舞台。他在读研究生时,就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了钢铁研究总院的科研工作,先后在微合金钢、汽车用钢和新一代钢铁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博士阶段的训练又进一步提高了董瀚的科研创新能力,使他在后来的钢铁研究院工作中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1996年董瀚担任钢铁研究总院材料结构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任所长。2007年任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所长。  

  在新一代钢铁材料竞赛中后来居上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钢产国,但在钢材品种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殊钢材产量和质量低,高端产品依赖国外进口。如何使中国从“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为国争先的信念成了董瀚奋战在钢铁战线上的强大精神支持。他紧盯钢材结构研究的国际前沿领域,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研发工作进展,率领研究所团队积极攻关研究。

  在董瀚的带领下,研究所先后从事了多个重要兵器用特殊钢的研制工作。在高性能兵器钢的研制过程中,深入研究了钢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相关机理,成功研制出高质量的兵器用钢,并应用于第三代主战坦克等我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上;同时拓宽装甲钢板的应用范围,将其应用于制造运钞车的防弹钢板和个人防护,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该领域中一度被清一色国外钢材所垄断的局面,使其市场价格从每吨10万元降到了如今的不到两万元。

  1997年以来,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以超细晶为特征的钢铁材料研究,新一代钢铁材料研究大战“烽烟滚滚”。1998年,董瀚在国家“973”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担任了专家委员会委员和高强度800MPa微合金化钢课题组组长,重点攻坚“钢的晶粒细化理论和技术研究”这一国际上已经持续了近10年的研发热点。细晶粒低碳钢就是把钢“细化”,把钢的组织变小,从而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强韧性。当时,一些人不相信中国人能把钢材做“细”。然而,董瀚与同事一道,通过一次次的反复实验,取得重大突破:系统地研究和提出了“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理论,成功研发出细晶粒碳结钢,把碳结钢的晶粒组织从十几微米细化到了4微米。在微合金化钢中,把晶粒组织从10余微米细化到了1微米。随后他们积极与武汉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和攀枝花钢铁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通过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轧制技术,使普通碳素结构钢板的屈服强度从200MPa级提高到400MPa级,从而使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细晶钢工业批量生产和应用。如今,从东风汽车公司和南汽依维柯公司制造的汽车大梁,到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基础结构等,均已用上了批量生产的细晶钢材,这一研究成果在工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质优价廉的新型钢材已在全国推广了 400多万吨,产值超过120亿元。董瀚带领的研究组为新一代钢铁材料实现超细晶、高均匀性、高洁净度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获得了冶金行业科学技术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清华情结

  谈起清华,董瀚深情地说,老师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指导,都使他至今念念不忘。在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研究所老一代的成员中也有不少清华人,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年轻的董瀚不论在为学还是为人上都受益匪浅。“清华一贯倡导的团队合作精神,更使我在日后的研究中受益良多。”他常常说,那些授给他的奖项,不是他一个人的荣誉,而是给予他所在的团队的荣誉。如果没有团队成员的合作,他是不可能取得那么多突出的研究成果的。

  董瀚的导师、材料系顾家琳教授这样评价他:“他有很强的事业心。在国内,他与钢厂联系密切,比较了解钢铁产业的情况,所以他的研究很符合国情,贴近工业生产实际。同时,他有很好的团结协作精神,能够发挥大家的作用。据我了解,他所带领的研究所在科研上是一个很强的团队。”

  在清华攻读博士学位的这几年,正是董瀚在学术之路上不断积累、融汇贯通、崭露头角的几年,也为他后来的创新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钢铁业亟待加强的关键环节,这也正是当代钢铁行业科研工作者的历史责任。站在钢铁材料研究的国际前沿,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董瀚给自己制订了更高的目标:他要带领自己的团队,推动中国钢铁业从“量的飞跃”向“质的跨越”转变。他也希望有更多清华学子能勇敢地承担这份责任,加入到钢铁研究的队伍中。(校友总会 钱锡康 徐立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