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他让中国铸造走上世界舞台——追记铸造领域育人大家周尧和

2018-09-04 | 曹继军 颜维琦 | 来源 《光明日报》2018年8月1日 |

周尧和(左)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浩伟讨论陶铝新材料。资料图片

7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消息:周尧和院士逝世。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这位科学家92年的人生:国际铸造舞台的“中国代表”,中国铸造领域的育人大家。

周尧和,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在铸造领域有众多重要建树,领导建立了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铸造学科博士,是中国铸造学科的第一个科学院院士。

201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他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颁奖词评价他是:“一位令人仰慕、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位令学子追随、功勋卓著的一代宗师,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技界的一份骄傲。”

周尧和,祖籍河北深县,1927年5月生于北京。1950年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57年于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获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领导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尧和长期致力于金属凝固理论和铸造工艺技术研究,提出了估算保温冒口效率的新方法,所研制的新型保温材料在全国推广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明了“调压成型精铸法”,实现了轻合金薄壁异型构件的高精度成型;建立了强制性凝固组织形成原理的新理论框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定义了铸锭凝固过程中的第三对流区,据此提出的钢锭头部正偏析理论得到公认;在多种液态金属中取得了国际上最大的过冷度,阐明了多种深过冷快速凝固组织的形成机制。1979年9、10月间,第46届国际铸造会议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这是恢复中国在国际铸造学会席位后的第一次世界铸造会议,周尧和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被特意安排在10月1日那天进行第一个大会学术报告。当他将作为中国官方论文的“保温冒口研究”宣读完毕时,全场掌声雷动,周尧和被国际铸造界刮目相看。1988年,周尧和被选为国际铸造学会的执行委员,1992年任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1993年升任主席。1995年,第61届国际铸造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以周尧和为代表,中国铸造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世界舞台。

身在高校,周尧和始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周尧和这样说:“我常想,一个人应该像参加接力赛的运动员一样,在他速度还没慢下来时就把棒子交给下一个人,让他全速向前冲,而不是握着棒子,直到再也跑不动时才交给下一个人。因此,我在工作中十分注意人才梯队的建设,让年轻人挑大梁,承接重要课题,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和长处。”1996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后,周尧和专注于生态材料学以及非平衡凝固研究方向,并带出一支优秀的学术队伍,他们中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

周尧和希望课题组成员和博士生“心怀祖国,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有志气,教师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成员,学生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研究生。但这还不够,学生要有志气赶超自己的老师,超过世界上的名家,没有这种成为杰出人才的志气,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二是要讲团结,竞争意识是要有的,但不是课题组内的明争暗斗,而是和国内外同类研究小组的较量。要想在这种较量中取胜,课题组必须是真诚合作的集体;三是肯拼搏,不能只有愿望而不付诸行为,要赶超别人,就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创新,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


相关新闻

  • 032018.08

    追记中国铸造领域的育人大家周尧和院士

    半个多世纪以来,周尧和致力于中国冶金、铸造事业的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中国冶金锻造领域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家、桃李满天下的教学名师,周尧和院士在科学研究....

  • 102020.08
  • 252019.06

    龚克:带着一颗“中国心”奋斗在世界舞台

    从南开大学校长一职卸任一年多来,64岁的龚克一直忙碌地奔波在世界各地:赴泰国曼谷筹备2019年科学工程创新论坛,去法国巴黎出席“移动学习周”,到斯洛文....

  • 092012.01
  • 162023.11

    世界舞台上的熊式一

    20世纪,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大规模发展,在世界各地,不同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发生了冲撞、摩擦与影响,熊式一在跨文化和跨国领域中,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162018.03

    周尧和的魅力世界

    “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流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持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

  • 012008.06

    清华大学校旗登上世界之巅

    5月8日上午,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冲顶活动中,校友严冬冬随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并将清华大学校旗带上世界之巅。

  • 212020.07

    专访颜海平:跨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始终亟需的能力

    颜海平的个人经历和学术研究都沿着跨文化的脉络延展,其中本科期间创作的历史剧《秦王李世民》、美国任教时期的学术著作《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

  • 112020.08
  • 192022.09

    于洪宇 | 中国“芯”,世界梦

    真正把科研中的研究成果转变成实际的社会应用,是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院长于洪宇(1994级材料)的初心和愿望。他与集成电路器件打交道已有20余年,回国后着手氮化镓(GaN)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研发,希望能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国家当下需求贡献绵薄的力量。于洪宇20世纪90年代,于洪宇考入清华大学,在材料科学工程系度过了5年的大学时光。那时,校园广播里播放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给他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