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走近欧阳颀

2008-11-22 |

和欧阳颀学长(1982)预约采访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原想着最少还得几次电话商量才能敲定时间,也许还会遭到拒绝。因为作为一位北京大学的长江学者,时间对他来讲实在是太宝贵了。出乎意料,周一一上班就收到了他的回信。于是,我们约定周二晚上在蓝旗营他的家中会面。

欧阳颀教授

欧阳颀学长的家是一套北大分给他的两居室公寓,客厅宽畅明亮,两株盆景高大而葱绿,最吸引人的家具是两组高大的书柜,和一对老式的沙发。沙发中间的茶几上摆放着一帧夫妻俩拥着他们爱女的全家福。

欧阳颀1982年从我校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毕业后,同年留校工作。1983年赴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学习,1989年获法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工作,1996年转入美国NEC研究所。1998年回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同年被聘为首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1983年以来,欧阳颀学长一直从事非线性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斑图自组织行为。近十年多来他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斑图动力学领域的实验科学带头人之一。

话题从他研究的几个方向谈起,1989年欧阳颀开始挑战非常著名的关于图灵斑图的课题。被称为计算机理论之父的阿伦·图灵是一位英国数学家,他在1952年提出一种想法:有些动物(如斑马、长颈鹿)身上之所以会长着有规律的条纹斑图,是因为在卵细胞中存在一种物质,由于反应扩散系统的不稳定性,原来均匀态的这种物质变得不再均匀,于是自组织形成斑图。这一想法提出后,各国科学家都很感兴趣,但大多数人的研究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38年后,欧阳颀首次发现了二维图灵斑图和图灵分岔现象,成果发表在《自然》与《混沌》杂志上,重新引发了国际同行对图灵斑图形成的研究兴趣,他的文章在发表两年中被引用百余次。

19941995年,欧阳颀又同法国尼斯非线性中心合作研究反应扩散体系中螺旋波的稳定性问题。90年代初科学家们发现人的正常心脏里只有一个信号发生源,不断向周围发射着波,而心脏病人的心脏上由于某一块心肌损伤,而出现了两个缺陷点,形成两个螺旋波中心,当螺旋波失稳后,便产生了心颤,如不及时抢救,病人将会在30秒内死亡。当前世界上治疗此病的方法只有用6000伏高压将心脏打停,待螺旋波消失,再用启动器将心脏启动。这种方法不仅病人十分痛苦而且很危险。欧阳颀教授想通过深入研究螺旋波的各种性质来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用一个很小的电压将螺旋波引出心脏。目前,他已发现了两种螺旋波失稳——Eckhaus失稳和Doppler失稳,并发表了两篇极为有价值的论文。

欧阳颀的另一项研究是在生物方面进行生物基因芯片开发。人类某些病,如乳腺癌,就是因细胞内基因突变而变成癌细胞。如果把此机理知道了,便可以把带有突变信息的那一段放在基因探针上,同待测细胞一比较便知道它是否为癌细胞。目前,他们正在开发新一代的基因探测技术,目的是使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更加有效、实用。此项研究估计在近期内可以向应用过渡。

“我喜欢富有挑战的生活,在国外生活了十多年,生活是很安逸的。文凭,绿卡,好工作,一座大房子,炒股票,这种生活太平淡了。我愿意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亲自动手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既然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我就不把钱看得很重。”

当问到毕业20年来,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在这条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时,他爽朗地一笑说:“是兴趣,其实物理一点也不枯燥,很奇妙、很美丽。”的确,欧阳颀教授凭的就是兴趣,而不是哪个方面个人收益大就研究哪方面。他所研究的生物芯片技术“很赚钱”,可他却决定,一旦研究出来,就不再继续搞了:钱让别人赚吧!我们要研究下一个“有意思”的课题了。虽然已经在国际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其中包括《自然》杂志3篇,美国《科学》杂志2篇,美国《物理通讯快报》(PRL7篇。但“我做物理方面的研究还是主要看我的同行们读不读。”

在搞科研的同时,欧阳颀还从事教学工作。目前他带有9个本科生、7个研究生、1个博士后和2个副教授。他说:“教学绝不是一种耽误时间的事。作为一个学者,应总往后看,教学也是一种复习,而且学生的某些想法还可以激活自己的头脑。”

在教学原则上,他有一个不是原则的原则,那便是“自由”。他对学生们管得并不是很死,主要是想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有兴趣就跟着我,没兴趣就走。”尽管在今天国内学术界有一股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但他要在自己周围造一个小气候,所以,留在他身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同他一样对物理情有独钟的踏踏实实的年轻人。

能有今天的成绩,欧阳颀认为是清华改变了他的命运。1977年,在北京平谷县农村插队的他,经过一番努力,考入清华大学。过了十年没书读的日子,同学们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读书的自觉性不用说,常常是纠缠着老师,不放过每一个提问和讨论的机会。但是,生性不守常规的他,却在入学后不久,受到了终生难忘的一次教育。

欧阳颀说:“王志勇老师的60分让我记一辈子。那是刚刚入学后的期中考试,考的是无机化学,考试前我翻了翻书,觉得内容很简单,没有太多要准备的。结果成绩一出来,只得了60分,我去问王志勇老师,老师回答:‘这还是客气的,没给你不及格。’以后,我就知道该怎样学习了。现在,我每写一篇文章,都反复推敲,一句话,一个标点符号,都认真对待。心里想,别再得60分。清华培养了我的严谨。”他还谈到“清华注重培养人的组织能力,现在搞大科学就要有组织能力,有团队精神。”

不觉时间已过了一个多小时,是我们该结束采访的时候了,但我们彼此关于清华的话题还意犹未尽,欧阳颀又给我们谈了很多他的清华同学老师们的事,他甚至还领着我们从他家阳台上眺望清华园,他说:“你们看,这一片平房(五区)给清华留下了多大的发展空间,将来如果盖成院士楼,可以引进多少人才,清华是多么具有远见卓识啊!”此时此刻,我们明白了,我们受到如此热情接待的原因。欧阳颀学长虽然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但他的心一直没有离开清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