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心有多静舞台就有多大——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林希虹(84级数学)

2007-11-07 |

学生记者 徐佳

林希虹教授1984年进入清华数学系攻读学士学位,后出国留学任教至今。2005年从美国密歇根大学转到哈佛大学任生物统计系正教授,在半参数回归模型和生物统计领域卓有建树。她是生物统计学领域的领军人之一,是该学术领域核心期刊的总编辑;她是一位孜孜以求的学者,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师者;她是一位贤惠的妻子,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一名海外成功的女学者,她是如何在众多身份的转换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又是如何在众角色的协调平衡中追求极致?让我们一起走近林希虹,聆听这位成功女性的智慧心语。

初见教授,淡色的衬衫、深黑的长裤,朴素的着装散发着平和的气质;平易的笑容、深邃的眼睛,质朴中流露着智慧的气息。沉稳中不失干练,简朴中不乏智慧,一场一问一答的对话就这样在平和宽松的氛围中延展开来。

记者:您在清华本科的学习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它对您人生、事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林:受益最大的是清华的学风踏实、朴实、静心学习。我后来选择了做学术的道路;它需要吃苦、耐心、耐得住寂寞。清华给予我的静心学习的品质,让我在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领域静心做事。

数学系的陈省身老学长也曾说过:“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个常数,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易,多一些宁静,比什么都重要。”

记者:您在生物统计学领域卓有成绩。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学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和品质?

林:静心地做事情,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同行所了解。

记者:对比美国的教育体制,您对有志于从事学术的国内学生有哪些建议?

林:国内学生基础扎实,擅长考试;但相对而言,缺乏做研究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国内大学的硬件设施逐步改善,但还应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上下功夫。通过研究来学习,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带着兴趣去分析解决问题。参与到一个项目中去,从头到尾体验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不迷信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学科的权威交流观点。还要多做一些presentation, 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

记者:国外大学挑选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有志于出国留学的同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林:美国大学在挑选国内的学生时主要看重:四年高中的考试成绩,领导能力,个性化的特长,社会服务能力。这也是哈佛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它的录取率是11%,比美国其它大学更picky一些。美国学生经常组织研讨会,自己去邀请主讲人,与主讲人交流,组织会议的过程中他们就能学习到一些领导才能。哈佛学生的研究能力、领导能力、presentation的能力较强。

中国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可以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工作,最好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参与组织学术研讨会,培养自己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沟通能力,不仅要全面发展,还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记者:现在学术界流行“Publish or Perish?”的说法,您是怎么看待这种为发表文章而学术的现象?

林:发表论文得到同行的认可,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为了发表而写作就很“miserable”。

国内重视教授的论文数量,国外看重教授论文的质量,在“SCIENCE”或“NATURE”上发表一篇好,还是在一些小刊物上发表10篇的好?可想而知。做学术是因为喜欢学术,喜欢研究的过程,喜欢探索问题的乐趣,喜欢与人分享观点的喜悦。为了外在的目标而做事,本身是不快乐的,同时也会限制自身能力的发挥。

记者:作为一名女学者,您是怎样协调工作、事业、家庭之间的关系的?

林:女性在社会上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扮演着多重角色,怎样才能高效率的平衡好工作、生活和事业之间的关系呢?我觉得只要你在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用平和的心境来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我们做事情的感受是非常美好的,不是我不得不做,而是我乐意做。(Its not what I have to do, but what I want to do.)因为你是发自内心地热爱你的研究工作,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你都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它。

记者:针对国内的“出国热”现象,您是如何理性地看待出国的选择?从您的人生阅历中,您对于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的同学如何做好生涯发展规划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林:出国有助于开阔视野,但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在做出选择之前,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环境。不妨心平气和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What do you like?

What can you do

Is it possible in reality?

可以问问自己将来是想做学问?还是想开公司?我自己不喜欢公司,我喜欢大学的气氛,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爱好、特长都不一样。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做好长期的生涯规划,不要只图眼前的利益;其次,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在;最后,考虑到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局限性。总之,希望大家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Aim high, and do it realistically.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尘嚣浮躁、物欲熏心的当今社会,林希虹教授用她“静水流深”的人生哲学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多彩人生棗这里没有随波逐流的喧嚣,没有工于心计的追逐,惟有静静的流水、睿智的心灵和博大的胸怀,和随之而来的事业成功和幸福人生。

生物统计学前景广阔

数学和生物是最古老的两门基础科学,自人类有文献记录以来,这两门学科即已存在。然而直到二十世纪数学和生物才有机会结合,并渐渐发展出重要的生物统计学。在美国,生物统计学发展蓬勃,念生物统计的学生毕业后百分之八九十都进到药厂、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或NIH(美国国家卫生中心)工作。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统计学是在生物研究过程中,逐渐与数学的发展相结合所形成的,它是应用数学一个分支,属于生物数学的范畴。它以数学的概率论为基础,同时涉及到排列、组合、矩阵等知识。因此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课,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的试验方法的设计和试验结果的统计推断的应用。同时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广泛应用的工具课程,它能够提供整理和描述数据资料的科学方法、判断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提供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和提供试验设计的一些重要原则,对生物学的试验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据有关专家介绍,生物统计人才在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中举足轻重。因为,不论新药开发还是更新疾病疗法,都需要以生物统计为工具。根据美国的FDA药物上市审查流程,许多药厂申请临床试验时,许多资料必须要由生物统计人才来签名背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