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金南:为中国绿色GDP积极探路

2009-02-03 |

邓聿文

王金南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的主持者兼首席专家。

早期的生活经历,促使王金南一直执着于绿色GDP、环境经济和环境政策的研究。近10多年来,王金南先后主持完成了近40个国家级环境科研项目,其中10多项成果居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4项成果获得了部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尤其是由王金南主持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研究”,不仅获得了2005年唯一的“国家环境科学奖一等奖”,而且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带有法律强制性的地方环保规划。

2006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报告,即《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1.80%

这些数字再次证明,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基础之上的。该报告的发布,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由于开创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另一种途径,绿色GDP研究小组也获得了2006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而该报告的主持者兼首席专家,就是王金南。

王金南1963年出生于山青水秀的浙江武义县,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系,目前任职于中国环境规划院,为该院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也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01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资源环境危机:绿色GDP探索更具现实意义

20067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对《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的项目成果专家评审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院士和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该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家组认为,项目提出的核算技术和方法体系基本科学合理,为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在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意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有了第一份报告的良好开端,正当大家翘首以盼第二份绿色GDP核算报告出炉时,却不意传来其夭折的声音。事后看来,第二份绿色GDP核算报告之所以不能公开发表,表面原因是两大机构——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对公布报告有分歧,后者以技术不成熟和国际上尚未有先例为由不主张公布,实际上是绿色GDP核算遭到了一些地方的反对。

一些省市在扣除环境成本后,恐怕经济增长为负数,在当前还是以GDP论英雄以及经济增长作为政绩导向的情况下,一些地方领导不喜欢绿色GDP核算是无疑的。一些专家也提出疑问,在尚无国际经验的前提下,超前核算绿色GDP是否符合国情,核算所依赖的统计数据是否完善,核算方法和技术是否科学等。

对于这些质疑,王金南从理论基础、核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等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了回应。

王金南认为,绿色GDP只是一种大众性提法,绿色GDP核算并不完全等同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目前核算出的绿色GDP,也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而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两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其实,人们对绿色GDP争议最大的地方,还在其核算技术与方法的科学性。另外,绿色GDP核算要真正让人们信服,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何。绿色GDP核算涉及到统计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要准确反映资源环境的真实代价,就需要大量的多部门基础统计调查数据支持。然而我国在有关领域的基础统计数据还比较薄弱。

王金南并不否认数据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他认为,不能以此为由就否定绿色GDP核算的价值。他认为,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危机,已使得绿色GDP核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国际上尚未有一个国家官方发布绿色GDP核算报告,我们就不能进行这方面的先行探索。

永不言悔:一生欲执着于绿色GDP研究

王金南之所以执着于绿色GDP、环境经济和环境政策的研究,这是与他的早期生活经历有关的。他从小生活在山区,父亲曾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护林人。青山绿水的美景,使王金南对于环境很有好感,当年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环境工程,并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王金南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不仅学习本专业课程,还自学和选修了经济学,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经济管理专业上,如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国际贸易等,这对他以后从事环境研究特别是环境经济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

目前,由于国家经济实力上升以及各级政府、老百姓的重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地位正在上升,从而带动了环境经济、政策和规划的研究需求也在快速上升。在这一大背景下,近十多年来,王金南先后主持完成了近四十个国家级环境科研项目,其中十多项成果居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4项成果获得了部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学者研究的目的是“经世致用”,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国家采纳,化为政策。王金南也不例外,只是他更有心理准备。他曾说,“每一项环境政策的研究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做政策研究要有这个心理准备。但是,如果不被相关部门接纳的话,你的大量心血很可能就会付之东流。”

比起其他的研究来,环境问题因为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研究的成果更可能束之高阁。王金南主持和参与的很多研究项目就是这样。比如,1994年由世界银行技术援助的当时环境政策领域规模最大的“中国排污收费制度设计与实施研究”,他是课题组副组长,负责项目管理、总体方案设计等,到1999年,该课题完成,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但直到 2003年,排污收费制度才在全国全面实施。

当然,随着社会各方面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种情况也正在改变。由王金南主持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研究”,不但获得了2005年唯一的“国家环境科学奖一等奖”,而且该规划纲要已通过广东省人大的审议并颁布实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带有法律强制性的地方环保规划。目前,深圳、中山和惠州等地市按照该规划已开始或者完成编制相应的地市规划,广东省环保“十一五”规划和其他一些区域性规划也以该规划为基础进行了编制。

这是令王金南感到欣慰的。他认为,“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的最大亮点是:空间布局在环保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规划提出了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三大战略任务。

其中,红线调控,就是要优化空间布局,把整个珠江三角洲划出约12%的陆域面积,这是不能“动”的,如果把这些地区“动”了,珠三角的自然生态系统、大气质量、水环境自然净化等都会遭到巨大破坏,而且难以恢复。

绿线提升,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

蓝线建设,就是要保障环境安全,在补环保欠账的同时预防新型环境问题,彻底改变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重现碧水蓝天净土,把珠三角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和生态城市群。

王金南还和他的同事一同提出了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构想。就如何处理生态补偿关系,王金南也有独到的见解。

总之,为了中国的碧水蓝天,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王金南在环境政策和绿色GDP的研究上,仍将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转自《经济参考报》)

相关新闻

  • 092021.03

    王金南:未来5年,美丽中国什么样?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眺望未来,大家都在谈的降碳,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勾画了美丽中国的蓝图——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1981级环境)代表,解码2025年的美丽中国。两个“基本消除”带来更多蓝天碧水近年来,蓝天白云的“好天儿”...

  • 102017.01

    王金南:青山绿水千秋事

    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王金南在清华大学学习长达10 年时间。可以说,无论是专业上所学到的知识,还是清华人代代相承的实干精神,对王金南的影响都是不可磨....

  • 272011.10
  • 062023.04

    王希勤校长在南昌看望校友:勉励大家积极投身江西高质量发展事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增光添彩

    4月1日下午,清华大学校长、清华校友总会会长王希勤,副校长曾嵘与在江西工作的各界清华校友代表座谈。清华大学江西校友会会长黄代放主持座谈会。座谈会现场黄代放说,王希勤校长一行这次来赣是为推进落实省校合作协议进行调研,今天专门来与校友座谈,体现了母校对校友们的关怀和重视。黄代放汇报了江西校友会的情况。江西校友会目前联系校友近700人。以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江西发展为使命,热情关怀支持校友发展、积极支...

  • 142008.05

    成都校友会积极协助搜救在汶川地震中失去联系的师生

      我校密切联系当地政府,借助成都清华校友会等多方力量,积极搜救在汶川地震中失去联系的师生。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我校建筑学院有7人(其中包括2名本科毕业班学生)正在四川彭州进行龙门山国际山地旅游大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当天的调研分成两组,第一组4人,调研彭州市周边乡镇;第二组3人,与彭州市规划局、旅游局、土地局领导一同前往银厂沟调研。  建筑学院在得知地震灾情后第一时间就与调研组师生联系,很快...

  • 112022.11

    周光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物理学会恢复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

    周光召,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在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为我国“两弹”的研制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共有12个院士头衔,包括第三世界科学院、美国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国际科学界对他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理论物理...

  • 212022.09

    《我知道的杨振宁》:杨先生一直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科技交流

    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在1970年代末结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19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振宁开展研究。近日,葛墨林口述史《我知道的杨振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记述了葛墨林院士与杨振宁近半个世纪的交往,其中很多内容和照片都是首次发布。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辰即将到来之际,澎湃新闻转发该书第九章《对杨先生的一些认识》,略有改动。从1977年到现在,我结识杨先生,与杨先生共事、交往已经超过40...

  • 152008.05

    校友总会积极捐款支援灾区

    5月14日下午2点,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及工作人员来到设在清华学堂门的校机关捐款点前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

  • 282022.11

    沈阳校友会厚德服务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沈阳疫情又显严峻,清华沈阳校友会厚德服务队响应政府招募防疫志愿者号召,清华大学沈阳校友会联席会长刘元畅、厚德服务队队长方志坚以及队员刘诗奇、刘志禹、刘香莲和孙宏宇合计六人积极报名,成为疫情防控首批队员。2022年11月28日天刚亮队员克服小区防控、寒潮预警和道路结冰等困难,首批队员提前抵达皇姑泰北社区,相继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厚德服务队队员李娜积极做好后援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大家普及穿脱防护...

  • 212007.12

    清华大学新资助体系取得积极进展成效显著

    全面构建“助、勤、奖、贷、补”资助体系清华大学新资助体系取得积极进展成效显著  【新闻中心讯 摄影 郭海军】12月12-14日,清华大学召开“2007年资助育人工作研讨会”,全面总结交流新资助体系的实施工作并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