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桂侯 刘思雄:缘定清华,伉俪情深共白头

2019-01-17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安徽校友会”2019-01-10 |

王桂侯学长出生于1935年,四川成都人,1953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暖气通风专业,195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建筑设计院。1980年来到合肥,就职于安徽省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1995年退休,曾担任院副总工程师。

刘思雄学长出生于1934年,安徽芜湖人,毕业于人才辈出的芜湖一中,1953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暖气通风专业,与王桂侯学长是同班同学。1958年毕业后,与王桂侯学长一起被分派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内蒙古建筑学院任教,1980年回到合肥后,先后就职于科学岛等离子体所、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规划院等,从安徽省规划院党委书记职位上退休。

王桂侯学长(左)与刘思雄学长(右)

今年是王桂侯学长和刘思雄学长毕业61周年,61年弹指一挥间,他们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耄耋老人,他们从同窗伴读变成了相守夫妻,他们曾一起在血与火的年代中洗礼,也曾在火红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奉献,半个多世纪的携手,每一缕白发都诉说着一个故事,每一道皱纹都能看见对方的影子……

书香门第的“知二代”,圆梦清华

王桂侯学长出身于书香门第,父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我的伯父王国辅,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我的父亲王国树是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的学生,后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我的叔父王季冈留学比利时学习航空,我的姑父张东泉也是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与孙立人将军是同学,所以我从小就受到父辈们的影响,对清华‘并不陌生’,后来高考我就选择了清华,也算是圆了我的清华梦”。

1953年王桂侯学长入学照片

说到从成都去北京上大学,王桂侯学长激动的说:“太难了,交通特别不方便,我记得我是和当时考上北京各大学的同学一起出发的,我们先是坐敞篷汽车从成都到宝鸡,将近8天才到宝鸡,然后赶往西安,从西安坐火车再到北京,真是跋山涉水,风雨兼程”。

“到了清华园,我就拿着姑母临行前给我的一封信,去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找陈竹隐先生,她是朱自清先生的夫人,和我母亲、姑母是成都女子师范学院的同学,我在清华的五年学习生涯,一直受到陈先生的照顾,至今都非常感谢她,怀念她”。

进入清华大学后,王桂侯学长学习更加刻苦,依然是一个学霸。“大学五年,我们一共学习了33门功课,我只有一门功课是3分(5分制),平均分是4.5分,毕业时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王桂侯学长一脸骄傲的说,“好成绩的取得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那时候我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所以常常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如果熄灯后就到路灯下甚至在厕所里做习题”。

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的意义不平凡

1958年,王桂侯学长和刘思雄学长从清华大学毕业,“我是真正的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毕业以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报效祖国,回报人民,所以毕业后我选择服从祖国的安排,到边疆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后来我们就一起被分配到了呼和浩特,她进了内蒙古建筑设计院,我进了内蒙古建筑学院当老师”,刘思雄学长回忆道。

王桂侯学长与刘思雄学长的毕业证

在内蒙古,一待就是19年,直到刘思雄学长因为胃部手术(胃被切除五分之四),实在没有办法坚持,才选择回到安徽省,几经周折最后稳定在合肥。

回想起曾经奋斗的青春岁月,王桂侯学长感叹道:“我在母校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一条工作和生活经验就是‘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别人,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我在工作中,每一个项目都力求做到最好,审查图纸尽量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25本的工作笔记就是最好的证明”。

刘思雄学长在谈到自己的职业生涯时,目光里充满了坚定,“我的一生工作了37年,由于身体原因,没有完成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我先后在7家单位工作,工作很平凡,既没有高官厚禄,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我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无愧于祖国对我的培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80后”清华人依然在路上

王桂侯学长信奉的人生格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酷爱读书的王桂侯学长现在每天还会在书房里读书,各国名著王桂侯学长都是信口拈来。退休以后,王桂侯学长拥有了大量的时间,她又爱上了旅行,“国内除了西北、新疆、西藏没有去过,其他省的一些著名景点我都去过,我每年还会出国游,目前已经走遍了五大洲——亚、非、欧、美、澳的30多个国家”。王桂侯学长旅行喜欢自己做攻略,每天回到酒店会把当天的照片进行简单的整理、并且会撰写一个简单的游记提要,等到回国后再进行详细的写作。

王桂侯学长旅游时所拍照片

今年83岁的王桂侯学长,目前正在写一本小册子《尘世浮生》,主要介绍自己家世、亲人、成长故事以及文集和游记,这本相当于回忆录的小册子,承载着王桂侯学长最幸福、美好的回忆。时光清浅,岁月静好,“80后”的王桂侯学长依然在路上。

访谈的最后,刘思雄学长告诉我们,“我们班当时有50人,走到最后的只有‘2对’,我们就是其中的1对”,说着话,王桂侯学长笑着看着他,仿佛在看曾经的那个少年。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非常,我发现王桂侯学长说话的音量比一般的老人大很多,原来是因为刘思雄学长的听力不好,所以王桂侯学长在日常生活中练就了一个“铁肺”。

王桂侯学长与刘思雄学长合影

相濡以沫,相伴到老,假如你在人群中看不见我,那我就站在高处让你看见,假如你在年老时听不见我,那我就提高音量让你听见,没有海誓山盟,只有相守共白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