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杨元元:一首《科学高峰任我攀》唱到如今

2018-09-21 | 王威 | 来源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公号 |

杨元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77级系友。1987年离开清华赴美留学,现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SUNY杰出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计算机及通讯基础分部项目主任,曾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院长。2009年当选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在计算机互网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400余篇。

“灯光下刻苦钻研,静静地思考;今天,科学高峰任我们登攀,明天,新的奇迹任我们创造。新长征的道路多宽广,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杨元元虽然已经离开清华31年,唱起这首《科学高峰任我攀》时仍然能清晰地记得它的歌和曲调。而杨元元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记忆,也同这首歌一样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以为自己上不了清华的学霸

1977年恢复高考时,杨元元高中毕业后已经下农村做了两年多的知青。当时没有什么时间准备考试,但由于自己一直对数学的热爱和对上大学的向往,平时没有放弃学习,她以优异的成绩与另一位考生一起成为当年四川省高考并列第一名。

然而当时在考场上杨元元却感到十分失望—她认为考题太简单了,没有区分度,人人都可能得满分。“自己能做的只能是精心地把所有的题都做得完美。”所以当她收到清华的录取通知书时感到异常高兴,仿佛不是真的一样。

在志愿填报时杨元元也差点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擦肩而过。那是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大学生及其稀缺的年代,杨元元的母亲觉得上个本地的重庆大学就很不错了,而她的中学物理老师则坚持鼓励杨元元报考清华大学。最终杨元元决定报考清华大学四川绵阳分校的无线电专业,却又因为当年该系未招生,成绩优异的她被当年录取分数最高的计算机系录取。从此杨元元便和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元元在中学从来都是考一百分,到了清华大学仍然保持学霸本色。尽管一开始不懂计算机到底是什么,但她也不感到畏惧,而是从头扎扎实实地学习。“最不怕的就是学习,学什么东西,我觉得我一学进去了,就非把它学好。”就这样,杨元元的考试成绩在清华继续维持在100分、99分的水平。

杨元元并非一味追求分数的“考霸”,而是习惯于“逻辑严谨,仔细认真,且学得灵活,善于举一反三”。这样,即使是不用考试的课程,杨元元也会一丝不苟地将它学好。当年有一门《数据结构》课,是系里有名的难课,只有软件专业要求考试,她所在的计算机专业只须记通过与否,但杨元元却在考系里研究生时将这门课考到了100分。”这在当年系里引起不小的震动。而且当时这门考试中还有道题少了一个条件,在大家抓耳挠腮时,杨元元一眼就看出题目的错误,便自己补充了条件继续解答。因为这件事,杨元元在总分第一名的情况下,被当时清华计算机唯一的博士生导师金兰教授优先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此后,杨元元又成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第一批3名博士生之一。后来导师中途出国,她申请到约翰霍普金斯的全额奖学金后选择赴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至此杨元元在清华的十年学霸生活终于告一段落。

攀登科学高峰的豪情

其实不只是杨元元,当时整个计算机系从学习劲头上来看都处于一种“学霸”的状态当中。那时候没有军训和“一二·九”,入学后大家就立马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了。“大家当时能够到清华上学都很不容易,都很珍惜机会,对学习抓得很紧。”

那个时候清华还不像现在这样自由选课,而是一个班有统一的固定课表,在没有课程安排的时间段,一般大家也都在自习。大家一般有睡午觉的习惯,而有些同学则根本就不睡午觉,还是继续在宿舍里坐着不停地学习;即使睡午觉的同学也是争分夺秒,“经常午觉一醒,所有床上都没人了,赶快跳下来背着书包就走,觉得别人一定都学了很多了”。

晚上10点熄灯了,很多同学还是不去睡觉,“西主楼三区208大阶梯教室不熄灯,都在那儿做额外的数学题”。那时候的桌子因为结构设计原因,桌板被腿一碰就很容易掉落,很晚了也经常能听到教室里桌板劈里啪啦掉落的声音。

那时候大家较少组织文体活动,因为兴趣主要在学习上。杨元元少有地参加的一次文艺活动便是合唱清华自己创作的《科学高峰任我攀》,“当时都是这种豪情,都觉得我们是赶上了科学的春天,是来攀登科学高峰的,我们要创造奇迹”。

美国大学里的清华人

因为当时国内本科以上的学习经历在美国是不被认可的。杨元元到美国后需要重新修习从硕士到博士的全部课程。但她认为在清华做研究的这几年的经历是值得的,因为在后来的研究和工作中都用上了——她在清华研究生时就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了文章,这些经历使得她后来在约翰霍普金斯读博士期间做出的非阻滞多播交换网络成果至今仍保持这一领域最佳结果。“虽然晚了些年拿到博士学位,她认为后来之所以能在研究和晋升中进步得更快一些,部分得益于这些研究经历。”

比较美国的计算机教育,杨元元也发现当时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由于条件所限,理论方面的教学略显薄弱。然而这也让她更加感慨于清华的实践教学和动手实干的作风之突出。杨元元对计算机组织结构的实验课印象尤为深刻——三个同学一组,从头设计,亲自搭建出一个完整的可以进行运算的计算机。虽然为了插电路板手指都插肿了,但大家却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的工作过程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这也促使杨元元后来更加有兴趣做一些和实际应用相关的理论研究,“将实际问题用理论漂亮地解决”。

另一方面,在美国学习时老师布置了很多的开放性课题,这种作业的特点是想要得到A的话工作量就很大,但杨元元在清华的训练中养成了做什么事都要尽善尽美的习惯,于是这些开放性课题经常做得超出它的要求,工作量便十分巨大,“但这种训练对后来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在谈到清华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时,杨元元认为作为清华的一员带给她自信, 荣誉,让她勇于解决难题,同时又鞭策着她不断努力工作,以不辜负清华的名誉。如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世界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一位,而毕业生在本行业做出的贡献占了评分70%的权重。杨元元作为这70%的贡献者之一,为清华计算机系的成就感到非常高兴和骄傲。也希望它能鞭策清华学子们秉持专注踏实的作风,做出更好的成绩。希望清华计算机系人才辈出,一代胜一代!


相关新闻

  • 012023.02

    谢尚然 | 做勇攀科学高峰的“追光者”

    20世纪70年代,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提出的“光镊技术”曾一度轰动学界,“以光为器,抓取微粒”的场景再一次拉近了科幻电影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利用光场产生的光学力进行捕获的过程是非接触、无损伤的,并且经过数年发展,迄今可实现的操控精度可达亚纳米至皮米量级。”在此领域奋楫笃行十余年的青年学者、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谢尚然介绍道

  • 202016.09

    严东生:90岁还站在科学高峰上

    追忆我国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奠基人严东生院士

  • 042009.02
  • 022022.03

    吴彬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31讲:勇攀核能科技高峰、潜心建堆报国育人

    2月26日,清华大学核研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吴彬应邀主讲了“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校友学习日第31讲,主题为“勇攀核能科技高峰、潜心建堆报国育人”。共有150余名校友相聚“荷塘雨课堂”参与线上学习。吴彬作主题报告2021年11月3日,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彬从王大中院士的获奖情况、先进事迹、清华精神与“200号”精神三个方面作主题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

  • 312024.01

    矢志创新,勇攀工程科技高峰︱走近“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广大工程师胸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重大工程、铸就大国重器作出了突出贡献。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景来...

  • 102024.01

    朱高峰:我的选择是报效国家

    2024年1月4日,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会泽县和澜沧县的两位挂职干部来到北京,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送来捐赠证书,以感谢他捐资助学的爱心之举。时间回溯到2023年6月,朱高峰将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所得的100万奖金平分两份,分别捐赠给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的两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云南省会泽县与澜沧县,期望将这笔资金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以,在与两位挂职干部合影后,朱高...

  • 202024.02

    走近“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叶浩文:敢为人先,勇攀“中国建造”科技高峰

    中国建筑科技研发序列首席专家叶浩文,深耕建筑行业四十年,从事建筑工业化和超高层施工技术研究,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一路走来,叶浩文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工程建造领域的世界级技术难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

  • 252014.03
  • 242018.08

    冯秉铨:愿得英才三千数,高峰深处共研寻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最高的成就是什么?著作等身、开宗立派,或许都是上乘之选,但冯秉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著书立说固然可喜,但“愿得英才三千数,高峰深处共研....

  • 202005.04

    05年金融校友高峰论坛预告

    05年金融校友高峰论坛预告 05年金融校友高峰论坛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