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为了中国风电事业的发展,我一定要说真话——对话中国福霖风能开发公司总经理徐洪亮

2007-06-01 |
本刊记者

428,在校友总会主办的“2007年清华新能源校友论坛”活动中,作为对话嘉宾的中国福霖风能开发公司总经理徐洪亮,其发言不时引起阵阵掌声,他对中国风电事业发展的焦虑和谏言给在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会后,记者就中国风电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徐总。
记者:您从事风电行业已经很多年了,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中国风电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徐洪亮(以下简称徐):我从1992年开始从事风电行业,最开始从事的是规划设计工作,可以说我是中国风电设计规划工作的带头人。当时我在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工作,正好电力部把这个工作安排到我们部门,所以从那时候我开始带着人做,现在许多正在运行的风电厂都是当年我们设计的产品。前十几年,风电产业在我国一直不被人们所认识,发展十分缓慢。不过近三年来,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在利好的大环境下,风电产业整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我们这些从事风电行业很多年的人一直企盼的。现在我国风电产业在速度上增长确实很快,但是我们的基数非常小,到去年年底我国总装机容量是260万千瓦,这个绝对数很小,比印度还落后。不过总体而言,发展形势是非常好的。
记者:您认为目前影响、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徐:从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来看,我国去年1月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及《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对风电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目前依然存在制约风电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首先,国家制定政策以后,管理部门贯彻执行这个法律和一些管理办法有所偏离。
主要反映在政策制定上,比如对风电采取“特许权”的形式,这个特许权已经推行了好几年,从20032006年共推出13期特许权项目,同时还跟进了一批,据了解,今年还有4批要上。这种特许权招标形式对风电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这几年,我们国家采取投标招标确定业主的形式,基本以最低上网电价为中标方,这样一种形式造成许多中标企业的亏损。所以一方面是中标企业全面亏损,另一方面国家管理部门还一直在推行这种形式,很矛盾。一个全面亏损的行业是不会成长的,同时一直要求这个行业都来参照、跟进用特许权的价格发展风电是没有道理的。很多特许权项目定价在0.380.52元之间,该价格使风电扩大再生产成为不可能。这是一种不按照市场规律出牌的方式。
从管理部门来讲,在对风电的成本参照系选择上出现失误,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各类电的投入造价情况。以千瓦投资看:风电投资在80009000元人民币,水电投资在70008000元人民币,火电投资在50006000元人民币。发电效益或者说电力项目的回报率如何,关键要看它的年利用小时数,这是衡量整个电力效益的一个关键参数。火电的利用小时在50006000小时/年,水电为40005000小时/年,风电为2000小时/年左右。现在火电的价格0.35元,水电在0.3元左右,参考这两种电的投入产出比,风电的价格至少要在0.6元左右才能保证不亏本。但主管部门却对这些基本事实视而不见。也反映出我们国家有些主管部门有法不依。我国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违法的时候有人追究,但有法不依却没有人追究。《可再生能源法》和配套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两种方式。其中政府指导价是通过招标确定价格。但是在国家发改委20061月发的“7号文(即《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中明确提到,风力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通过招标确定。火电、水电的价格这么多年都没有招标,所以该规定非常令人费解。我认为风电的价格应按发电成本加上合理利润来确定。
其次,中国的电力发展规划中,没有将整个风电的电力输送问题列入其中。电网建设跟不上。
许多风电项目由于离电网太远而加大了成本和实施难度,在过去的60年,中国电网规划和架构是按水电建设基地走向、煤炭储量和火电布局确定的,风电过去是被忽略的,所以整个电网架构是不能适应风电发展的。现在甘肃、内蒙等地都有百万级以上的风电厂,从电网建设上都需要构建50万伏的输电电网,所以在电网建设上要重新认识风电。我国在2006年底装机260万千瓦。国家提出到2010年装机500万千瓦,到2020年装机3000万千瓦,我个人认为到2010年风电装机会达到140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8000万~1亿千瓦。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风电包括陆地和海洋两方面。未来一两年内海上风电厂将会启动,相当于陆地风电厂发电容量的3倍以上。陆地和海上的总容量相当于中国水电开发容量的4倍以上。中国水电去年突破了1亿千瓦,所以相比水电,中国风电的发展将会非常令人鼓舞。
另外就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而言,要从政策面和建设体制上进行调整以适应风电的发展。风电在能源结构中应该大大提高,到202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8%10%。风电电量要达到总电量的4%5%。
再次,风电国产化还在制约着产业发展,国产设备制造是个瓶颈。
虽然这几年风电国产化迅速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好多企业订货还拿不到货,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在近两年内将是风电发展的一个瓶颈。这种状况持续已久,原来我国风电设备一直依赖进口,直到前年国家要求70%以上的设备实现国产化,我国才开始设备国产化,不过我相信3年以后局面会发生改变。
最后,在政策面上,我们国家对中国风电发展没有采取任何优惠政策。风电是环保产业,国家应大力扶持,实施优惠政策以加速其发展,西方国家风电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因为他们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而我们搞了很多火电,煤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总要有枯竭的时候,所以风电作为替代能源应该大力发展,国家应采取税收、上网电价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现在的上网价格却是一种“扼杀”政策。在税收上也没有体现清洁能源的优惠,中国对大气的污染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地球只有一个,污染对地球的破坏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我们后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有大局意识,我们应该对全人类的发展有所贡献。
记者:如您所说,我国风电产业的国产化程度低,相关技术落后已经成为制约风电快速发展的瓶颈。您认为如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
徐:我从1999年开始研究中国风电的产业化问题,关于产业化,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在风电方面的一大失误。过去我们长期依赖进口,国内的研发很多年基本是一片空白。过去企业发展需要利用外资,利用外资的一个条件就要进口国外的设备,所以造成单位千瓦造价都在一万元以上,不过最近两三年中国产业化有了起色,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现在国内有外方独资企业4家,中外合资企业5家,许可证(技术转让)形式7家,委托外方设计5家,自主研发的7家,另有7家退出市场,另外还有多家想进入这个领域。目前叶片制造、风机制造厂加起来共有40多家。总的来说,我国产业化发展步伐还是比较快的。就这几种形式而言,外资企业在国内起点较高,进入市场较快,但是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其中有些外资企业的设备比原来的进口价格高出20%30%;中外合资形式矛盾较多,中方拿不到核心技术,价格优势也不明显;许可证形式虽然初期成本高,但国人能掌握核心技术,价格方面也有优势;委托设计形式的初期成本相对低,在国内起点也高,价格方面也是比较有优势的;自主研发型的起点低,价格有优势。
对于我国风电产业化而言,可以说“成也国产化,败也国产化”。国产化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勿庸置疑。200574发改委下令,从2006年开始,国产化率不到70%的风电场将不能开工建设,从而关上了进口大门,如果早10年下这个令,中国风电就不会是目前的状况。现在有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有这么多企业进入,另一方面业主却买不到设备,什么原因?原因就是许多制造厂商刚进入试制造阶段。所以有人指责现在风电制造业过热,应抑制发展,我不赞成这种说法。企业来搞风电国产化制造,是企业行为,任何一个企业不会看着火坑自己往里跳,他们在进入之前都会进行深入的市场分析。按照我们的发展规划,如果按2020年投产8千万千瓦测算,从现在开始的后10年中,每年要投产600万~700万千瓦容量。按一个企业年产3万~5万千瓦的制造能力计算,也需要1015个这样的厂。所以目前已有30多家生产企业,但是要看能有多少企业能做大到这个规模。随着市场的成熟,我想制造企业也有优胜劣汰的过程,可以通过重组和并购使我们的企业制造水平和能力更趋于合理。
中国的彩电冰箱行业在20年前也是依赖进口和中外合资,没有中国的品牌。但是通过不到10年的努力,就塑造了“长虹”、“海尔”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我相信再过510年,和中国的家电一样,风电机也会出现一批知名品牌,我期待着这一天很快会出现。我们中国人只要下功夫没有办不到的。
当然,在研发过程中,无论采取哪种形式,企业都要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拥有一批高端人才,掌握先进的技术,具备这几点,就一定能占领市场。现在大连重工、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北方重工等一批大型企业都介入风电机制造,国产化完全会展现出新局面。
记者:“目前风电投资已经出现了过热迹象,2005年装机容量增幅超过250%,国家应当进行宏观调控,适当控制发展节奏,而招标定价就是放缓发展步伐的办法之一。”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徐:从我国拥有的资源量看应该加大开发力度。从德国、丹麦等风电发展较快的国家来看,目前他们的比重是在20%以上,丹麦明确提出2020年风力发电的比重要达到36%,而我国所占比重还不到1%。所以不应该认为现阶段就需要宏观调控,更不应该采取招标定价的方式来遏制风电的发展,即使到2020年,中国风电能够达到8000万~1 亿千瓦的装机容量,大概也达不到10%的比重,这个比重与我们的资源拥有量是不相称的,所以目前我们不是应该放缓而是应该加快开发的步伐。不仅通过政策层面鼓励开
应该停止所谓的特许权形式,国家主管部门应将注意力多用在行业规划上,多用在为企业制定政策上来,而不是实行所谓的特许权招标。应切实出台一些有利于风电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价格补贴、对电网进行新能源的配额等。发,同时也要鼓励风电企业去上市募集资金加快开发。
我国风电规模在2006年比2005年翻了一番,2007年又要比2006年接近翻一番,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绝对数并不高。现在风电投资都是企业行为而不是国家投资,这样一个局面来之不易。也就是说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蜂拥而入投资的局面是非常好的,我们许多部门、行业的工作应该服务于、服从于这一大局,比如有人说风电比重在电网中所占比重不能超过5%,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德国、丹麦已经超过20%,电网依然运行得很好。所以关键是我们的思想要转型,根据风电的特点来调整我们的工作,对风电上网的调度及风电这种随机性比较大冲击电网等问题应该从技术层面上来解决,而不是指责,甚至有人说“风电是劣质能源”,这样的说法是非常片面的。
风能是清洁能源,本身有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但是这些不足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
记者:对于发展风电产业而言,您认为国家应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能促进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徐:首先要从认识上解决,我们没有站在一定高度上认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对环境保护所产生的价值。我们的环保意识依然薄弱,风能是可再生没污染的,应该从环保的高度认识发展风电产业的重大意义。
其次,过去人们长期认为风电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20年前这样认识还情有可原,现在还这么认识就是落伍了,如果到2010年,能够装机实现1400万千瓦这样一个规模就是非常可观的。特别是随着风电机组技术提高,兆瓦级的大机组研制成功,电厂规模完全可以做大。
第三,应该停止所谓的特许权形式,国家主管部门应将注意力多用在行业规划上,多用在为企业制定政策上来,而不是所谓的“特许权”招标。政府应做的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应停止特许权招标。当然一些专家从技术层面上讲,主管部门很难听得进去,但是为了中国风电事业的发展,我一定要说真话,要呼吁,我相信我的呼吁会得到企业界、投资人、制造商的支持,从总体上来讲,特许权招标形式是没有人赞成的。
第四,应从政策上进行归位,切实出台一些有利于风电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价格补贴、对电网进行新能源的配额等。前一段时间国家主管部门说要出台配额政策,但是很遗憾,到现在我们还没看到该政策出台。
(《清华人》2007-3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