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黄克智:81岁的网球手

2008-06-01 |
本刊记者 刘旭红

黄克智,1927年生于江­西南昌。1947年毕业于江­西中正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2004,2005),三等奖两项(1987,1995),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1993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1年),首届“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 (2004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McGratten(1997)、Melville(2004)、Zamrik(2006)杰出论文奖等。

他是位清华教授,他除了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之外,还有着十分传奇的经­历:40岁开始跑步,66岁学会了很多样式的太极拳­70岁开始学习游泳,72岁他又开始学习打网球。年龄越来越大,运动锻炼方式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状态却越来越好。如今,已经­81岁的他拥有比年轻人更好的体质,继续肩负着超负荷的工作,还能教年轻人打网球。
把锻炼从枯燥的坚持变成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并从中获取无尽的乐趣,他就是清华大学力学系教授黄克智院士。
始之不惑,持之以恒
19277月,黄克智诞生于江­西南昌一个邮局职员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经­艰辛。然而,困境不但没有使他丧失斗志,反而愈挫弥坚,读书非常勤奋。1943年,16岁的黄克智以全省统考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江­西中正大学。1948年,黄克智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师从著名力学家张维先生,并兼任助教。19558月,黄克智作为我国第一批进修教师被送往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他的指导老师是国际著名力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拉­波特诺夫。
195810月,接到召他回国参加创建力学系的通知,黄克智毅然放弃即将拿到的博士学位,立即回国,并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与研究工作中。
黄克智在年轻的时候,整日埋头苦读,很不注重运动锻炼。回国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让正值壮年的黄克智整日忙于工作,晚上经­常开夜车到凌晨两三点,更无暇顾及锻炼身体。有人建议黄克智参加锻炼,但是感觉自己年轻而且身体很棒的黄克智从没把这些建议放在心上。
1966年,黄克智已经­成为清华大学一名出色的力学专家。忙碌的工作让他经­常出差。一次,出差到杭州,在一家眼睛店里黄克智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老花,那年他才40岁。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发现。有朋友跟黄克智说,人从35岁,最晚40岁就开始身体衰老,健康状态走下坡路。这突如其来的老花眼给一直认为自己依然年轻的黄克智敲了警钟。
杭州回来后,40岁的黄克智决定开始锻炼身体。之前从未有过锻炼经­历的他,选择了最简单的跑步。就这样,每天跑步一个小时,每次3000多米,风雨无阻。
刚开始的阶段,黄克智对锻炼并没有太大兴趣,而且他也舍不得把时间投入在枯燥的跑步上,于是他一面跑步一面戴着耳机,不是听新闻,就是听外语。跑步前听广播复习课文,跑步时听录音练听力,黄克智就这样学会了法语和日语。
文革中黄克智也受到了冲击,他被派到江­西农场劳动,直到1972年才回到清华。艰难的条件下,黄克智在劳动、开会和挨批的空隙,只要有一点点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抓紧分分秒秒偷偷摸摸地学习。政治动乱使得很多教师的业务长期荒疏,而黄克智却系统地学习了柯朗与希伯特的数理方程等经­典巨著,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而每天清晨的跑步,开始阶段凭借着惊人的认真劲儿和毅力坚持着,后来已成为黄克智的一种习惯和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哪天要是不锻炼了他就会觉得不舒服。
坚持跑了26年,累计起来可以绕地球好几圈之后,66岁那年,黄克智终于决定改变跑步这种趣味性不大的锻炼方式。在别人的推荐下,他开始练起了太极拳­
除了和大伙儿一起跟着教练学习,回去以后黄克智还专门买来太极拳­教本,跟做学问一样地研究一招一式,再照着书本左一脚,右一脚地比划着,胳膊怎么伸,腿怎么伸,甚至连腿脚移动的角度都要摆得尽量准确。这一学不要紧,黄克智不仅练会了24式、48式等太极拳­,还曾代表清华参加过集体表演。太极拳­变化的身形、深远的内º­让黄克智感到,打拳­的乐趣超过了简单的跑步。
但是,太极拳­是一种相对比较和缓的锻炼方式,黄克智发现太极拳­打两遍也不出汗,他总觉得运动量不够。在练习几年后,精力过剩的黄克智就开始找寻尝试其他的运动方式了。
听说游泳的锻炼效果不错,黄克智报名参加了游泳初级班。那年夏天很多人都知道了有一位70岁的老人在清华游泳池学游泳的奇闻。不久,黄克智学会了换气,也可以横渡泳池了,游得不错,锻炼效果也挺满意的。但因为清华游泳馆对老教师游泳班开放的时间在午前,会影响上午的工作,黄克智觉得游泳也不太合适了。
直到7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打网球,黄克智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从此他和网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网球之缘,群体之乐

打网球,一直是黄克智夫人陈佩英学生时代的向往。黄克智的研究生导师张维教授也是网球爱好者,曾开创发展了清华的网球场。但那时打网球还是一种奢侈的高级运动,一般人买不起网球拍,后来子女多经­济负担重,更无缘网球。过了古稀之年,时间和经­济条件都具备了,陈佩英建议和黄克智一起尝试打网球,圆一下年轻时的梦想。黄克智一下子被这个提议吸引了。从开始挥拍击球起,黄克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运动。

谈起1999年夏天,他们第一次走上网球场的情形,黄克智夫妇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们从没打过网球,更不懂网球规则,所以第一次来到网球场就闹了点笑话。“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20来个球,用大书包背在身上,拿个拍子,就像到庙里面烧香似的,人家都在打,一有空我们两个就进去打起来了,当场我们的球就打到别的场地,影响了别人。”
第二天清晨,自觉技不如人,有些“心虚”的黄克智夫妇没有去网球场,而是来到游泳池外对墙练习。就这样坚持对墙打了一个多月,他们终于找到了些球感,他们的毅力也感动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帮他们请来教练纠正动作和姿势。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他们就掌握了网球的基本知识和打法,重返清华早场网球之列。从此黄克智夫妇就成为清华网球早场中坚持最好的“常委”之一。如今,近10年过去了,黄克智的网球技术越来越好,球瘾越来越大。无论盛夏还是严冬,无论大风还是小雨小雪,只要不体检、不出差、不开早会,几乎每天,他们夫妻俩都会到球场上享受运动的乐趣。
现在黄克智每天都要关注第二天的天气,特别是早晨打球的那个时间段是否会下雨。有时黄克智在外地出差,早班火车或者飞机一早抵京后,立刻坐着车,不回家,直奔球场,让夫人把拍子带来,很有瘾头。
每天早晨和黄克智夫妇一起打球的十几个人,都是清华的老教职工,他们中的很多人从中青年时就一直坚持运动,有几十年的球龄了。
在学校西南区网球场仅有的这两块场地上,这些老人有时轮换着8个人上场,有时挤挤12个人一起上。一面打球一面开着玩笑聊着天,在阵阵笑声和激励声中,大家形成了一个亲密无间的快乐团体。
他们每天除了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健康快乐,更收获了难得的友情和温情。有人出差,都得提前跟大伙儿请假;要是临时有事不能来了,事后也得向大伙儿解释清楚。就这么互相监督着,关心着,这个群体带给每个成员的是亲人般的温暖:Ë­家有什么高兴的事儿,大伙儿一起庆贺分享;Ë­家有点麻烦或困难,大伙儿都帮着排忧解难;Ë­要是出差旅游,一定会想着给其他球友带点特产糖果之类的。
他们还常常凑在一起举杯­小酌,谈笑风生。过生日、比赛得奖、文章发表¡­¡­这些都是他们聚在一起的由头。一次一位球友在球赛中得了奖品,请大伙儿吃饭,那顿饭花了1千多块钱,而作为奖品的那两筒网球才值五十多块钱¡­¡­其实这些老人就是凑个热闹劲儿,感受群体里那种亲人般的温暖。
除了将清华中老年网球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黄克智和他的球友们还组织了老年网球邀请赛,邀请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大学等其它高校的老年网球爱好者前来清华,大家一起交流球艺,增进友谊,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就是在这样一个被黄克智称为“温暖的小团体”的群体里,黄克智的年龄最大,球龄最短(9年)。但是他打球不仅速度快而且很少出界,球技也得到了有几十年球龄的球友的肯定,加上他们夫妇俩为网球协­会的事情满腔热忱,尽心竭力,黄克智被大家推选为清华大学老年网球俱乐部主席和中国老教授网球协­会副主席。
幸福美满,言传身教
­过长期不间断的锻炼,加上生活规律、心情乐观豁达,黄克智很少生病,从不伤风感冒。校­有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老年病的指标也都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以内了。
黄克智是健康的,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个非常幸福美满的家庭。黄克智的夫人陈佩英小他5岁,1951年他们相识时黄克智是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而陈佩英刚由浙江­老家来到清华。陈佩英开朗乐观,天生有着一副热心肠,对年轻人慈爱照顾,被清华力学系的老老少少们亲切地称为“陈阿姨”。除了照顾黄克智的生活起居,陈佩英退休后还帮着黄克智整理文件资料,处理信件和项目财务管理等。
陈佩英是黄克智生活上相濡以Ä­的伴侣,事业上的贤内助,更是网球场上的黄金搭档。
现在,每天早晨4点多当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黄克智夫妇就已经­起床了,工作到天亮,然后穿上运动服装,迎­着晨曦来到校园西南区的网球场。当人们匆匆行走在上班途中时,他们已经­满载晨练后的轻松愉悦。
如今76岁的陈佩英也心康体健,身轻如燕,没有任何疾病,查B超时发现她的心脏上甚至连老年人常见的斑点都没有。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走过金婚的他们仍然很恩爱、甜蜜、健康。他们一起打太极、学游泳、打网球,傍晚时分还常常携手漫步于清华园的林荫道边,几乎形影不离。
黄克智家里的墙上挂了不少照片,其中一张三个身着博士服的年轻人的合影特别引人注目。这张被陈佩英命名为“三博士”的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他们的三个孩子:女儿黄琼是MIT的博士,大儿子黄永刚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小儿子黄永强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
照片讲述着黄克智夫妇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和细心培养。黄琼高中毕业时正赶上上山下乡的时代,被分在清河毛纺厂做一名挡车工。黄克智帮助女儿全面复习,恢复高考后黄琼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黄永刚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黄永强则在斯坦福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
如今,黄永刚已是美国西北大学机械系和土木系的讲座教授,是活跃在当今国际力学界学术前沿的知名学者之一,父子俩在科研上也常有合作,近10年来合作写了50多篇论文;黄永强现为Google公司的工程师,常往来于美国和北京之间。黄克智的子女之间、子女和父母之间感情很好。几乎每天早晨,儿子都会打网络电话给二老,了解和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情况。
黄克智坚持锻炼的习惯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子女们。尽管身在美国,无法像父母那样有个固定的圈子可以一起打网球。但他们因地制宜地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黄永刚每天都坚持到大学的体育场上去跑步,他的太太每天在公园里快走一个小时;黄永强夫妇则坚持每周游泳两次。
桃李满园,壮心不已
每天始于凌晨的网球不仅满足了黄克智运动量的需求,更带给他一天的神清气爽。长期下来,还为黄克智带来了充沛的体力、过人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使他一直保持着学术上的青春。黄克智90%的科研成果都是在50岁以后取得的,已发表的317篇论文中有302篇也都是在50岁以后发表的。
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中,黄克智对科学研究也怀着一颗年轻好奇的心,他几度更换研究领域:50岁研究断裂力学,60岁探索智能材料力学,70岁参与发展应变梯度塑性理论,75岁开始纳米管力学性能的研究,78岁向纳米尺度的力学进军。但在每一个领域黄克智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64岁当选为中科院院士,76岁当选为清华大学至今唯一的一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作为一名老师,黄克智育人六十载,桃李满天下。他培养了70多名研究生,其中有2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3人获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表彰的“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4人。力学系获优秀博士论文的5名导师中,除他之外,其余4人中有3位是他的学生。
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黄克智还在继续着以前的工作,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不服老的他满面红光,精力充沛,思路敏捷,很少有衰老的迹象,系里的年轻教授招收多少学生他也招收多少。黄克智至今还带着8名博士生,主讲一门课程,另外还承担四项科研任务,而且周末照常工作。
黄克智积极锻炼和保持身心健康的态度,还带动和影响着他身边的师生们。
上世纪五十年代蒋南翔校长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但如今对很多人来说这已成为一种奢望。由于长期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且没有系统的健身计划,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精力不济,身体不好,甚至有了脂肪肝、高血脂等疾病。
已“健康工作六十年”的黄克智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大力宣传网球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并组织动员师生们打网球。黄克智老两口儿跑到体育用品商店,给系里五对教授夫妇每人买了一个网球拍,挨家挨户塞到他们手里;还为他们请好教练,定好场地,指定时间,让他们去打球,并亲自前去指导和督战,“强制”他们锻炼身体。黄克智还介绍10位打得不错的较年轻的同事加入清华大学网球俱乐部,为他们的锻炼形成圈子,创造条件。
如今,在黄克智的宣传和带动下,力学系很多年轻人把网球活动都坚持了下来。不少人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点,选择跑步、游泳、保龄球、羽毛球等其他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黄克智学生中的保龄球爱好者也已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富有凝聚力的保龄团体。如今,他们都在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实践着、努力着。

热爱锻炼的黄克智也热爱音乐。80岁生日后,家人不让黄克智在晚上继续工作了,于是他每天规律的生活中多了一项:学钢琴。在叮叮咚咚、还略显生涩的钢琴声中,这位81岁的网球手的另一个美好梦想飞翔着,实现着……

(《清华人》2008-3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