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钱颖一:清华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化的新舵手

2007-02-01 |

□艾

在清华经管学院,国际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从朱镕基到钱颖一,这个共识从来没有被打破过。

200612月的一个午后,温暖的太阳透过玻璃窗射进房间。钱颖一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回忆自己二十多年的海外经历以及自己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渊源。
上任后首次专访的机会,钱颖一留给了新浪财经。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里,这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和言论大多出现在学术期刊和杂志上。现在,面对迎面而来的教学、研究、行政以及社会活动,刚刚转换角色的钱颖一需要做出调整。
近三个小时的访谈中,钱颖一慢慢地讲述过去的故事。点点滴滴,一路走来。“印象中2001年之前,我跟清华经管学院联系不多。”对此,他自己也觉得有几分奇怪。
然而,五年过后,他成为了继朱镕基、赵纯均、何建坤之后,清华经管学院的第四任院长。
  清华数学系的高材生
  
钱颖一生在北京,在北京长大。除了一度同父母下“干校”到黑龙江和贵州,他的小学、高中以及大学时光都在这座城市度过。对他而言,高中毕业后插队是段非常重要的经历。在北京郊区密云县,他开始对自己未来的兴趣有了模糊的感觉。
“我没有赶上红卫兵的时代,我那个时候还在念小学,不够大到当红卫兵,但也足够大到对这段经历和过去的体制印象深刻,感触颇深。”钱颖一说,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对后来经济、制度的兴趣,都跟这段经历很有关系。
与许多人一样,1977年对于钱颖一而言意味着人生道路的重大选择,甚至命运的改变。那一年,间断了12年的高考招生重新恢复。
12年积累下来的考生拥挤在一起,最终录取率仅为3%,低得可怜。钱颖一无疑是幸运的,他挤进了这扇门。这个从农村报名参加高考的小伙子最终被清华大学的数学系录取了。
39人组成的“数七班”里,学生年龄从16岁到31岁不等。“年龄最大的是华罗庚的女儿,”他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同班同学里面后来有两个人成为了他在清华经管学院的同事。其中,钱小军目前担任学院的院长助理,而薛镭则是学院的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主任。
“我是清华的校友,但你要知道,那时还没有经济管理学院。”钱颖一说。清华经管学院成立于1984年。那一年,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启动。朱镕基出任第一任院长,当时他任国家经委副主任。
同一时刻,钱颖一已经在美国三年了。提前毕业的他,在1981年出国留学,成为了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留学生的一员。当时的钱颖一书生意气,对全球最著名高等学府充满了向往。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去就在国外待了25年。用朋友的话说,“他把美国最著名的高校基本走了个遍。”
直到今天,钱颖一对于自己的留学经历仍然津津乐道,认为真的是机缘巧合。“我没有考过托福,没有考过GRE,也没有考过雅思。”他笑着说。
但他很快严肃下来。他说他要感谢一个人,这就是2004年底去世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
1980年夏天,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陈省身在北京大学开了一门微分几何的课程,对象主要是研究生。当时,陈省身已经是世界级大师,在国内外学术界广受尊重。经过当时在清华授课的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戴新生的联系,清华的五位数学系的本科生也前来听课,其中就有本科三年级的钱颖一。钱颖一他们和其他研究生一样地交作业、参加考试,最后他拿到了一个“A”。这个成绩对于他后来走出国门意义重大。
当时清华大学对这文革后的第一届数学系的本科生非常重视,除了陈省身外,多位国内著名数学家为这个班的学生开课,包括概率统计专家陈希孺、代数专家曾肯成。由于戴新生有从台湾到美国留学的经历,所以他建议,这些学生可以通过申请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进一步深造。
“听到出国留学,第一感觉就是——不着边际。”钱颖一说。他跟父亲提到此事,父亲干脆地甩出两个字:“做梦!”
也许的确如此。这些清华学生接到申请材料时,都张大了嘴。材料上写着,学费每年1万多美元,生活费5千多美元。要知道,当时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一个月的收入是56块人民币。
当时国内还没有托福、GRE考试,这些学生能提交的材料很有限。
第二年3月,传达室告诉钱颖一有来自海外的信件,来自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的,他成功了,他拿到了全奖,除了学费外,每年还有4800美元的奖学金。
25年后,钱颖一回忆起这段经历,说:“我猜想,陈省身教授那门课的成绩应该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留洋美国跨入经济学殿堂
于是,人生第二个大转折到来了。25年后,钱颖一仍然清楚地记得他们到达美国的具体日期:19811021。“刚到了一个多星期,就赶上了鬼节(Halloween)。”谈到这里,钱颖一有点眉飞色舞,像个孩子。
海外留学的日子很辛苦,但也很充实。第二年,钱颖一就拿下了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的硕士学位。两年后,他又获得了耶鲁大学运筹和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其间,他对应用数学的兴趣开始转向经济学。
“在耶鲁,我修了一部分经济学的课程。”钱颖一说。当时,他在课堂上遇到了正在耶鲁做高级访问学者的吴敬琏。课程是关于比较经济学,主要介绍东欧改革和计划经济的问题。那个时候,中国经济改革在农村已经很有起色,正在向城市改革转移。从吴敬琏那里,钱颖一听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病,也第一次知道了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一书。
在耶鲁的经济学学习是研究生课程。钱颖一的学习方式可谓“倒爬楼梯”。“我首先学的是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作为清华数学系的高材生,他唯一的优势是“那些数学方程我都看得懂,也都会解”,“但是不懂背后的经济含义”。
他系统地接受经济学教育是在哈佛。他花了六年时间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段经历让他对美国博士培养模式情有独钟。
“美国大学的经济系的博士项目会为每个博士生组成一个论文委员会,三个教授当‘导师’”。这对钱颖一很重要,因为他的兴趣,是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来研究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问题。
钱颖一是幸运的。论文委员会拥有三位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包括马斯科莱尔(最权威的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之一)、博弈论大师马斯金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尔奈。当时哈佛经济系有一批中国学生也是原因之一,鼎盛的时候,有9人来自国内。这里面有已经回到清华经管学院任教的李稻葵、白重恩,即将回清华经管学院任教的王一江,以及现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的许成钢、在高盛的胡祖六,在世界银行的邹恒甫、陈广哲等。
这些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现在一同在哈佛念经济学,他们经常开展活跃的讨论,话题总是围绕中国的改革。1984年,中国国内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
这些学生都活跃于刚刚成立的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作为发起人之一,钱颖一在19861987年期间担任了该学会的会长。而帮助这些海外学子跟国内中青年经济学家开展学术交流,则是学会的重要任务。
1985年茅于轼和樊纲作为访问学者也来到了哈佛经济系,进一步加强了海外留学生与国内学者的联系。
两地交流增加后,钱颖一回到国内的机会也多了许多。这些年间,他曾到沈阳调研国内第一个股份制改革的沈阳金杯汽车,也调研过湖北的二汽,还实地考察过当时设于上海静安寺储蓄所一个营业厅的最早国库券交易的情况。
同时,他们也邀请国内的经济学者来美国进行交流。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北京市市长王岐山都曾多次参加学会的活动。
“所有的话题只有一个,就是探讨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钱颖一说。这些经济学子生逢其时,每个人都在等待“时代的召唤”。
 
国内学术前沿的传播者
钱颖一在1990年拿到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美国有着成熟的学术市场,钱颖一即将毕业时,收到了好几所美国著名大学经济系的聘书,包括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他最终选择了去斯坦福大学,在经济系做助理教授,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海外教学生涯。
之后他担任过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后来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得终身教授的职位。
尽管每年大多时间都是在海外教学,但由于自己的研究兴趣与中国相关,钱颖一与国内的联系一直很多。
钱颖一每个夏天都回国,并且在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钱颖一逐步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
早在1993年夏,他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设课程,成为最早向国内介绍博弈论、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学者。他也是最早把公司治理的理论引进国内的学者之一,在1995年,他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共同出版了《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此外,他还陆续介绍了许多海外学者来国内讲学,布道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比如不完全合同理论。
除了在北大、人大、社科院讲课,钱颖一在国内还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政府机构展开交流。当时,这些政府机构已经十分注重吸收海外学者的意见。在此过程中,钱颖一以及一批经济学家纷纷为当时国内开展的诸多改革出谋划策,这些改革包括财税改革、金融改革、汇率改革、企业改革等。
到了本世纪初,钱颖一首先提出了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的区分,强调好的市场经济背后的法治基础,全力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在大家看来,那时的钱颖一就好像一个传播者,不断将海外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带回国内。
 “重建”清华经济系
2001年之前,我跟清华经管学院没什么联系。”钱颖一并不避讳这一点。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更多地是活跃在北大、人大、社科院的讲台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的实力相对较弱。
这一切在2001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赵纯均教授接替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出任清华经管学院第二任院长。一个夏天的下午,在清华大学伟伦楼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赵纯均向钱颖一发出了邀请。他希望钱颖一能参与牵头邀请一些海外著名学者,建设清华经济系。
“说‘重建’也许并不夸张”,钱颖一说。在1952年之前清华经济系一直是由陈岱孙担任系主任,有着强大的实力。但院系调整之后,经济系并入北大,清华就不再有经济系了。1984年清华经管学院成立以后,管理学科、MBA项目在国内一直领先,但经济学这块与领先院校差距较大。
钱颖一答应了这个要求。他们初步的设想是,吸引一些海外知名的经济学教授来清华任教。理想的人选是那些在国内念过大学,在海外拿了博士,并已在海外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取得终身教职的教授、副教授。
但他们也清楚,考虑到国内的条件,让这些许多在海外已经获得了终身教职的学者辞职来清华全职教课并不现实,因此他们需要找到一种制度安排,让这些学者能够在不影响海外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年抽出23个月的时间,在清华经管学院至少教授一门完整的课程,同时带领相关领域的研究。
“我们想了很多词,包括客座教授、访问教授,最后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特聘教授。”谈到四年前的这次“制度创新”,钱颖一小有几分得意。有了说法后,钱颖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王江教授分别成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牵头人,开始在美国、加拿大各个高校寻找合适的人选。
20024月,在清华大学校庆之际,28名海外学者成为了清华经管学院的特聘教授。其中,绝大部分学者都主要研究经济和金融,其余几个人是管理方向的。
2002年秋季学期开始至今,钱颖一每年都为经管学院本科一年级学生讲授“经济学原理”一课,累计听课学生一千多人。他与钟笑寒老师共同教授的这门课,是现代经济学的入门课,定位于三个目的:领会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概念与分析方法;培养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训练经济学直觉。他深入浅出的教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上这门课学生抢占座位,也成了清华课堂上的一景。
钱颖一说,最近几年清华的经济系发展特别快,是和这些特聘教授的贡献分不开的。到了2004年,白重恩和李稻葵已经由兼职转为全职,把家安在了清华,安在清华经管学院。
四年后,当时回来的那一批特聘教授有些现在已经离开了清华经管学院。但钱颖一笑称,那是因为他们正在担任更加重要的工作。比如,田国强、谭国富、艾春荣分别正在担任上海财大经济学院院长、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和统计系主任,周林正在上海交大担任经济学院院长,洪永淼则是厦门大学王亚南研究院院长,等等。
  
学院国际化带路人
200510月,钱颖一出任清华经管学院第一副院长。不到一年后,他升任院长,成为继朱镕基、赵纯均、何建坤之后,清华经管学院的第四代“掌门人”。
谈及自己被委以重任的原因,钱颖一认为,清华经管学院长期坚定不移的国际化视野是主要原因,而自己25年的海外背景与这一目标有着比较好的契合点。“如果清华不想真正国际化,他们也就不会找我了。”钱颖一直言。
事实的确如此。每名清华经管的学生一进入伟伦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首任院长朱镕基在1994年的题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一大批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而又了解中国企业实情的经济管理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要敢于借鉴、引进世界上一切优秀的经济学院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结合中国的国情,办成世界第一流的经济管理学院。愿与同仁共勉之。”
是的,跻身世界一流经济管理学院之列,一直都被视为这所经济管理学院的使命,而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地国际化则是通向这一目标的不二选择。而在选择新的领路人时,有着丰富海外教学研究经验的钱颖一被推到了前台。
“一所国际化的经管学院,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师生。清华经管正在并将继续在这三个方面努力拓展。”钱颖一说。
他着重提到了学院的顾问委员会。这个成立于200010月的组织被视为学院国际化视野的前瞻者。现有的42名成员中,包括英特尔董事长克瑞格·贝瑞特、高通董事长艾文·雅各布、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首席执行官柯慈雷、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布莱克费恩、沃尔玛首席执行官李斯阁、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以及哈佛、MIT和斯坦福商学院的院长等。
这是一个令世界上任何一家商学院都羡慕不已的名单。美国现任财长亨利·鲍尔森先生是顾问委员会的首任主席(200010月~20026)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是顾问委员会的现任主席。
“美国大学的商学院的顾问委员会往往局限于校友,我们学院还年轻,所以没有这些限制。”钱颖一承认,这些人物非常忙,每年只能一起来开一次会议。他们之所以愿意来,更多是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吸引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这样“超豪华”的阵容为学院发展战略规划的提出建议,帮助学院进行师资队伍和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使得清华经管的国际化起点大大提高。
“我们可能一时无法达到他们的标准,但有信心的是,我们的方向绝不会错。”钱颖一斩钉截铁地说。
在清华经管学院,国际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从朱镕基到钱颖一,这个共识从来没有被打破过。从朱镕基担任院长开始,清华经管就开始鼓励使用英文授课,认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只在中国有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能够自如地与世界交流,在国际舞台上有竞争力。
钱颖一曾在一次大型企业家论坛上表示,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是讲经济全球化使得各种经济资源可以超越国界地重新组合。但是,在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的问题上,对于致力于全球化的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世界不是平的,因为英语还不是我们的工作语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中国企业正在不知不觉付出语言不通的巨大成本,这里不光是翻译的费用,更多的则是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因此,他指出,语言是挡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路上的一座山。只有跨过这座山,世界在中国企业面前才是平的。
早在五年前,清华经管学院与MIT斯隆管理学院合作的国际MBA项目已经开始全部用英文授课。在钱颖一的积极推动下,清华经管学院已经开始在本科生中积极推进英文授课。2006年秋季学期里,李稻葵教授的中级微观经济学采取全部英文授课,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的课程中将有一半以上采取英文授课。
钱颖一说,短期来看,这种转变可能费力不讨好,但长期来看这种转变势在必行。一同推进的还有学生的海外交换。2006年入校的清华经管国际MBA项目有30%的学员是外国留学生。过去一年内,清华经管共派出一百多名学生到海外大学交换,吸收海外来的交换学生80多名,这些在国内大学的商学院中都是领先的。
钱颖一承诺,下一步学院会努力提高本科生出国交换的比例,让更多的本科生在就学期间有机会拥有在国外大学学习的经历。
  
打造一流的商学院
在这次访谈中,钱颖一也给我们介绍了他对当前世界和国内商学院教育的最新观点。
在他看来,国内的商学院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欧、长江为代表的独立商学院,另一类则是以清华、北大、复旦为代表的大学中的商学院。
“中欧、长江这类商学院跟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伦敦商学院比较类似,都是独立于大学的商学院。而美国则没有独立于大学的一流的商学院。”钱颖一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欧洲的大学体制极其僵化死板,商学院只有独立出来才能发展,而美国大学的制度环境足够灵活,商学院可以在大学中成长,因此没有独立商学院。
他笑言,正是因为我国大学体制也比较僵化,所以中欧、长江这样的独立商学院能在中国发展。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学体制还不像欧洲那么僵化,所以也能解释清华、北大、复旦的商学院也还能在大学里面成长的原因。
他认为,相对于独立商学院,大学里的商学院受制于大学体制,在待遇等方面处于劣势;但也有优势,在于大学的氛围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
进一步看,在大学中的商学院,也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前者以北大、复旦、浙大为例,将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分开来。后者以清华、上海交大、武大为代表,将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纳入到同一个学院之中。
钱颖一说,在中国的现阶段,经济和管理放在一起会有一定的优势。
“套用金融行业的语言,我们是‘混业经营’”,他笑着说。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如果分开经营,安全性会比较高,但是同时一些产品、销售上的规模效应则会消失。类似地,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分为两个学院,学院之间又不交流的话,那么既不利于经济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管理学科的提高。
钱颖一介绍说,目前清华经管学院的各学科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创新与创业一直是清华的强项。在此基础上,清华经管学院将在综合管理(General Management),包括人力资源、企业战略上发力,同时重点关注金融和会计。
作为“重建”经济系的带头人之一,钱颖一自然不会忘了继续加快经济系的发展。目前清华经济系的规模仍然较小,仅有20多名教师,而北大的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以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的经济学教师加起来超过110人。“我们未来几年在师资队伍上会有较大的发展,但清华没有必要达到那么多的数量。我们更重质量。”钱颖一表示。他强调,海外引进仍将是主要的教师招聘方式。
这两年由于跨国公司本地招聘(Local Recruit)的扩大,而且逐步开始采用全球薪酬(Global Pay),商学院毕业生的薪酬上涨很快。清华经管学院是受益者之一,在不到四年内,学院的MBA毕业生首次就业平均年薪已由先前的13万上涨到了23万。
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减少了商学院院长有关毕业生薪资水平的压力,但在排名这样一个零和博弈面前,每个院长都会紧张,钱颖一也不例外。
清华经管学院今年在《经理人世界》国内商学院排名中蝉联第一。钱颖一表示,清华经管学院打算在明年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媒体所做的商学院的排名。
“我们明年会更多地参加国际竞争,希望有所突破”,钱颖一谦虚地表示,“哪怕一开始排名不理想也没有关系。参与本身是一种承诺。”
显然,上任初始的钱颖一——这位清华经管学院国际道路上的新舵手,对于前方的道路已经成竹在胸。新的一年,所有清华经管人,包括钱颖一自己,都有理由有着更多的期待。
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
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由全球著名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总裁以及国际著名学者等四十余人组成。顾问委员会由经管学院首任院长朱基教授担任荣誉主席,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汉克·帕尔森(2000年~2002年)和英国石油公司集团(BP)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2002年至今)先后担任主席,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担任副主席。顾问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已经成功召开过七次会议:
顾问委员会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荣誉主席:朱基教授
主席: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
副主席:顾秉林院士清华大学校长
委员:克瑞格·贝瑞特(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克洛德·贝贝阿(安盛集团 监事会主席)、劳埃德·布莱克费恩(高盛集团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庞约翰 爵士(Vodafone集团董事长)、金·克拉克(杨百翰大学爱达荷分校 校长)、菲利普·康迪特(波音公司 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丹宁(General Atlantic公司 董事长)、斐杰德(路透集团 董事长)、霍顿·弗雷曼(弗雷曼基金会 董事长)、冯国经 博士(利丰集团 主席)、克里斯托夫·高尔文(Harrison Street Capital公司 董事长兼创始人)、卡洛斯·戈森(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莫里斯·格林伯格(史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格雷费尔德(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顾磊杰(麦肯锡公司 资深全球董事)、郭树清(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出井伸之(索尼公司首席顾问兼顾问委员会主席)、艾文·雅各布 博士(高通公司 董事长)、爱德华·约翰逊三世(富达投资集团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慈雷(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 管理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荣融(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泽楷 (电讯盈科有限公司 主席)、柳传志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总裁)、刘明康 (中国银监会 主席)、马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任)、迈克尔·迈克纳曼(伟创力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美林公司 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诺基亚公司 董事长,壳牌公司 董事长)、唐纳德·约翰·罗伯茨(斯坦福商学院 常务副院长)、理查德·施马兰奇(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李斯阁(沃尔玛公司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软银集团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立川敬二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理事长、日本电信公司 董事兼企业顾问)、约翰·桑顿(清华大学教授及全球领导力项目负责人、高盛集团 前任总裁兼董事)、约瑟夫·图斯(EMC公司 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大中(院士、清华大学前任校长)、王岐山(北京市人民政府 市长)、杨敏德(溢达集团 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纯均(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任院长)、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 行长)
(《清华人》2007-1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