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成就在交叉领域

2007-05-09 |

成就在交叉领域

——访舞台设计专家俞建

俞建老师是工物系67届的系友,他现在从事的行业是舞台设计,这是一个比较偏且并不为人大多数人所知的行业,这个行业结合了技术与艺术,而这也正是引起我们好奇的地方,借着这次校庆的机会,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俞建老师,并了解到了他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奋斗经历。

毕业在文革时

老师上学的那个时代,大家学习都非常刻苦,清华大学的学风相当的好。那时,授课老师经常是布置一些需要看得书籍,自己看,自己理解。也就是说在大学中主要是靠自学,这对以后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好处,由于俞老师现在所从事的事业与当时所学的专业相差很大,所以更能体现出自学能力的重要。

俞建老师原先学的是同位素分离专业,当时那个专业进来的是绝密的,政治上对学生要求很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阶段情况就变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离开了他所在的专业进行再分配。所谓再分配就是离开工物系,面向全国,这也直接导致了所学的知识与所用的不对口。俞建老师当时被分配到了浙江金华,在一个小厂中当车工,但很快又被调到了交通很不方便的山顶上,离开金华大概有50里山路,在那边劳动了一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经受了不少锻炼。老师所学的专业与发电毫无关系,但是凭着原先学习的数理基础,再加上一些书籍的帮助,在那个山上他和其他的一些人一起修了一个水电站。一年后下山正赶上浙江省在搞可控硅应用研究小组,文革中间也有一度提出来也要搞技术革新,当时组里包含浙江大学的老师,省里当时研究院所的,之后70年一年老师在省里搞各种项目。这为他以后的工作做下了铺垫。

从研究组到文化系统

老师自己的话说,这也是个很偶然的事情,当时文化系统要搞舞台上的灯光等各种设计,但文化系统本身没有技术力量,就到科技局去要人,在各种偶然的因素下就把他派过去了。去了以后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当时舞台上的灯光问题,当时演样板戏一类的戏剧,还是比较强调演出效果的。那时新的可控硅调光设备很轻便,控制性也好,由于先前在省里搞科研的经验,同时也集成了一些70年搞的一些可控硅项目,71老师进入文化系统后大概半年时间就把最新的可控硅调光系统就搞出来了。随后又开始进行了舞台设备的革新,从流动设备到固定设备,从可控硅灯光到计算机灯光管理,再到电影灯光的完善与应用,老师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原先已留下的问题。

当时在文革期间,条件相当艰苦,而且文化系统本身也没能提供些什么,但当时俞老师的负责的计算机灯光与稳压调光项目却一直没停,其中经历了多少磨难我们可想而知,我们现在看到舞台上的绚丽的灯光效果很大一部分就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文革结束后,全国召开科技大会,文化部要成立科技局,发现在文化系统有老师等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正好能为文化系统的科技发展作贡献,于是从那以后,老师就一直留在了文化系统,从事灯光方面的舞台设计工作,并先后负责了国内许多大剧院的灯光设计。

在交叉领域

“艺术在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技术要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使得艺术能过更吸引人。”

“不一定要找最热门的东西,越热门的东西竞争越激烈。很多有些偏的东西也是很有意义的。”

老师从事的舞台设计行业把技术与艺术融合在了一起,这种交叉领域人们普遍觉得很偏,但要提到多媒体技术相信大家肯定会耳有所闻,那就是技术艺术的典型结合。交叉领域有它自己很多的优势,很多交叉领域都是看似不热门的领域,但往往都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地方,而且竞争也相对不激烈。交叉领域更有综合性,会使人的知识面变得很宽,从而对一个人的发展也更有好处。

寄语与期望

“有些东西不一定计较眼前的得失,眼光放的长远一些。整体的道路要选正确,但有些却是要靠积累的。”

“现在所学到的东西将来必一定能用到,用道的话当然好,但是用不到的话也可以作为一种头脑的锻炼,对将来的能力也是很好的。”

“技术发展得很快,你现在所学的技术到将来也未必有用,但如果局限于现有的技术,那将会影响你的发展。”

“要关注现在发展的动向,了解哪些是关键点。”

“大学阶段,主要还是一种能力的锻炼。”

老师觉得大学中除了要培养能力外,还要打好数理基础,培养一个坚固的基础,和很好的逻辑能力,以及一个广泛的涉猎。他说现在是一个机遇更多的年代,要懂得抓住机遇,争取机会,“现在机会更多,但竞争也更激烈,在人生路上做的话肯定不会一帆风顺,磨难会很多,但如果碰到困难的话,不要轻易的改变自己原来定的目标。”这或许就是老师成功的

经验吧。

学生记者:冯涛 付蔷 采访时间:200742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