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雷增光:学之大者 为国为民

2007-10-08 |

1978年,出生在陕西渭北高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雷增光以全省惟一物理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6年,他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毕业时,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大选择。

当时,作为文革后入学并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的第一批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英语水平的雷增光面前的路很多:可以继续读博士,可以留在国家部委,可以去北京、天津的相关研究院——当时的风气是大家都朝“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运动”,大西北地区的单位很少进入青年学生的视线,更别说四○五厂那样地处陕西偏僻地区的单位了。

四○五厂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单位,事业发展急需人才。然而,由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职工收入不高,很难吸收重点大学的毕业生。1986年,雷增光到厂里工作时,是该厂20年来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个既是名牌大学又有硕士学位的毕业生。直接促使雷增光去到四○五厂的是该厂厂长的求贤若渴。当时,四○五厂的发展急需懂专业外语又好的人才,厂长每次到北京,都要去看陕西学子雷增光,非常诚恳地欢迎他去。这使雷增光深受感动。出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对家乡的感情以及对未来的向往,雷增光选择了远离大城市,来到四○五厂。今天说起这个选择,雷增光说:其实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了不得,我就是想实实在在地干点事情。清华的一位前辈曾经对我说,如果你只考虑生活条件好,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有一天,一旦钱对你来说不再是个问题的时候,你一定会后悔的。这句话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雷增光的到来在当时的四○五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几乎家喻户晓。但大多数人并不相信他会在这里干下去,人们估计他是“飞鸽牌”的,肯定长不了。然而,雷增光一来,就一头扎进了当时四○五厂重要技改工程中,和他恋爱了四年多的女朋友也因他执意要去这么偏僻的地方便与他分手了。到这时,原来担心、怀疑的人才信服了:原来这个年轻人是真的到这里干事来了。

2005年,雷增光作为有成就的校友被母校清华大学请回去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作报告。他说,今天,我站在母校的讲台上,我想告诉同学们:18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入主流,上大舞台。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越是祖国需要而又人才稀缺的地方,越是年轻人能干成事业的好地方。

职工信服的劳模

对于雷增光这样一位宝贝人才,厂里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技术引进、重点攻关等工作中,处处把他推到前面。这既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使他多次面临严峻考验。

当时,厂里正在紧张地进行技改工程建设。有一套重要的工艺设备,只有一套软件自控系统。这意味着工号投入运行后,一旦自控系统出现故障,又没有应急的硬件控制手段,将使工艺生产系统处于瘫痪状态,给整个工厂的主工艺生产系统的安全持久运行带来重大威胁。当时,该工号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雷增光发现了这一问题,感到事关重大,便立即找到厂长反映这一情况并谈了自己的看法。经过和原生产方交涉,对方承认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并答应由他们负责设计、安装全部硬件控制系统,为工程建设消除了一大隐患。大家都说,小雷立了一大功。

1994年,国家投巨资,在四○五厂上马一个大型技改工程。这对四○五厂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这一重任落在了年仅33岁的雷增光身上,当时雷增光已是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和项目施工负责人,他要组织指导施工,负责项目各个环节的协调,常常是忙完一天累得连饭都吃不下。1994年,工程建设刚开始不久,厂总工程师不幸因病去世,在这种情况下,雷增光一身二任,把他的担子也担了起来。按常理,企业上马一个工程,应该有土建公司,有安装公司,有供货商,甚至还得有一个监理公司。作为业主,只要负责生产准备、调试,人员培训就可以了。但四○五厂不是这样,由于以前企业部分项目中止等原因,厂里有两三千名职工没活干。于是,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生产准备都由厂里职工自己干。雷增光和当时的厂领导班子知道这样做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他们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大家一起走出困境,闯出一条企业发展的新路子。几年间,以雷增光为首的工程建设者们通过在工程建设中实施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保证了施工质量,高质量地组织建成技改工程,使该工程进度提前300天建成运行,保证了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后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工厂带来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在两次技改工程建设中,以雷增光为主要负责人的科研项目多达十几项,其中有9项获国家及部级科技成果奖,两项属国内同行业首创,部分项目还填补了国家空白。这样的成果不仅在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是佼佼者,在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中也是不多见的。

几年间,雷增光和广大干部职工奋战在施工现场,奔跑于国内各地的协作单位之间。雷增光的老家就在陕西,可他有7年时间没回家探望父母。19898月到19902月底的7个多月里,为了工作,他没休过一个星期天,而这一段时间,正是他筹备结婚的日子。他把收拾新房、置办家具等本该由他办的事全都推给了爱人和岳父家。举行婚礼的前两天,他还在外出差未归。结婚刚三天,他又去外地出差,并且一去十多天。

1996年,调试试验设备时保温材料着火,如不及时处理,会对试验设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当时现场冒出滚滚浓烟,温度高而且有毒,他不顾危险,带领现场人员奋力灭火。火终于救灭了,他却在救火时灼伤了。等到他爱人听说以后感到医院时,雷增光已经简单包扎之后回到工作岗位了。头上的伤疤久久没好,后来雷增光到北京开会时,大家还打趣地说:看来你真是焦头烂额啊。

2000年,厂里决定推选雷增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向职工代表征求意见时,代表们说,雷总当全国劳模,我们服!

专家型的领导

2002年,年仅41岁的雷增光出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

这是一家有着40年历史的研究院。由于种种原因,院里职工整体收入仍然偏低,分配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新院长来了,大家寄予了很大希望,以为雷增光会从通常的三项制度改革开始,点燃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然而,雷增光的工作日程压根儿没把改革放上去。像领导复杂的技改工作一样,他以一个科研人员清晰的思维冷静面对他的这份新工作。对于他来说,该院的当务之急是专用设备的工业化生产,这是该院发展的根本利益,也是长远利益。该院党委副书记封志强说,他把握住了大局,因为改革的事触及每个人的根本利益,牵一发动全身,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拿不下来,而专用设备的工业化生产耗不起这个时间。

专用设备的研制是理化院承担的重点核能开发项目。

为了加快工业化的进度,中核集团公司要求理化院在新建厂试生产的基础上,要完成大批量的生产任务并达标达产。它意味着理化院要在比规定日期提前半年完成工厂建设、完成工艺验收的同时,必须迅速扩大产能,达标达产。这对理化院来说不仅在时间上是个考验,而且也是对理化院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在短时间确定大批量生产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证体系、如何提升生产的组织能力的实实在在的考验。

雷增光和他的领导班子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是一项重要任务,雷增光说:“玩命也要达标达产!”

为了大规模生产,理化院紧急调配、培训人员;制造厂在安装调试设备的同时,抓紧制定各项生产管理制度,不断理顺各个生产环节;为了规范生产和管理,制定了专用设备制造质量保证大纲和配套的程序文件,规范从采购、加工、装配、试验、出厂检验、交付服务等全部生产和管理过程;理化院计划部门调配全院的资源,合理安排生产,抓紧制定各项生产管理制度,确保专用设备生产的顺利进行。

大会战的气氛充满整个研究院。然而这样的大会战显然是跟过去修水渠、建房子之类的大会战有着本质的区别的。除了决心、奉献精神外,更重要的还要有科学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用雷增光的话说:“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完成大量生产准备后,大规模试生产艰难启动,生产中发现的一些质量问题也在逐步解决,生产产量逐步加大,正在人们期待转入正式生产时,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却发生了。产品出现了不稳定,有些技术参数偏离了设计要求。但经过反复查找和分析,仍未找到造成技术参数不稳定的原因,生产出的产品还是达不到要求,生产一度陷入两难的困境。问题不解决,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此时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

雷增光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那段时间,他的妻子张薇经常在凌晨醒来时,发现身边的雷增光睁着眼睛在想事;同是清华工程物理系毕业的主管科研的副院长王黎明说,那时候,早上一到办公室,雷增光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专用设备;深更半夜,打电话说的仍然是专用设备;雷增光自己说,真是有快崩溃的感觉。

作为专家型的院长,雷增光不仅要组织这场复杂的生产,他还要深入到各技术环节,与科研人员一起查找原因,分析问题。该院八室主任邱志恒说,雷院长到现场来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成技术专家,一起讨论问题,也有很激烈的争论,有时也否定他的意见。作为一个专家型的领导,雷增光这种学术民主的作风也反应在领导工作中。该院副院长李季科说,我们班子的作风很民主,院务会有时开着开着就成了“吵架会”,雷增光会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但在关键的时候,雷增光是十分果断的。

6月份的紧张时刻,雷增光果断决策:院有关的几个研究室、试验车间和相关部门要全力攻关,查找问题;制造厂生产线停下来整顿、检查;质检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质量文件……在院内有关研究室和试验车间及有关部门的全力拼搏下,先后用3个月的时间进行了200多次的试验,终于把影响技术参数不稳定的因素找到了!

理化院可以开足马力进行正式生产了!但是此时时间已过23,生产任务才完成不到13!

“玩命也要达标达产。”戴眼镜的专家型的院长雷增光坚毅地表达了必胜的决心。为此,院里召开了百日会战动员会,生产员工没有了休息日,生产线两班改三班,紧张而有秩序地运行……终于提前达标达产。当天夜里,烟花、鞭炮、欢呼使理化院专用设备制造厂一片沸腾!已在该院工作近30年的宣传部部长郝玉林在将信将疑中终于核实这不是厂里职工在过圣诞夜而是庆祝完成任务时,心情十分激动。他说,那一刻,我知道我们成功了!

此刻的理化院彩旗飞扬、礼花绽放,剪彩仪式隆重举行。专用设备的成功出厂,标志着理化院专用设备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国防科工委、中核集团公司、天津市有关领导来到理化院,共同庆祝这一欢欣鼓舞的时刻。

勇于担当大任的人才

“光荣与梦想”是现在已经用滥了的词汇。然而,在四○五厂技改工程提前投入运行,在专用设备实现工业化的时刻,要准确表达雷增光的感受,仍然只能使用这个词汇——“光荣与梦想”。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2005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说:只有将所学贡献于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贡献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完美人生。有一句武侠名言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么学之大者呢?更是要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他说,雷增光校友的成功源于他选择了责任。

雷增光的同学中,有人去了国外过着舒适的生活,有人放弃了专业赚了大钱,跟他们相比,雷增光的衣食住行显然是寒酸的,跟他们没法比。然而,正如邱志恒所说,从对国家的贡献上看,他们也是没法比的。也如王黎明所说:学这个,干这个,国家需要这个,当取得成就时那种感觉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站在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沿,在为祖国的需要而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雷增光走着自己辛劳而充实的人生道路! (转自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网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