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他选择了航天事业 航天事业也选择了他

2008-12-08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1981级)访谈录

:吴燕生,1963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我校电机系,1989年航天工业部一院硕士毕业。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他先后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被授予20002001年度航天奖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吴燕生院长

问:吴院长,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一院的情况吗?

答: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创建于19571116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第一任院长。它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研制基地,形成了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和试验的研制实体,下属13个研究所,5个试制生产工厂,其资产规模达100多亿元,干部、技术人员、职工一万五千人。自1970年以来,已成功发射了70余颗国内外卫星(其中外国卫星近30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一院在中国航天事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问:您当初毕业时怎么想到来一院工作的?

答:我是1981年从北京四中考入清华电机系的。1985年,国家公派留学名额很多,我也想过考外语出国。但临到我们毕业的1986年,公派名额大幅下降。考虑到实际情况,我想与其和大家挤在一起,不如另辟蹊径。但要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是当时真实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了解到控制专业应用前景很广阔,尤其是在航天领域,于是就决定考一院的研究生。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决定了我的选择:如果要搞航天,只有是在一院。

我在研究生期间的导师是范世和,他是长征三号的总设计师。19892月我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院总体设计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研究室控制系统组工作。从那时起到20021月份,我就一直在总体部,一干就是13年。

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我国火箭技术面临新的机遇和发展的时期。室里的老同志大多50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年轻人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我们室的领导和老同志们都非常有远见卓识,他们认识到,航天事业的发展,要靠年轻人来接班。于是,事事将年轻人推到前面,他们在后面把关。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因为,搞工程只纸上谈兵不行,必须经过一轮从头至尾的实战演习。

问:能谈谈您所做过的主要工作吗?

答:1993年前,曾参加了长征三号甲的研制和两次发射任务,看到自己搞的火箭发射成功,心情是非常愉快的。1993年底,室里的领导同志认为我在同期的年轻人中还不错,就提我做了总体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研究室主任助理,后来又作了室副主任、主任。工作从具体搞控制方面的设计变为整个火箭的总体设计。火箭一般有七八个系统,从大系统要求、运载火箭总的指标,到如何将这些指标分解给各个系统,以及各系统间的协调,特别是在工程研制阶段当某系统达不到所要求的指标而给总体或其它系统提出反要求时,都需要总体进行协调,这些都是总体室的任务。当时我只有30岁,有机会主持总体设计工作,应该说是很幸运的。

在担任室主任时,我一方面抓行政管理,一方面还负责自己的型号设计,工作还比较得心应手。半年后,我的上一级,也是这个火箭的副总设计师调到院里工作,我被推荐到总体部负责全面总体设计工作。到部里后需要负责全院的大系统的协调,院里武器型号和运载型号的战略发展规划,也就是预先研究工作。另外还负责单位的技术改造,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当时总体部共有700多名科技人员。总体设计部在一院发挥的是龙头作用,这里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有人称总体部是中国航天的黄埔军校,是总设计师的摇篮。非常有幸的是这十几年能一直在这儿做一些事情。

问:您在学校学的是电机,能驾驭这么复杂重要的工作,您的本领从哪里来的?

答:这主要是工程实践培养锻炼的结果,具体工作中一轮走下来,从局部的设计到整体的设计,很锻炼人的。我们院至今从总体部出了7位院士。

能走到今天,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年轻人刚参加工作头几年,别人不了解你,不可能把重要工作交给你。但是,任何单位对新生力量都非常关注。在这个时刻,年轻人一定要能耐住寂寞。在学校学的更多是基础理论,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临新的领域和新的问题,如何把基础理论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如何把你的聪明才智和知识变化成社会真正的需要,就需要去做很多大家可能认为是非常基础的、非常枯燥的、重复性的劳动。一个人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才可能被安排接着干第二件事情,个人的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能做的事情和工作的范围就会更大一些。这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年轻人应该认识到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组织上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再有就是凭自己的实力。我从学电机走到今天这个岗位和清华重视基础、注重能力培养有关。这可能是清华这么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也是学生们最为受益的。开始工作一二年,可能也看不出什么差距,但时间长了在一个面稍微广一点的领域,清华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就表现得能较突出一些。清华的学生能和周围的人团结在一起,不炫耀自己也是一个特点。

问:您的成长应该算是比较顺利的,您就没有遇到过困难?

答:应该说我是比较顺利的。但每走一步也都是很不容易的,都承受过很大的压力、遇到过挑战。刚刚毕业那几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室里的老同志们技术都很熟练、水平也很高,我们年轻人就是计算机比人家强。

1993年底,我担任室主任助理兼一个型号的主任设计师,从局部到火箭整体设计工作,很多专业包括流体、载荷设计等都没学过。这一时期,将近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每天晚饭后都上办公室学习,工作到很晚。一边学习业务、一边处理技术文件。你要让别人接受你提出的指标,你就得说服别人,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这样最后才能达到系统整体的要求。

1996年担任室主任,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难题。这时就面临管理知识的学习,处理室里的矛盾,转变人们的观念,做一些内部的专业调整。令我最难忘的是1996年,我到总体部担任领导不久,我们负责的一个型号出了一个大问题,当时大家压力都很大。部里的老领导、老专家们都非常宽容和支持,他们没有批评我们,而是帮助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件事对我影响非常大。一个人顺利成长可能积累并不是那么多,碰到挫折而克服挫折过来,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且对人的承受能力、心理素质是极大的考验。当时,因为自己年轻,也没考虑过自己是否会被撤职,惟一想的是如何把问题解决好。有了这次经历之后,又碰到过很多困难的事,克服起来心里有底多了。

问:您能走到今天,您认为自己主要靠什么?

答: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我不计较名利,只是一心把工作做好,有句古话叫无欲则刚。我决不为了个人一时的业绩而做自己明知道将来要修正的事。二是一个人成长的外界机遇要自己创造,也是自己的选择。比如,在我前面原来也有很多7778级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都很不错,但大部分人后来都走掉了。这中间也有不少人出了国,我并不刻意追求出国。对于善于学习,以技术为基础的人,在国内发展机会更多一些,出国学习一些东西,回来要能将它融汇到自己的工作中。三是在领导岗位上,要能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上下沟通。我的理解,对上要站在领导和全局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对下要设身处地为下属人员和基层群众的利益着想。

我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领导班子里新老同志都很支持我,这种支持和帮助有时用语言都很难表达。作为领导你得有宽广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