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阎峰于香港中联办举办的驻港中资企业全国两会精神分享会上发言。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战略决策,中国从此走上了对外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富国强民道路,掀开了中国近代以来最辉煌的篇章。在这一背景下,素有“东方之珠”之称的香港,凭借金融行业的百年沉淀,及时把握内地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978年北京市恢复了重点中学,本人有幸考取了清华附中;后来在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经历了十二年的系统学习获得经济学博士,继而投身深圳经济特区这片改革开放前沿;四十年后的今天,人届中年的我,已经成为港人的一分子,深深扎根香港这片热土,并带领一支近500人的高素质人才团队在激烈竞争的香港资本市场闯出一片天地,在证券、投资银行领域建立了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四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我们这一代人有意无意间成为了改革开亲历者,国家民族复兴和香港繁荣稳定的见证人。在深港两地,我更亲身见证了深圳的巨变、香港的发展、国家的腾飞。
敢为人先 转攻经济 结缘金融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我考入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读研究生时,在家人和导师眼中,我多少有点“不务正业”,因为我拿着环境工程专业的文凭,研究生却转去读了经济;而就是这个“不务正业”的转捩点,成为了如今所有一切的起点,跟金融的交道一打就是二十多年。

1980年-1985年,阎峰(左二)就读清华大学。
果断南下 投身改革开放前沿
改革开放序幕拉开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随之深入,企业发展越来越受制于资金不足,如何开辟新的融资管道、如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成为当时改革的重点。在此背景下,1990年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次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这两所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1992年中国开始向境外发行股票,第一支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我在那时敏锐地感觉到,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而证券行业则是改革开放后各行业的焦点和核心。在这一认知下,我毅然南下深圳加入君安证券,开始从事证券投资。
刚刚兴起的中国证券市场风起云涌,给了我大显身手的机会。短短几年,由于抓住投资机会,公司业绩节节上升,成为当时净资产过亿的投资公司。
临危受命 转赴香港力挽狂澜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的1999年,公司派我接管处于极大经营困难中的香港公司。当时主要有两个重点任务,一是清理、整合原国泰证券和原君安证券在海外的大大小小100多家公司,设立国泰君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二是主持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扭转多年来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的不利局面。
是去是留?我当时也曾顾虑重重。去香港,就必须直面国际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考验,迎接惨烈市场竞争的挑战。但走进香港,就是靠近国际,就能更好地学习、消化、融合国际规则,就能面对面地与各路国际名流一争高低。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融市场在对接国际资本进入内地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香港的金融产业也越来越大。人生能得几回搏?带着“志存高远者,必定敢登高山、敢涉深水”的信念,我坚定地来到了香港。

2010年国泰君安国际控股在港上市,成为首家在港上市中资券商。
既来之,则安之。当时的我十分清楚,此番来港是要不负重托,亲身践行报答公司、报效祖国的责任。香港资本市场及地产、银行是香港经济的动脉,保证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是维持香港稳定繁荣的前提条件之一。当时在港约570家券商中,数量占比仅10%左右的外资券商占据了55%交易量。到香港去设立中资机构,增强中资金融机构的经济实力,乃是国家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同时,国内券商及早抢滩香港,接纳海外比较成熟的市场游戏规则和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洗礼,培养锻炼国际金融证券人才,是未来抗衡经验、资本、人才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境外金融巨头的必由之路。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给了我迎接挑战的巨大勇气。
探索道路 稳健发展 杜绝投机
我到香港的首要任务就是冲破重重压力和阻力,果断清理、整合原国泰证券和原君安证券在海外的大大小小100多家公司,设立国泰君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经过努力,全新的国泰君安(香港)公司注册成立了。公司成立初期,面临流动资金不足、员工流失、设备老化的危机,同事当中弥漫着浓厚的悲观气氛,情况非常被动。
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后,我逐步明确了经营管理的基本思路。在一次管理会议上,有同事表示,香港是冒险家的乐园,公司已积弱难返,不如瞄准机会放手一搏,说不定还能起死回生。我清楚这种冒险主义思想在公司、乃至整个金融行业里很有市场,但它绝非正途,危害极大。在会上,我明确表示,首先我们是来经营企业的,所以我反对“改行”去经营“机会”;其次,我不同意公司已经无药可救、常规经营已经失效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觉得企业家的成功就在于要心态平和、回归根本、踏实经营。近年来,资本市场硝烟弥漫,英雄辈出。然而吹去浮沙始见金,能经得住考验的少之又少。许多人折戟沉沙,主因就在于不惜违背企业经营的基本规则去玩弄小技巧。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诚信经营、客户至上,就一定能在香港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那天的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但最终成为了香港公司起死回生的转折点。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的“头脑风暴”,我的经营管理思路得到了众多同事的认同,一整套清晰、切实、可行的公司发展规划应运而生,同时也奠定了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石。
果断转型 压缩自营 管控风险
证券业是高风险行业,面临种种诱惑和陷阱,一念之差或者稍有松懈,都有可能走上痛心疾首的不归路。刚接盘公司时,公司流动资金严重短缺,运营几乎瘫痪。当时我急得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嘴上生满了口疮,喝口凉水都撕心裂肺。我很清楚,公司走到这步田地,就是因为以前投入太多资金从事高风险的自营业务,股市大跌导致血本无归,越套越深。当时咬咬牙决定,公司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坚决、快速地压缩风险较高的自营业务,积极开展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经纪、资管等业务。
2000年6月,公司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曙光突然来临:香港交易所股票上市了!手里的股票天天见涨,是捂还是抛?抛,这是公司控制风险、走稳健发展之路的既定方针;捂,或许用不了几天,我和其他同事就可以功成名就。实话实说,当时确实有“死活搏它一次”的冲动,但最终还是控制住了自己。11月14日,我发出指令:从现在开始,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尽快将自营盘高位减仓!
2001年3月,境内居民允许参与B股市场,B股出现井喷行情,这又是一个考验意志和果断性的时刻。所有股票连续几天全线涨停。所有同事都在欢呼雀跃的时候,我再次下达了指令: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减持套现!股票抛得差不多了,股市也应声掉了头,而且再也没有大的起色。
经过两次战略决策,公司自营盘规模从2.2亿港元压缩到700万港元,公司账务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把握机遇 推动上市 提速发展
2010年6月,经过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批准,国泰君安国际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了,融资额达到17多亿港元,成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香港中资券商。2011年3月,公司股票成功入选恒生综和指数金融成分股,成为第一家入选中资券商。
我们去海外路演,我惊讶地发现,国际投资者很容易明白我们的模式,他们不但愿意投资,还愿意成为我的客户。我在2005年即提出QFII是通道,是提供给服务商的,服务商角色当然应该由了解中国市场、有内地资源做对接的中资券商来担任。
创办协会 团结同业 维护稳定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证券机构逐渐来港发展,为了凝聚行业力量,让中资券商的队伍能够成为具有影响力、促进香港社会稳定团结的社团组织,2007年我与当时在港的中资券商领导一起,在香港中资企业协会证券行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创办了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并担任副会长一职。2011年至2014年,我当选第三、第四届会长,2015年任永远名誉会长。

2012年,时任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阎峰于协会成立五周年晚宴致辞。
从协会创办之初会员单位只有八家,到如今已聚集过百家单位,中资券商在香港,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到如今占据行业半壁江山。香港回归以来,中资券商的强势崛起,是这一批“拓荒者”的奋斗与汗水,更得益于国家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作为强大的后盾,为中资机构、为香港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2012年、2017年两届香港特首选举中,我获推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委员,向特区政府和立法会议员表达了中资证券业协会对于行政长官选举特别是提名程序的意见,强调了推选爱国爱港行政长官候选人的重要性。
2014年后,香港出现一小部分鼓吹“港独”的分裂势力扰乱社会稳定,我作为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联合会副会长、香港清华同学会会长,团结各方,与社会各界一道,旗帜鲜明地反对“占中”,支持“一国两制”,确保香港的长治久安、繁荣稳定。
坚持改革开放 成就香港繁荣
改革开放与香港回归提供了重重机遇,为中资证券公司走向世界探索出了一条虽然历程艰辛、前途却十分光明的道路。改革开放成就了香港的繁荣稳定,也成就了国泰君安国际的成功。国泰君安国际由一个总投资额仅为3198万港元、多年前不良经营导致负资产曾高达1亿、经营陷于停顿的证券公司,发展至今日市值近150亿港元的大型券商。这其中的致胜秘诀,就是用好改革政策,把握开放机遇,根据公司特点,坚守诚信经营,坚持客户至上。

2018年阎峰(右一)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与港区代表委员乘高铁上京开两会。(图片来源:大公报)
我们这代人已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目前积极奋斗在企业经营管理第一线,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事业,为了理想,为了抱负。如果一个人有一个梦想,又有很好的途径去实现它,人生还能有比这更让人感到满足的吗?把国泰君安国际打造成为资本实力强大、线下线上结合、产品和服务并重,收入结构多元、风险管理良好、研究力量雄厚、具有重大市场影响力、在香港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中资投行,就是我人生最大的理想。“中国智慧、环球投资”这八个字一直挂在我的办公室,时时刻刻激励我自己要发挥中资券商的独有优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一直激励我脚踏实地、严控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增强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改革开放五十年时,我希望能够带领国泰君安国际,与其他中资券商一起,在香港开创出更加广阔的天地,向国庆八十周年献礼!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泰君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清华同学会永远会长、太平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