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传奇清华学子余龙文

2004-09-06 |
传奇清华学子余龙文
         

     
传奇清华学子余龙文
作 者:黄文辉  郭梁  发布日期:2004-09-06

                 
   

:余龙文,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9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到团中央工作,曾任团中央青工部企业家工作处处长,兼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2002年挂职广西北海市副市长,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招商区副局长。

 在清华校友人物中,余龙文是一个不能不写的人物。大学三年级时,科研成果就被推广应用于数百家企业,每年为国家增创数十亿的产值;在山西灵丘县挂职副县长时,为全县十几个乡镇创办了希望小学,对当地一大批政府机关公务员实行“换脑工程”,为这个贫困县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在广西北海市挂职副市长,短短一年时间,为北海市引进恒基伟业等一批高科技企业,近年内将增创产值几十个亿。

  一个走出校园还不到十年的学生,余龙文的业绩不能不让人称奇。但当你坐在他对面时,你又会感觉这一切又是多么的自然而又容易理解。

是清华母校给了深厚的积淀

余龙文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9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在本科学习期间,他就是那种勤于思考的人。他认识到学化学工程专业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明白不要紧,在大三暑假期间调研了几家企业,回来后就研制发明了“竹草木漂白新工艺技术”。这项成果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成果一等奖,技术被推广到数百家企业,每年为国家增创数十亿的产值。因为这项成果,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学生”,并作为团中央组织的“在成才的道路上”报告团成员,到全国高校巡回演讲。余龙文说:“通过科研工作,我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对知识怎样转化为生产力有了一种切身的感受。”

有了这些成功的经历,余龙文未来的事业道路似乎不言自明。搞科研、搞创造发明。“这也是我的强项。”余龙文说,“但人生是多彩的。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能对国家的体制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国家是怎样运转的,这种运转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和合理,于是就选择了到团中央工作。”

“清华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清华我能接触到各个领域很多很优秀的人,从他们那里吸取有益的东西。” “清华理工科的基本训练培养了我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面对一个问题,要先理清思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找到最有效的切入点,做到纲举目张。这种思维方式使我后来能应对许多复杂问题。”

吹皱一池春水

挂职,在一般人看来是一种个人锻炼,有些人视为苦差事,一些人视为镀金。但在余龙文的眼里,挂职是为老百姓做实事的机会。出生在湖南农村的他,一直记着从政后父亲说的一句话:做人要做一点事,郑板桥不过一个七品官,因为做了些事,老百姓一直记得他。还在山西灵丘挂职副县长时,他和团中央派出的其它工作队员一起,做了一串让当地人至今感念和获益的好事。组织当地乡镇干部到广东打工,实施“换脑工程”;请著名的“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师傅来传授蔬菜大棚技术;给全县十几个乡镇兴办了希望小学;针对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引进了几家企业。他说:“我到了中国最贫困的县,看到了家民的生活状况。这使你不能不为他们做一些事。从什么地方着手?我发现这里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的落后。当地人说:我饿着,但我闲着。我们就想到要实施“换脑工程”。吹皱一池春水。让大家先不满足现状,然后告诉他怎么干。我们先从孩子和青年人抓起。这就有了希望小学和乡镇干部打工以及蔬菜大棚的事。”

勿以事大而不想

2002年11月,余龙文作为中组部、团中央派出的博士服务团成员和驻桂博士服务团团长,挂任北海市副市长,分管招商引资、工业贸易、市工业园区工作。

到北海后,余龙文走在大街上看着像城市伤疤一样的一栋栋烂尾楼,以及街道上稀少的行人和车辆,到工业园区看到诺大20平方公里的地方只有零星的三五家企业,以及来北海时飞机上寥寥的数位同行者,他开始感觉到肩上担子的分量。

余龙文在思考,我能为北海做点什么?北海走出萧条,启动新一轮大发展的钥匙在那?带着这些问题,他深入各区县、各部门、各厂矿企业及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听干部群众讲从前,说今后,谈经验,话教训,认真研究北海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买了许多关于城市经营和管理的书,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经验,探索北海走出困境的路径。

透过错综复杂的矛盾,余龙文发现问题有三:一是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化严重滞后城镇化,结果导致城市的“空心化”,出现大量房地产积压。而解决房地产问题没有出路,必须打一个迂回,先大力推进工业化,工业发展了,财力增长了,人气激活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二是人才匮乏。北海80年代还只是个小渔村,上世纪90年代初大开发后,引来不少人才,此后十年沉寂,人才大部分流失。而北海又是全国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惟一没有大学的城市。三是信心的缺失。北海十年沉寂,年年都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年复一年,春天还是迟迟不来。部分干部群众心凉了,说北海是只死蛤蟆,翻不了身了。

针对这些问题,余龙文向市领导提出了三点建议:北海在建设旅游大市的同时,还要建设工业强市和文化名市;具体操作上要“抓好两个园”。即抓工业园和大学园,将一批著名高校引入北海办学,提升北海的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念好工业化“三字经”,即“扶、引、留”。扶持一批本地企业,引进一批外地企业,创造环境留企业。余龙文的观点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同。

勿以事小而不为

早在挂职前,余龙文就是团中央青工部企业家工作处处长,兼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与青年企业家联系很多。发挥这一优势,余龙文先后赴多个城市拜访了中国机电集团、普天集团、恒基伟业等上百家企业的负责人,向他们介绍北海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奔赴各处博览会和洽谈会,向国内外客商宣传介绍北海,并分批分期邀请近百家企业到北海考察。许多企业看好北海、有投资意向,但北海的现状又让他们感到时机不成熟,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只是“心动”,变不成“行动”。

针对这种情况,余龙文感觉到必须找“领头羊”。发挥“头羊效应”。他选定了恒基伟业,第一它是高科技企业,符合北海产业定位;二它是知名品牌,有号召力;三是它的董事长张征宇是中青企协副会长,北航毕业的博士,素质高,好沟通。

经过余龙文的一番游说,恒基伟业大举进军北海,总投资18亿,占地133公顷,形成以IT产业为主导的科研生产基地。三个月紧张建设后,占地120亩,包括4条生产线,千人规模的科研大楼和商务会所的恒基伟业科研和生产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些跟它配套的企业也同时进入。另外,一些观望的企业也争先恐后与工业园签约。只半年时间,北海工业园就引进了企业60家。30家企业开工,原来沉寂的园区成为一个大工地,晚上经常灯火通明,这是北海多年没有的景象。这一切都极大鼓舞了北海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北海的人气回升。园区经济成为北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工业园的成功,使余龙文的信心更足了。他又在北海大学园上做起了文章。他们借鉴珠海的经验,设计出了“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学校唱戏”的模式,即由北海市政府投入3800亩土地,中国教育投资集团首期投入7亿资金,北京等地的一批高校投入教育资源,共同启动大学园区的建设。2003年7月29日,北海大学园区正式开工。预计到2004年底,包括十几万平方米校舍的大学园区一期工程将竣工。2005年,将有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一批民办高校在北海校区正式开学。北海大学经济园的开工建设,将结束北海没有大学的历史,同时也将为北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浑厚的教育、文化、科技、产业、人才和智力资源。

随着工业园区的加速发展,大学园区的开工建设,以及其它各条战线的捷报频传。北海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6%,财政收入增长27%,在全区14个地市中名列第一,是近十年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

面对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余龙文感触良多。他说,作为一个山村孩子,能在清华读到博士,是祖国和人民培养的结果,祖国和人民又给了我这样一个学习、锻炼、服务的舞台,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一个人活好了并不难,活好了也不算什么。而如果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命运,与千百万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能亲历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腾飞而为之做出一份贡献,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2004年3月,由于工作需要,组织又调任余龙文任自治区招商局副局长。他又全身心地投入了新一轮的创业过程。


           
附 件:      


相关新闻

  • 122020.08
  • 272017.06

    沈从文的胡同传奇

    仅就个人居住条件而言,沈从文的后半生的确有些动荡、狼狈。胡同传奇的终篇虽然涩重却也足够辉煌,让人深受震撼与鼓舞。或许这正是“传奇”的本色吧。

  • 102022.03

    杏坛传奇——清华国学研究院始末

    1925年9月9日,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原本是相对“西学”而言。五四前后,一方面人们对新思想、新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国固有文化”,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重拾...

  • 072014.03

    “一门九清华”的传奇世家

    大埔县三河镇自古学风鼎盛,人杰地灵,其中尤以陈明绍家族“一门九清华”而名声远扬,被当地的村民啧啧称道,传为佳话。近日,笔者专程驱车百公里前往大埔三河镇,参观位于汇城凤翔山麓的陈氏宗祠。这是一座两进四横一围的典型客家围龙屋,四周明山丽水挹注天然灵气,幽静的院落和葱茏的树木让其呈现出浓郁的书香氛围。著名能源环境专家、教授陈明绍就出生在这座宗祠的右横屋内。他和夫人及子孙三代共10人,除一个孙媳就读北京...

  • 092022.11

    杏坛传奇——清华国学研究院始末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82021.03

    永不磨灭的体育精神——从清华学子珍藏的史料谈起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72011.09
  • 282011.10
  • 142016.10

    熊鑫昌:清华学子边关从军圆梦

    共产党员、清华大学生、帅小伙……一到军营,熊鑫昌就因众多亮点集于一身成为新闻人物。近年来,大学生参军入伍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清华热门专业的学子从军伊犁....

  • 062019.09

    清华国学院的吉林学子

    毕业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原吉林师范学院暨北华大学前身)的著名学者高亨、蓝文徵以及另一位学者马庆霱就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成为四大导师的弟....