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我国核事业的创业者——中核兰州504厂访问记

2008-12-02 |

2006 12 18 21日,清华校友总会钱锡康、黄文辉,清华大学工物系党委副书记于涵,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蔡甄一行访问了中核兰州504厂。

前排右起:于涵、刘增荣、钱锡康、赵尚礼、黄文辉。

后排右起:俞兆飞、韩冰、贾兴国、杨永平、蔡甄、李卫东、邱兵。

(一)

位于兰州市郊,坐落在群山环抱的黄河河谷两岸的504厂是我国第一家从事铀同位素分离的企业,是“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核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1958年开始建设,1964年建成投产。建厂48年来,曾先后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的燃料,为增强我国国防力量,促进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校工程物理系几十年来为504厂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在504厂的各个发展时期,清华校友都是厂里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各个关键岗位上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04厂还在不同时期为国内兄弟企业和上级部门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

自建厂以来先后有134位清华校友在这里工作过,50年代毕业生9人(58-59),60年代毕业生62人(60-70),70年代15人(78-80),80年代9人(82-87),199920063人(1名博士, 2名大专),工程硕士10人,双学位校友23人(双学位和工程硕士校友有4名交叉)。他们中担任过厂级领导的有10人,中层干部25人;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校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54名高级工程师。

504厂先后有两任厂长、六任副厂长、三任总工程师、六任副总工程师是清华校友(刘广均、李杭荪、金林、谢庄应、郑庆云、陆裕祥、赵尚礼、周渭泉、刘增荣、姚新民、张敏谦、王全双)。现任厂长刘增荣、副厂长姚新民(刚调离)、副总工程师张敏谦、厂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全双都是我校工物系19781979届毕业生。

504厂原副厂长、1968届工物系校友周渭泉,原工程师、1979级工物系校友史庆丰支援405厂,分别为405厂前任厂长和现任厂长。

1977级工物系校友姚国庆刚毕业时在504厂工作,后由504厂推荐到地方工作,现任兰州市副市长。

通过对历届清华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认为清华校友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清华校友历来都是厂里发展和建设的中坚,从政治思想,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技术水平诸方面表现出色,全厂上下有目共睹。

二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技术过硬,创新能力强。清华大学毕业生中不论是工物系来的,还是其他院系来的都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并在理论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有突出的业绩,厂里历年来科研成绩的取得,清华毕业生占有最大的比例。

三是德才兼备,工作业绩突出。清华毕业生爱岗敬业,严谨求实,讲究职业道德,在为学和学人方面得到广大职工、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的首肯。

(二)

“文革”前毕业的一大批老校友现均已退休,他们历尽艰辛,为504厂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援建的苏联专家撤走以后,全靠这一批技术骨干的聪明才智加苦干,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真正掌握了全套生产工艺技术,使504厂按时建成投产。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人!”曾经担任过主工艺车间主任的高建武学长这样说。高学长是建厂时来厂的第一批大学生。1958年清华热能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二机部部直机关。后来人事部门的同志向他介绍了兰州的情况,并征求他意见问愿不愿意来西北,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从此以后,他就一直生活在这里。他经历了原子弹、氢弹的从无到有;他吃过黑面和带着沙子的小米;他也吃过党中央为解决他们的浮肿特拨的黄豆。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他这一生做了不少有意义的事。虽然他现在的退休金每月只有1100元,但他无怨无悔。

让高学长最难忘的还是建厂初期的那段岁月。那时的他们二十八九岁,风华正茂,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为了向苏联专家学技术,他们创造了一种“挤牛奶法”。即像挤牛奶一样从苏联专家那里“掏技术”。对不懂和不清楚的问题就一直追着问,上班解决不了下班接着进行,有时晚上也问。他的笔记本记了三十多本,这些笔记在苏联专家撤走后都成为宝贵的资料。他认为504厂能有今天,清华学子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们在车间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工作上在部里都小有名气。他们为清华争了光,也永远为自己是一名清华人感到自豪。

1959年毕业的黄钟钰学长在校时是学锻压技术的,后来在厂里主设备车间担任管理工作。他在掌握各门技术和设备生产运营,以及设备技术改造中都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清华大学在教育中强调要面向社会、面向生产实际使他受益匪浅。他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就曾经下过工厂,在老师的带领下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在校时,蒋南翔校长谈哲学,这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有坚定的信念,在生活困难的条件下能坚持下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清华还培养了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体育锻炼,开展文艺活动。几十年来,这些好的传统他一直都保留着。

60年代毕业的赵尚礼学长退休已好几年,现定居天津。由于他特殊的作用和善于与人打交道的特点,至今还被厂里返聘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他奔波于兰州与天津之间,快乐而健康。在岗时他曾担任过厂副总工程师,在新一代技术上马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工作认真,肯于钻研,对工作一丝不苟,在和外商的谈判中,曾多次因对合同有周密的思考和掌握为国家节省不少外汇。

(三)

在七十年代的毕业生中,现任厂长刘增荣是代表性的人物。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工物系的同班同学姚新民、张敏谦、邓泽和等。毕业三十年来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入这块西部的热土,在创造和辛劳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刘增荣从技术员、值班副主任、值班主任、总调度室主任、车间主任到离心工程处处长整整干了16年,其他几位也是几乎相同的经历。多少年来,他们相互配合默契,没有对都市繁华的羡慕,在科技兴企,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成为504厂名副其实的掌门人。建设一流的核燃料基地是他们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们殚精竭虑,无私奉献。

(四)

在八十年代末期,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核工业战线一度极不景气,许多年轻人忍不住寂寞下海了,一些人离开了核工业到其他领域寻找新的机遇。

90年代末期,决定上马新一代技术,504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严重的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高层次人才难以来到504厂的状况,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积极为该厂培养双学位生、工程硕士生和定向研究生。即从504厂的非核专业大学生中选择优秀的人才入清华工物系学习,至今双学位生培养已进行了五批,工程硕士一批,定向培养博士生一名。这些校友现在都已是厂里中层各个管理和技术岗位的骨干,李卫东、杨永平、邱兵、贾兴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卫东,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1994年我校核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毕业,2006年获我校工程硕士学位。现任504厂主品分公司经理。他先后参加、承担了几十项科研和技改工作,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曾获厂级科技奖二十多项,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国防科工委技术进步二等奖等。李卫东是504厂劳动模范,中核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2002年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5年入选中核集团公司“111”高级技术人才,2006年入选国防科工委“511”高级技术人才。

“清华大学的两次学习对我影响很大。我原来是学放射化学专业的,对工程缺乏了解,专业也不对口。在清华工物系双学位的学习弥补了我的不足,使我后来入了企业的主流,工程硕士的学习使我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李卫东这样总结自己在清华的收获,他还认为,清 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清华校园优良的学风对自己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我们这批人后来都是厂里的骨干。”他补充道。

杨永平比李卫东晚两年来到504厂,他今年37岁,研究员级高工,也是兰大放射化学专业毕业生。19941996年在清华读了第二学士学位。他参加了504重点工程的建设工作,曾获得厂级科技奖数十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他是中核集团“十大杰出青年”,并在全国第十五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中获提名奖。他现任厂生产技术处副处长,主管全厂的生产工艺,技术改造,科研技改等工作。

“清华脱产学习两年,印象非常深刻。清华的校园之美是其他大学所无法比拟的。清 老师讲课总使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刘广均院士讲的气体分子运动论, 陈旭 老师讲的电真空理论,至今还记忆犹新。更重要的是,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传统,给学生‘猎枪而不是干粮’的著名论述对我的启示。”在清华学习期间,杨永平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承担了不少的社会工作。他曾担任核双4的班长,为了使这个集体更好地融入清华的大家庭,他组织了多项有意义的活动,并富有成效。毕业时,核双4被工物系授予先进班集体的光荣称号。更为有意义的是,杨永平在清华入了党,他的婚礼也是在清华举行的。2001年,杨永平携带妻儿重访清华,让他感动的是他的儿子在清华又学到了环保用语“青青的草,怕你的脚”。“504是我的家,也是我终生扎根奉献的地方!”杨永平说。

邱兵校友是采访中唯一见到的女性。她平静温和,今年刚39岁的她已是研究员级高工。她1989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学的是分析化学专业。开始在厂里从事民品的相关工作。厂里和清华办双学位班,邱兵有意改变专业,通过努力她考上了。她现在是厂里公认的计算专家,在厂里技术挖潜、提高效率上都有出色的表现。她是厂里的劳动模范,最近又被厂里推荐到甘肃省参加“省劳动模范”的评选。她有多项科研成果,曾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清华给我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进入了企业的主流岗位,并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邱兵说。

贾兴国是厂里的第一位博士。他的清华学习经历最为丰富,19941996年获清华第二学士学位,后来又委托培养2003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他现在已提任厂主品分公司的主任工程师,是厂里技术的一把好手。他喜欢钻研业务,理论研究深入,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做好自己业务的同时,作为一名学长,他非常关心近年来刚刚到504厂工作的清华学弟董兆雄和韩冰,希望他们不但要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还要不放松学习,勤动手写一些东西,不断提高自己。董兆雄2001年来到504厂,现任主品分公司运行车间值班副主任。韩冰今年刚来到504厂,现在主品分公司运行车间值班室工作。作为厂里的唯一的博士,贾兴国还有很大的发挥才能的余地。“他的潜力还很大。”厂里的同志们这样认为。

回顾在504厂和校友们的接触以及所见所闻,我们深深感到,他们是我国核事业的创业者,为我国核燃料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创造了科学技术史上的奇迹。虽然他们的事迹鲜为人知,但他们——504厂的清华校友,将永远载入母校光荣的史册。

黄文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