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钱锡康:做一名永葆青春的共产党员

2005-10-18 |
钱锡康:做一名永葆青春的共产党员

钱锡康:做一名永葆青春的共产党员
作 者:新闻中心记者 张莞昀 发布日期:2005-10-18

  自由选择事业固然让人幸福,但人生的精彩和快乐,并不会因为事业选择了你而逊色。

  1958年10月,刚刚毕业的钱锡康到土木系教研组报到了。不到半年,由于工作需要,系里希望他担任大一新生辅导员工作,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虽然这意味着——这个在大学五年的学习中只有一门课没有得到5分的“蒋南翔奖学金”获得者,从此将与学术道路“绝缘”。

  在那之后,钱老师到武装部管过民兵训练;在校医院管过消除浮肿病的保健工作;1961年调到党办,下基层、做调研、做秘书性工作,“前后上下”在党办、校办,一干就是近20年。而这些都与他大学时的职业理想相距甚远。不过,他还是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和乐趣。

  但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工作的后期会“落脚”在后勤。

  1984年3月5日晚,时任校党委书记李传信把钱锡康老师找到家里,说:李思问同志(原后勤党委书记)去世了,让你去当后勤党委书记,怎么样?当时,学校要调干部到后勤工作是比较难的,但他只问了一个问题就答应了下来:我只做过党支部书记,做党委书记,能不能做好?

  事实上,他不仅做好了,而且一干就是14年。这期间,主管校长换过两任,总务长也换过两任,但他作为后勤工作的“稳定因素”连选连任了四届党委书记。

  上任两年,他就和同志们一起在全国率先提出“优质服务、服务育人”的理念(后来发展成为全国高校后勤工作“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每年,他和后勤领导都要去慰问承担最脏、最累工作的职工,他一直相信“对后勤职工的尊重比金钱更重要”。他组织后勤入党积极分子与学生一起上党课、参加公益劳动、参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他对入党发展对象都很熟悉,早早地发现“苗子”,做工作,几乎和所有发展对象都谈过话。14年期间,后勤各条战线共有152名骨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勤的改革,他也积极参与,想办法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几年下来,他将后勤党委工作归结为八句话:参与改革的决策,研究改革的思路,讲清改革的道理,统一改革的认识,了解改革的情况,协调改革的矛盾,宣传改革的事迹,总结改革的经验。

  卸任的时候,钱老师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在后勤的14年:“酸甜苦辣,其乐无穷。”

  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领导又希望他到校友会工作,他想“把一生的经验集中在这一件事上,做深、做透、做好”。与他一起工作的人说,钱老师是70岁的人30岁的心态,他的热情和快乐感染着身边的人。

  近两年,年轻校友的调查工作成为校友会工作重点之一,年近70的钱老师又和同事们开始了新一次的调研工作。查资料、走访院系、到用人单位做访谈,近三年时间里他直接参加采访的年轻校友就有近80位。从大庆到深圳、从包头到攀枝花,他奔波在每一个闪烁清华人光芒的地方,带回了校友的事迹,写出了清华人的精神。而调研获得的数据更成为学校领导关注的重要信息。

  如今,钱锡康老师已经工作了47年。在他的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两个生日”,一个是他出生的日期,另一个是1956年3月21日——他入党的日子。“如今,我已是近七十的人了,还能继续为党的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心情很愉快,心态也更加年轻了。我愿做一名永葆青春的共产党员。”

(转自清华新闻网)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