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光斗:当代水利泰斗

2007-05-10 |

张光斗:当代水利泰斗

  

  文/《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 孙英兰

  4月28日,我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张光斗先生迎来了95岁生日。 一大早,清华大学校领导来到他的住所,为张光斗送上中央领导和广大师生的诚挚问候。

  作为当代中国的“水利泰斗”、两院资深院士,张光斗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他常说:“我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为国家和人民工作的少。回顾过去,深感惭愧和不安。”

与水电结缘

  在清华大学荷清苑小区,与普通教师一样,张光斗先生住在六楼一套三室二厅的寓所里。简朴的房间,几幅飞瀑湍急、气势雄伟的水电大坝照片悬挂在墙上,似在炫示主人不同寻常的“水电人生”。他的学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这些大坝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张先生主持设计或参与设计的。

  幼年的张光斗勤奋好学,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和哥哥节衣缩食供他读书。1934年张光斗在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同年秋天考取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先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水利工程和工程力学,分别获得硕士学位,还得到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但“七七事变”打断了张光斗继续深造的梦想,他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弃学回国。

  回国后,年仅二十多岁的张光斗就在四川龙溪河流域主持设计了桃花溪、鲸鱼口等第一批由中国人自行建造的水电站,首开我国独立开发水电资源的先河。

  1943年,张光斗被委派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局和垦务局学习考察大型水电站的工程技术。他吃住在工地,一个工程一个工程地看,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学。白天向有经验的工程师和工人请教,晚上学理论、查资料。

  1945年4月,张光斗受命回国参加筹建三峡工程。但他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三峡工程是不可能的,主张先建设一批中型水电站。在他的促成下,相继成立了岷江、黄河上游、资水、钱塘江等8个水电勘测处,收集了大量水电站址的宝贵资料,培养了一批水电科技人才。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多次下令,让张光斗把多年查勘、积累的水电资料送往台湾。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张光斗巧施“掉包计”,交出假资料,保存下20大箱真资料。新中国建立后,他将这些资料全部捐赠出来,成为国家“一五”期间水电建设的重要依据。

  在20世纪50年代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中,张光斗渊博的学识得到充分施展和发挥。1951年,他负责黄河人民胜利渠的设计任务,首次大胆尝试,破堤取水,将滔滔黄河水引入两岸农田,为下游引黄灌溉开辟了新路。

  1958年7月,张光斗出任国家水利电力部和清华大学合办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受命设计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他在设计中大胆创新,首创国内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粘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新技术,创造了水利工程“一年拦洪、二年建成”的奇迹。

  身为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设水工课,编写了第一本教材,招收了第一批水工专业研究生……

  “当代李冰”

  70年来,除在清华园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外,张光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崇山峻岭、急流险滩间度过的。在施工现场,这位身材瘦小的大教授头戴安全帽,脚蹬没膝高的黑色胶靴,和工人们一道下基坑,爬脚手架。为了查勘到第一手资料,他时常像壁虎一样匍匐爬行于悬崖峭壁。到了耄耋之年,身体已大不如前了,张光斗仍然要“事必躬亲”。

  作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的副组长,张光斗在工程建设期间每年都要数次赶往他魂牵梦绕几十年的三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向国务院提交检查报告。2000年底,时年89岁的张光斗和潘家铮院士等专家来到三峡工地,为了检查导流底孔的浇注质量,他亲自爬到几十米高的仓面。由于眼睛不好,他便用手去摸导流底孔表面的光滑度。一代老工程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在场的工程人员。

  张光斗经常用水电史上一些失败的例子告诫年轻的水电工程师:一颗残留的螺丝钉会毁掉整个导流底孔,危及大坝安全。一定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

  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拉瓦西到长江中上游的葛洲坝、三峡工程,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没有哪一座重要的水坝在遭遇重大技术难题时,没有得到过张光斗的指导。有感于张光斗对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卓越贡献,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宋健称赞他为“当代李冰”。

  幽默、认真与执著

  随着年事增高,张光斗外出的时间相对少了些。也许是一辈子跑惯了水利工地,家里的清净和悠闲他很难适应。每天吃完早饭,他都要步行近2公里赶到办公室,直到2005年底。

  “偶尔有一天没来,他都会感到很不好意思。‘小寇,我又偷懒了’。”在张先生身边工作了两年多的博士生寇立夯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张先生非常幽默,但更认真。

  1989年,张光斗与水利水电科研院陈志恺所长联名上书中央,力陈中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提出解决对策。中央领导很快批示:“要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此后,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的阶段。

  1992年,他和王大珩、罗沛霖等6名中科院院士联名致信中央,直接促成了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在张光斗的建议下,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于1998年联合启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和他牵头,组织三十多位两院院士、近300位专家,对我国水资源状况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查,为解决新世纪水问题提供了权威决策参考。

  2001年,张光斗又参与组织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并担任该项目顾问。他不顾年迈体衰,坚持参加项目综合考察,为项目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1996年,84岁高龄的张光斗开始学习电脑打字,起因是张先生的手经常颤抖,写的字别人不识,影响了工作。张光斗是江苏常熟人,口音很重,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会了用电脑录入。学生寇立夯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张先生的回忆录《我的人生之路》近60万字都是他自己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输入的。”

  在孙女张彤眼中,爷爷是最亲近的人。“爷爷经常对我们说,他是农民的孩子,和他同样有聪明才智的人很多,但没有条件上学。他有机会上学、工作,就要在自己有能力时更多地回馈这些‘衣食父母’。”

注:今年是张光斗先生95寿诞、从事水利水电事业70周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